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102)高考文言文備考之三

(2022-08-03 03:45:03) 下一個

教育隨筆(102)高考文言文備考之三

文言常識六   斷句讀

我國的古書絕大多數都沒有斷句的標誌。古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常常在一句話的末了用“。”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òu)。現在用的標點符號是“句讀”的發展,所以用標點符號給古書斷句,也可以叫斷句讀。

斷句就必須先讀懂文句,這就需要對詞義和句法乃至篇章大意進行一番認真的琢磨,所以斷句讀的過程就是綜合運用文言文字詞句各項知識的過程。

斷句讀的方法是先要通讀全文,然後通過對詞義的理解和詞與詞之間的組合關係的分析,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大體來說,應該注意以下五個方麵:

(一)正確理解詞義

由於詞語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必須結合句義來決定詞義。詞義理解錯了,句讀就會斷錯。例如:

1、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者。(《打鬼》。文言文裏,“顧”當看講,“玩”,當玩味、尋思講,應以“顧玩所見”為句。這裏卻用今義來解讀,誤以為“隻顧玩耍”的意思,把句子斷錯了。)

2、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十則》。“焉”字在這裏是疑問副詞,當“如何”講,應屬下。這裏卻誤為句末語氣詞而屬上了。)

3、赤泉侯人馬具驚辟,易數裏。(《垓下之圍》。“辟易”是聯綿詞,當退辟講,不能拆開。這裏卻誤為單音詞,把“驚辟”作為受驚逃避的意思,並把“易”屬下了。)

(二)分析句子結構,正確理解句義

可以從分析句子的結構看怎樣斷句。如果對句子的結構理解有誤,句讀就會斷錯。例如:

1、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論語十則》。“與朋友共”是和朋友共同使用的意思,句子是完整的,句義是通順的,應單獨為句。這裏誤以“共”是“敝”的狀語,把兩句誤為一句,句義就不通了。)

2、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隆中對》。“天下”應與“有變”連成一句,這裏誤斷屬上,則“有變”一句缺少主語,句義不完整。)

3、王如其言煮頭,三日三夕不爛。(《幹將莫邪》。“煮頭”當與下午連成一句。“王如其言”承上所說“此乃勇士頭也,當如湯鑊煮之”,如果這裏連上“煮頭”就重複了。而下文“三日三夕不爛”實際是“煮頭”的謂語,這樣斷句子才完整,句義才通順。)

(三)辨明引文的起止

對文言文中的對話和引用的文句,要審慎地從內容上辨明說話人是誰,起點和止點在哪裏,以免誤斷。例如:

1、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日喻》。這個人告訴眇者的話,隻有“日子狀如銅盤”一句,“扣盤而得其聲”是對眇者行動的描述。現在這樣的斷法是把它作為這個人告訴眇者的話了。)

2、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dài欺騙)曰“左,左!”乃陷大澤中。(《垓下之圍》。田父的話隻有一個“左”字,第二個“左”字是說項王按田父的話往左去。現在這樣的斷法是誤以兩個“左”字都是田父說的了。)

3、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裏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裏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者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孫臏減灶》。這段文字後麵三句話還是孫子說的話,是他對田忌提出的具體建議。現在這樣的斷法是錯誤的。)

(四)運用文化知識辨析句義

文言文的內容反映的是當時的社會情況,如果遇到關係當時的名物製度風俗習慣的地方,應該先查考清楚,以免誤解文義,把句讀斷錯。例如:

1、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石鍾山記》。古代行政區劃是州之下有縣,句中的饒是州名,德興是屬於饒州的一個縣,所以“德興尉”應屬上。現在這樣斷,是由於不了解當時的行政區劃。)

2、諸民年及課則受田,老免;及身沒則還田。(《魏書·食貨誌》。這句話說的是北魏時期的田賦製度,意思是眾百姓到了該征課役的年齡就發給天地,而年老到了免征課役的年齡或是身死就把田還回國家,所以“老免”應連下為句。這裏因沒弄清這個製度而斷錯。)

(五)要通觀上下文來理解句義

斷句時,如果一時拿不準,可以暫時放過,經參照上下文,往往可以對句義得到正確的解釋。例如:

1、江水曆峽東逕新崩灘。(《江水》。如果拿不準“東”字應該屬上,還是屬下,課參照上下文。上文說“江水又東”,下文說“其間首尾百六十裏,謂之巫峽”,就可斷定“東”在這裏絕非指巫峽的東麵,而是東流的意思,而且包括新崩灘在內,都叫巫峽,那麽,“東”字必然與“逕新崩灘”相連無疑。)

