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學語文教語文的一生(40)

(2022-03-30 05:36:47) 下一個

我學語文教語文的一生(40)

為學生出書而被迫打官司

1986年5月2日上午,校辦主任急急忙忙找我說:“武昌區法院來通知,讓我們學校派人去法院,說明湖北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培永編的《少年改革者的大膽設想》一書的有關情況。你是當事人,你去法院說說,回校後直接向李水生校長匯報吧。”

下午二點,準時到區法院經濟庭,找到一位姓段的同誌,他在開始談話前,首先聲明有書記員要做筆錄。

段問:“你知道有關《少年改革者的大膽設想》一書的發行協議嗎?”

我答:“知道。”(我即開始敘述編這本書的始末……)

段打斷我的話,說:“請你隻談發行協議的事!”

我答:“發行協議隻是編《少年改革者的大膽設想》這一書的結果,你不是要求我說說‘有關情況’嗎?如果他們不要求我編這本書,哪來什麽發行協議呢?”

段說:“好,那你就說說與發行協議相關的事吧。”

我詳細敘述的要點如下:

一、編這本書之前,該社負責編輯中學教學參考資料的黃榕,與我在湖北省教研室偶遇,相識相熟後,商定以華中師大一附中語文教研組的名義,為該社編寫出版《高中語文備課手冊》全套六冊,還有與《語文》課本配套的《練習冊》六冊,且練習冊中編入了期中、期末考試題及“參考答案”。暢銷省內外。

1984年7月28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早新聞播出:“武漢市市長吳官正,給華中師大一附中初二學生王江回信,讚揚她寫的《假如我是武漢市的市長》寫得很好, 文中的建議和意見,我們將在工作中努力去辦。”

不到一個月時間,全國各地青少年掀起“假如我是市長”的熱潮,各地報刊爭相報導,江蘇省教育出版社率先來聯係出版該生的作文集。當我把這個信息告訴黃榕時,她表示“肥水不留外人田”,請我抓緊時間趕快編寫,他們負責出版。並通過我請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長張定遠先生給這本書寫了“序言”。

二、成書在前,協議在後。協議是應黃榕的要求,寫給該社總編發排用的,隻對一方有約束。

三、成書過程中,出版社態度積極主動。為了盡快拿到張定遠先生的“序言”稿,還派兩位年輕編輯跟我一起去桂林參加全國語文教改盛會,麵請張先生賜稿。(張先生是那次盛會的秘書長)。

四、該社發了征訂通知後,未如期出版,誤了發行最佳時期,我們原來聯係的長江書店以該社失信為由拒絕發行。

五、書價改動後沒有通知我方,更沒有重新發訂書單更正。

六、出現發行困難後,不是協商解決問題,而是執意扣發《高中語文備課手冊》、《語文練習冊》的稿酬要挾編者。

最後,感謝段同誌非常耐心聽完了我的陳述。

段答:“該社扣稿酬是違法的,既然他們不願協商,那你們就準備應訴吧!”

我在法院筆錄文書上簽字後回到學校。

這次為學生出書時,我哪敢擅自做主啊!

李水生校長原來是袁福校長任上的副校長,1984年9月27日下午,華中師大負責分管附中工作的鄧宗琦副校長,在全校教職工大會上宣布成立新的領導班子,李水生接任校長。

此前,我們實驗班的學生王江寫的《假如我是武漢市的市長》,受到市長吳官正的讚揚。

接著,《長江日報》、《文匯報》、《羊城晚報》相繼摘要報導了這個消息。

9月5日,上海《語文學習》來函:“推薦稿發來的當天,我們即定下發排。”

9月8日,北京《中學生》雜誌社記者劉謙,專程赴漢,采訪王江和她的老師、父母、同學。回京後寫成報告文學《小市長王江》,公開發表在《中學生》雜誌上。

9月9日,江蘇省教育出版社致函學校領導,商量調看王江的作文,表示了出王江作文集的意向。

10月初,一直在我們班課外輔導學生寫作的武漢著名青年作家董宏猷,應上海《少年文藝》之邀,很快完成報告文學《王江旋風》,公開發表。

10月20日,我在湖北省教育出版社與黃榕編輯,洽談出版《課外練筆》一書,她擬定為86年出版計劃;還想我們語文組再編一本指導學生提高現代文閱讀能力的書稿。她表示前段我們合作愉快,希望繼續合作,爭取86年出這兩本書。後來談到出版王江個人的作文集,她說:“隻要你們能包銷三萬本,就可以馬上出版。你們何必舍近求遠去找江蘇教育出版社呢?”

我回學校向李水生校長匯報後,他非常興奮地說:“這是好事啊,就是賠本我們也要搞出來!你馬上打電話告訴黃榕。”

10月22日,教育出版社黃榕來學校,洽談出版王江作文集事宜,初步擬定書稿編輯提綱。

10月31日,我去出版社與黃蓉談妥了出版事宜,她要求三天後交初稿。

11月3日,她派編輯小徐來學校取走初稿。並決定讓編輯小徐和小馮跟我一起,去桂林參加全國語文教改盛會。

這就是成書的全過程。

1986年5月23日中午,教導處陳傳理主任受李校長之托,將武昌區法院的起訴書轉交給我。我立即去找李校長請示怎麽辦?

