教育隨筆(112)師生四十年後話當年語文教材改革
華中師大一附中四十年前的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建了一個群,“華師一(85)語文實驗班”。
有一次,大家在群裏不知怎麽談起了獨裁者“齊奧賽斯庫”,回憶當年剛上高中就參加的“熱烈歡迎齊奧賽斯庫訪華”迎賓活動。但是,沒有一個學生能準確地說出時間和地點。於是,我告訴大家:“那次活動是在1985年10月10日上午。”
學生驚呼:“李老師的記性真好!”
“四十年前,你們剛上初一時,就對你們說過‘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呀!”接著,我把10月10日那天的《班主任日記》發到群裏:“我帶領學生去大東門迎候齊奧賽斯庫和胡耀邦同誌。等了近四個小時,直到下午二點多鈡,才完成夾道迎賓任務。其間,與學生進行了廣泛的交談。”
往事並不如煙。
1982年9月1日,我奉華師大一附中袁福老校長之命,參加教育部部署的六年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初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編輯出版的分編型教材《閱讀》和《作文·漢語》(1986年修訂版為《寫作》)。這套實驗教材的內容比普通班的統編《語文》多好幾倍,但是,每周教學課時都是六課時,而且嚴格規定四節課上《閱讀》,兩節課上《寫作》,《閱讀》和《寫作》教材是按單元編的,每冊各八個單元,每單元課時計劃兩周12節課,不得增加課時。因此,唯有改革教法和學法,才能完成教學任務。
教師改革了教法,學生如果不改變學法,也是不能完成教改實驗任務的。
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非常必要,且必須先行,如俗話所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生自覺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材改革成功的保證。
自古以來,學有所成的人都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因此,我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勤於動筆的良好習慣,指導學生學習語文時掌握圈點勾畫的方法,而且,規定統一的圈點勾畫的符號,以便於檢查督促。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邊讀邊思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首先要解放學生的思想,鼓勵他們敢於質疑問難。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的笨。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邊讀邊思,就是要一邊讀書一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正如朱熹所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
我把實驗教材的單元學習過程,總結為“預習→聽講→複習→作業→小結”的五步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嚴格訓練他們依“序”而行。
我們還特別注重培養學生養成經常練筆的良好習慣,這也是教育部頒布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關於“作文教學”的要求:“要指導學生課外經常練筆,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隨時寫下來,以提高寫作能力”。告訴他們,隻有寫自己熟悉的生活,才能寫好文章。“我手寫我心中言,真情實感動人顏”。
誠然,學語文的良好習慣還有許多,但作為一名中學生,如果能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思”、“經常練筆”等三種習慣,再有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那麽,他們不僅能適應語文教材改革實驗教學,更能適應未來高一級學校的學習。
初中三年教材改革實驗取得豐碩成果,1985年6月3日上午,人教社副編審劉國正先生和該社《課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長、初中《閱讀》責任編輯張定遠先生,在湖北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的陪同下,親臨我們的實驗班,參加“初中語文實驗班成果匯報會”,學生們即席發言,匯報三年參加實驗的收獲和體會,並對教材的修改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張定遠先生最後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實驗班取得的成績,特別指出“你們很會說話,有的同學還有點風度。鼓勵大家繼續參加高中實驗,努力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
1985年6月28日我們實驗班學生中考結束,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由湖北省教研室組織他們參加1985年語文高考單科測試。經華中師大高考閱卷老師評改,人平成績61分,比當年湖北省高中應屆考生人平59.46分高出1,54分。得到當年高考語文命題組負責人章熊先生的高度評價。
初中實驗班學生50人,入學時33人是正取生,最後有37人考取了本校高中。盡管許多學生及家長要求繼續參加高中實驗,人教社和省教研室也建議原初中實驗班繼續進行高中實驗。時任校長李水生同意高中繼續進行語文教材改革實驗,但是,必須按學校的例行規定,抓鬮分班,李培永抓到哪個班,那個班就是實驗班。我抓到的4班,僅有初中語文實驗班學生5人。
後來,初中語文課代表孫燕強烈要求繼續參加高中實驗,她的媽媽找李校長,對他說:“我是醫生、女兒她爸是719所的工程師,一直期望孩子將來學理工,但是,她初中被學校分到語文實驗班後,對語文學習越來越有興趣。你看,這厚厚一本稿紙,就是她中考之後,在家裏寫的中篇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公開發表在湖北省作協主辦的《長江》1988年第三期)。懇請校長滿足孩子的讀語文實驗班的願望。”於是,李校長特批孫燕和“小市長王江”(初中因寫《假如我是武漢市市長》而聞名全國)調到4班。
高中語文實驗班大多數學生是我抓鬮抓來參加教改實驗的。當我把學校的決定和自己的苦惱,寫信向人教社劉國正先生傾訴之後,他立即回信說:
培永老師:
來函敬悉。
語文教學必須改革,你有改革的大誌,而且紮紮實實地在實踐著,積以時日,必見成果。中間出現一些曲折,應在意中。且高中試驗另換新班,固然增加了困難,但也會多一點經驗,望快然當之。
征途何處無風雨,更望花繁桃李枝。僅以此二句相贈,匆匆,祝
教安。
國正
九月三日
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難度比初中要大多了!實驗班的大部分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對語文教學改革看法各異。而且,他們是被抓來參加教改實驗的。語文教材改革的步子又邁得很大,雖然教材還是分編為《閱讀》和《寫作》,但是與初中的編排體係完全不同。三年課內閱讀的整體規劃是:高中一年級是《文言讀本》;高中二年級是《文學讀本》;高中三年級是《文化讀本》。而且每周隻有三課時上閱讀課,還有兩節課必須上《寫作》教材。普通班也是每周五節課,隻有一本高中《語文》。按照主編周正逵先生的說法:一個文化人,沒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就談不上文學素養,沒有文學素養,也就是沒有文化。他的教學理念和教材編寫體例固然很好,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
首先麵臨的問題就是大多數學生沒有初中語文實驗的基礎,也不了解高中語文實驗的目的,我該怎麽辦?國正先生囑咐我要“快然當之”,該如何“當”呢?