2、侃在廣州無事,輒朝運百甓於齋外,暮運於齋內。(《陶侃》。如果懷疑這樣斷句不正確,隻要看到下文“終日斂膝危坐。軍府眾事,檢攝無遺,未嚐少聞”這幾句話,就可以斷定陶侃這句話說的絕不是在廣州無事可做的意思,而是有一點閑暇的意思,“無事”應屬下才對。)

總而言之,要先通曉文義,弄清事理,才能正確地斷句讀。也隻有通過多讀,反複訓練,才能有效地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常識七   辯辭采

學習文言文,不僅要懂得文言的詞義和文法,還有懂得它在表情達意上的修辭方法。不了解這種修辭方法,往往有礙於文義的理解。下麵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文言修辭方法。

  • 措辭的婉曲
  •  
  • 、慈父見背(《陳情表》)——是父親去世的意思。因為子不忍言父死,所以這樣措辭,不能理解為父親拋棄了我。   
  • 、非臣隕首所能上報(《陳情表》)——實際上是不接受晉武帝讓他作太子洗馬的命令。因為下對上不敢直言抗命,所以委婉地說,即使死也報不了這個恩德。

3、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嶽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實際是說在朝為官,“處江湖之遠”是說不在朝為官,這樣措辭,比直接說受重用和遭貶斥顯得含蓄。

(二)稱名的代用

文言文中,人或物的名稱往往用與之相關的名稱來替代,必須了解所代的是什麽,才能正確理解文義。例如:

1、沉鱗競躍(《答謝中書書》)——以魚身之鱗代魚。

2、臣本布衣(《出師表》)——以衣著代平民的地位。

3、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一季節之秋代時刻。

(三)典實的援引

文言文中經常引用名言或故事來表達思想感情,叫做“用典”。典故是有出處的,它的意義往往包含著與它出處相關的許多內容。所以隻有了解它的出處,才能體會到它的含義。要做到這一點,一要靠多讀書,二要靠查工具書。經過逐漸積累,就能熟悉一些常用的典故,閱讀一般的文言文也就不會感到困難了。例如:

1、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論積貯疏》)——管子是著名的政治家,他任齊國的國相,使齊桓公成為諸侯的霸主。賈誼在文章開頭引用他的這句話,就為“積貯”的主張提出了有力的根據,增強了說服力。

2、孔子雲:“何陋之有?”(《陋室銘》)——這句話出於《論語·子罕》,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我國古代的少數民族)。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劉禹錫引用這句話就包含了以君子自況,雖處逆境而指的其樂的思想感情。

3、生當隕首,死當結草。(《陳情表》)——“結草”出於《左傳·宣公十五年》老人死後顯靈結草為繩,幫助魏顆捕獲秦國杜回來報答魏顆的恩德的故事,李密引用這個故事,便表達了如果許他侍養祖母終老,死後也要報恩的心意。

(四)詞語的減縮

文言文中有些詞語,由於行文的需要而縮減了,必須加以補足,才能通曉其義。例如:

1、主上宵旰(《嶽飛》)——“宵旰”是宵衣旰食的省語,是天未明就起來穿衣,天晚了才進食的意思,形容政務的繁忙。

2、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藺交歡》)——“刎頸”實際是同生死的意思,《史記索引》引崔浩曰:“言要(yāo)齊生死,而刎頸無悔也。”“刎頸”是這個意思的省語。

3、酈元以為下臨深潭(《石鍾山記》)——“酈元”是酈道元的省稱。

(五)詞語的變換

文言文在用詞方麵很注意避免一個詞的重複使用,因為同詞重出,容易使人產生語言單調貧乏呆滯的感覺。所以文言文中往往有上下文用詞不同而意義無異的現象。了解這一點,不但可以使我們感受到語言的豐富多彩,而且有助於對詞義的理解。例如:

1、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伯牙與鈡子期》)——“操”與“音”皆謂樂曲,有助於對“操”字的理解。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蘭亭集序》)——“一”與“齊”都是等同的意思,有助於理解“齊”字。

3、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辭》)——“以”與“而”同義,有助於理解“以”字。

以上是最常見的五種與理解詞義有關的文言文的修辭方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ahniu 回複 悄悄話 過時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