李校長看完起訴狀後,微笑著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要打,我們就打得她頭疼!你先做一些準備工作,找在法院工作的家長學點常識,問他們怎麽打贏這場官司。我們一定要打贏,而且一定可以打贏!你還要通過報紙造輿論。我相信你有辦法的。”

當晚即去湖北省高級法院找謝暉的父親談官司一事。謝暉初中三年是我們語文實驗班的,高中被我抓到實驗班後非常高興。他父親不僅多次來學校參加家長會,平時也經常有聯係。他聽說這件事後,認為我們肯定可以打贏。並告訴我怎麽寫答辯狀,怎麽抓對方的要害。最後還表示,到時幫我們找一位資深高級律師出庭。

5月24日上午,我帶王江和雷霓(武漢市當年“楚才杯”特等獎獲得者)兩個學生,應邀去武漢市文化俱樂部,參加湖北省少兒出版社“作者·讀者·編者”聯誼會。在會上遇到很多老朋友,與少兒出版社的饒編輯談了今後的一些設想,他表示會後去學校再深談。與青年作家董宏猷相見後,就一直研究如何打贏官司。

中午飯後,應董宏猷邀請,下午帶兩學生去他夫人所在的武漢市先鋒中學,參加該校舉行的“假如我是……”的動員大會。王江現場演講受到師生的熱烈歡迎,我發言介紹了王江的成長過程,並告訴大家,她現在華師一附中讀高中語文實驗班,學習的《寫作》實驗教材中 ,就有她初中寫的《假如我是武漢市市長》一文。師生鼓掌更熱烈了。

散會後,我讓王江和雷霓兩人先回家。我與董宏猷繼續商量下一步的計劃。請他出麵找《武漢青年報》幫忙。當晚找到負責人楊華剛家中。董宏猷簡明扼要說完情況後,楊華剛當即決定,6月3日頭版頭條見報。請董宏猷執筆寫稿,我負責提供素材:王江作文在全國的影響;讀者的層次;讀者的地域遍布全國;王江的近況等。

我將這兩天的情況及時向李校長匯報後,他說,到時還是要請律師去打官司。

5月27日,謝暉的父親帶我去武昌區法院經濟庭,見到萬庭長。老謝介紹了我是華中師大一附中的老師,萬庭長聽我說完案情之後,表示明白了。然後,請我介紹了今年華師一附中招生的情況。言外之意,心領神會。回校向李校長匯報之後,我要求校長派一位領導參與此案的處理,他說此案由你全權處理。在我再三要求之下,他讓我們語文組的孫明理老師與我一起去法院處理此案。

6月3日,《武漢青年報》頭版頭條發了董宏猷的文章《不能忘卻的紀念》,回顧了王江寫的《假如我是武漢市的市長》發表兩年來的情況。

6月4日上午8點,武昌區法院經濟庭,我和孫明理兩人與萬庭長,還有具體經辦此案的小吳等見麵,交上身份證明及答辯狀,直到9點40分,教育出版社的聶昌慧和律師張耀東(中南政法學院教師,約30歲左右)才姍姍來遲。

小吳說明此次通知雙方會麵的目的,然後讓我們分別說一下有關情況。還沒有宣布誰先發言,對方律師企圖先發製人,開口就極不禮貌地進行人身攻擊。我當即予以堅決回擊,嚴肅指出他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既不尊重法庭,按時到庭,又不講理。我們不願意與這樣的律師說明情況,請法庭按法律程序處理此案。

小吳當庭宣布休庭。請雙方等候通知,並強調下次開庭雙方必須準時到庭。同時告知那位律師,你們出版社扣發與此案無關的教師們的稿酬,是嚴重侵權行為,你懂法律的,請自重。

臨別時,小吳要我們回校準備證據,設想幾套處理方案。

與教育出版社在法庭的第一次交鋒之後,由於我在暑假期間要外出開會,萬庭長表示,那第二次開庭就在開學以後再說吧。

回校向李校長匯報上述情況,他非常滿意。學校放假前,教育出版社財務通知我們語文組,取回了被扣的稿酬。不能不感謝對方律師幫了我們的忙!

【附錄】           序 言

張定遠  章 熊

《少年改革者的大膽設想》這本書給人們帶來了一股新鮮的氣息。為一個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出書,這在過去是很難想象的;《假如我是武漢市市長》這樣的作文題目,在過去也是很難想象的。

為什麽不能給一個娃娃出書呢?除了內容比較幼稚以外,大約還因為沒有把握——誰也無法保證這孩子的未來。

至於《假如我是武漢市市長》這個題目,恐怕有些人也會斥為“狂妄”。然而,作為一種時代的記錄(盡管隻是一個小小的側麵),它自有其存在的價值。這是因為,王江同學這一行動本身記錄著我們時代的脈搏,記錄了“改革”潮流的衝擊在小小心靈中所引起的巨大回響。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佩服編者和出版者的膽識。由此我們也有這樣一個祝願,希望青少年同學們從這本書中受到啟迪,要象王江那樣,立誌當一個三好學生,做改革的小闖將,把自己培養成為祖國四化建設的後備軍。

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這本書對我們還有珍貴的資料價值。這是目前不易多得的原始資料,是值得心理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語文老師分析研究的。從這些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青少年思想、思維、語言的發展,以及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從中得到啟發。

本書除入王江同學的《假如我是武漢市市長》一文外,還收了她的日記選、書信選和其他一些習作。這些習作內容充實,樸素清新,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決無學生八股腔調。它們象春天五彩繽紛的花朵一樣,令人喜愛。這樣的習作,對同齡青少年來說也同樣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同學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

 對於我們從事編寫試驗教材的人來說,這本小書還帶給我們一種溫馨的感覺。王江同學和她的夥伴們使用的語文教材,是我們編寫組編寫的,書中還收入一封寫給我們的信。這封信給我們以鼓勵,更給我們以壓力,促使我們正視自己的不足,認真修訂好這套課本。

 

1985年1月15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