初步決定,開學初用一個月時間,宣講高中語文教材改革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製定實施計劃。
開學初召開了第一次家長會,詳細介紹了高中語文教材改革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改革步子最大的一次重大舉措,從教育部到省教育廳都高度重視;特別針對家長擔心孩子將來高考可能吃虧的憂慮,詳細解讀了人教社這一套分編型教材的特點,並明確告訴家長,人教社每年都要派各科編輯參加高考命題,而且語文改革教材的特約編輯章熊先生還是高考語文命題的負責人。最後向家長講了我們學校的計劃和我的具體安排。得到大多數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談話,初步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在學生拿到全部教材之後,於9月11日早自習,明確提出了要求。特別要求學生在期中考試前做到:
第一,“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圈點勾畫的習慣;
第二,要敏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善於提出問題;
第三,要掌握初中學的一些語文基礎知識。
四十年後,為了幫助學生回憶當年參加迎賓活動的情景。我把10月10日的《班主任日記》照相後發到了群裏,又將9月11日的《班主任日記》也發到群裏,立即引起強烈反響:
當年班上的宣傳委員程矢說:“李老師還保存如此珍貴的資料,令學生欽佩!”
宣傳委員趙明:“確實珍貴,馬上收藏!”
“趙明,你手慢了!我收藏在先了!”
於是大家七嘴八舌聊起來。
“‘我手寫我心中言,真情實感動人顏’,一生都銘記老師的教導,並傳給了子女。”
“那套教材好極了!您教我們誦讀文言文,指導我們運用舉一反三的自主學習的方式,讓我們受益終生!每每想起、談起高中語文實驗班,就會由衷地感到幸運、幸會和幸福!謝謝李老師!”
“好可惜!那套教材在我們之後,好像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李老師是中國語文教學改革的先行者、引路人!”
感謝所有參加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的同學們,你們才是中國語文教材改革的踐行者、先行者!如果說我們實驗班語文高考人均成績,高於那一年全省語文高考人均10分,也算改革成果之一的話,你們就是最大的功臣!
我與學生一起走過三年改革之路之後,恰如國正先生的預言所說“征途何處無風雨,更望花繁桃李枝”。
我滿懷喜悅向國正先生匯報之後,他立即回信:
“得知你班學生高考取得好成績,這很有說服力,我聽了很受鼓舞。你信中又說,除王江外,又有一位孫燕同學寫了一部中篇。這即是說,不光普遍成績好,而且出尖子,你教學的成績是顯著的。”
1988年8月,我們實驗班的汪深同學參加在芬蘭舉行的地20屆國際化學奧賽榮獲金牌第一名。汪深的媽媽應華師大章開源校長、鄧宗琦副校長之邀,寫信給他們談“中學教育改革的建議”中說:“李老師不但抓全班的升學率,同時也注意培養個別人才。前麵談的王江、孫涵是人才,在對汪深培養方麵也下了功夫。例如有一段時期,汪深不做化學作業,任課老師有意見,汪深則說“題目太簡單容易,一看就會,何必再做?”。李老師一麵要求汪深往深度和難度方向自學,另一方麵建議化學老師給他出補充題。並不是簡單地批評學生,硬性規定他做題。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得到時間多學些東西,任課老師也沒什麽意見。李老師還根據汪深的特長,與數學老師一起為他製定“省、全國、國際奧林匹克”數學三級競賽的“三級跳”目標,雖然不是在數學科,而是在化學科實現了這一規劃,但能說明李老師有遠見、能識才並能引導學生成才。”
如果把當年的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比作“桃李枝”,那麽如今在國內外事業有成的實驗班的那些學生,就是似錦的“繁花”!
1991年8月,我到旅順參加全國語文教研會,與國正先生分別那天晚上,我們促膝長談後,先生給我寫了兩首贈別詩:
一
一溪初入萬花明,
漸怯孤蓬風雨聲。
頗怪劉郎迷路返【1】,
舍舟大可試攀登。
二
不唱陽關怨別離,
江湖相望益相倚,
它年重會為君卜,
定是春光爛漫時。
【1】《桃花源記》載劉子驥尋桃花源迷路而返,惜其功虧一簣也。
感謝國正先生一直鼓勵我在語文教學改革的路上不斷進取,尤其在我遇到挫折時,及時開導,我才不至於“迷路”,才沒有功虧一簣!才有今天“春光爛漫時”的“花繁桃李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