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道四(99)“動態清零”與“動態平衡”
前麵寫了一篇《“動態清零”“測不準”》,意猶未盡,還想說幾句。
剛好看到今天《文學城》滾動新聞,其中一篇《上海律師斯偉江批吳尊友:不該誤導決策》,文中提到一個“動態平衡”,我再來說說《“動態清零”與“動態平衡”》。
我認為“動態”清不了零,但“動態平衡”是必須的,因為“防疫和民生經濟之間的動態平衡,上海這麽做,既為上海市民,也是為了全國經濟”。
何謂“動態”呢?
百度漢語:【釋義】(名詞)事物在發展變化中的情況。
這也許是“標準答案”吧。
如果說得通俗一點,就是:
生命在於運動;
朋友在於走動;
愛情在於互動。
“運動”、“走動”、“互動”,都必需平衡,才能“動”!
我們生活中,許多狀態都處於動態平衡中。
還記得,我的高中物理特級教師許鬆泉老師,給我們講“動態平衡”時,用粉筆在黑板上,簡單幾筆:一橫是秤杆,右端十公分左右處上麵,畫的是係秤杆的提繩,秤杆下麵還有秤鉤,左邊秤杆下麵有一個秤砣。瞬間畫好後,回頭問我們:“現在要使它平衡,秤鉤上必需掛點什麽吧?掛什麽呢?”那時,正是三年困難時期,許老師隻用三筆一點,就畫了一條魚掛在了秤鉤上。同學們在笑聲中,明白了“平衡”。
還有騎自行車,是非常典型的動態平衡!
新冠病毒從始發到現在兩年多,幾代變異,就病毒變異而言,也可以說是“動態”,成了傳播力很強,但致死率很低的一種病毒。為什麽武漢當年果斷封城,能及時阻斷了病毒的肆虐,而如今上海封城卻成了災難呢?
病毒已經發生了變異,而上海方麵沒有根據已經變化了的情況,采取科學的正確的應對措施。刻舟求劍的結果就是緣木求魚。
這兩個成語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上海當下的現狀。
由此可見,中國成語實在是博大精深。而這些成語故事,都是古人從生活中得到領悟,經過思考,得出的結論。這兩個成語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確定正確的目標,然後朝著正確的目標,努力追求,直到成功。如果背道而馳,南轅北轍,愈行愈遠,永遠達不到目標。
誠然,成語內容通俗易懂,而其寓意則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成語反映出農耕社會古人思維的科學性,令人歎為觀止。
進入智能時代的我們,該怎麽思考當下麵臨的問題呢?
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在為錢學森先生《關於思維科學》寫的“序”中,說的一段話,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判斷“動態清零”與“動態平衡”孰是孰非。
他說:“應該把科學的思維原理和方法,告訴給廣大的青少年們,因為單純的進行知識與技術的灌輸而沒有一種正確的思維方法來予以歸納整理和指導應用,是不能成為四化建設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它隻能造成頭腦僵化,缺乏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一代人。隻有具備了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才能把所學的知識與技術活化地運用到生活實際和客觀世界的改造之中去。”(引自高士其《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思維的發展史》一文,見錢學森主編的《關於科學思維》一書的序言。)
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鑒說:“從一般係統論的觀點來看,‘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這從生物上看是顯而易見的,如人的整體功能就不是手腳或細胞單個功能或一部分功能的總和。在化學中,水的性質不是氫和氧部分功能的總和。這些都體現了物質內部結構上的量變到質變的一種規律。又如,人的精子和卵子的結合而發展起來的新的整體,更體現了父母整體信息對單元的反作用,這是由於所謂遺傳信息作用於基本單元的結果。不單生物化學物理結構係統是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的形成而相互構成一體的,就是很多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中這個作用也是很明顯的,以前的人隻重視機械的分析和綜合,而不重視綜合指導下的分析,更不重視研究係統或整體中信息相互作用和相互製約的作用,因而阻礙了科學更快地前進。”(引自張光鑒著《相似論》一文,見錢學森主編的《關於思雛科學》第3 3 7頁)
感謝錢學森、張光鑒先生為我們提供了科學思維的方法,要高度重視“綜合指導下的分析”和“研究係統或整體中信息相互作用和相互製約的作用”。
當然,運用科學的正確的思維方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有一個心態問題。
不記得是哪位哲人講過一個故事:
桌上放著半杯水,積極思維心態的人,看到後,說:“嗬!還有這麽多呀!”
同樣半杯水在那裏放著,消極思維心理的人著說:“哎呀!怎麽隻有這麽一點點呢?”
可見,不同的心態,麵對同樣的問題,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但願“肉食者”,以積極地心態,運用科學的正確的思維方法,謀製服病毒之良策,造福於上海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