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學語文教語文的一生(20)

(2022-02-25 10:24:07) 下一個

我學語文教語文的一生(20)

教育部魏一樵主任來聽課,肯定教改成績

1985年4月23日,上午第一節課,時任教育部教材審查委員會主任魏一樵一行五人,到我們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來聽課。陪同魏主任走進教室的,還有省市教研室的領導和教研員,我們學校的領導和語文教研組長等十幾人。

4月22日下午,湖北省教研室組織武漢市參加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的執教老師,到省教研室開座談會,向教育部魏一樵主任匯報改革教材的使用情況。在會上發言的有已經完成初中三年實驗的,執教中央教科所編的初中綜合型教材《語文》的華中師大一附中劉友三老師、武漢中學蔣自立老師;還有即將完成初中實驗的,執教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分編型教材《閱讀》和《作文·漢語》的華中師大一附中李培永老師、武昌實驗中學的陳文國老師。   

座談會結束後,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對我說:“我們已經通知你們學校領導了。明天魏主任要去你們班實地考察,第一節聽課,後麵三節課開座談會,聽聽學生的匯報。”

當晚回家備課。按教學計劃,該講的課文是呂叔湘先生的《人類的語言》。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選自呂先生的《語文常談》。

呂叔湘先生是中國語言學界的泰鬥,這篇課文不到1000字,呂先生深入淺出,如敘家常,如說故事,把語言的本質、特點及其運用,這一十分複雜的社會現象,說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課時計劃規定一節課。

教學要點:語言的本質、特點及運用。

教學重點:語言的運用。

教學難點:文章的邏輯性。

課堂教學結構成竹在胸,就看臨場發揮如何了。

我執教的語文實驗班的學生,從1982年9月1日,到4月23日,已經接待全國各地來聽課的老師1000多人,學生已經習以為常。你聽你的課,我上我的課,也不管來聽課的是誰。隻要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即席提問已然常態。

我的教法是實行“民主教學”,遇到問題就組織學生討論,激發他們的思維產生“開竅反應”,來尋求正確的答案。

當然“領導討論是一種困難的藝術,但也是很值得發展的藝術。教師必須經曆過一段時間,有時要若幹年的實驗,才能發展起既有效又舒適的方法。”(引自[美]林格倫著、章誌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第428頁)。

不論是平時上課,還是舉行公開課,都要盡可能創造有利於學生思維產生“開竅反應”的教學環境。“開竅反應是在提出問題並鼓勵學生去尋找盡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時所使用的許多教與學的方法之一。”(引文同上,第426頁)

因此,課堂教學的導入程序非常重要。

呂叔湘先生的這篇說明文《人類的語言》,與學生上學期學過的說明文《統籌方法》(華羅庚著)一樣,都是說明事理的。初中學生雖然還沒有學過邏輯知識,但學習《統籌方法》時,已經對文章的邏輯性有了初步了解。於是,我用提問式導入,讓學生溫故知新:

《人類的語言》和《統籌方法》一樣,都是說明事理的,你們該不會忘記《統籌方法》那節課怎麽上的吧?

學生立即七嘴八舌、議論紛紛,都想起了我這個李老師表演啞劇的情節。

1983年春節過後不久,上《統籌方法》一課時,導入程序:“同學們都喜歡看央視春晚,特別喜歡去年春晚表演啞劇的王景愚。我現在來為你們表演一幕啞劇,好不好?(學生興趣盎然,齊聲叫好)你們不花錢買票,但是不能白看,看完我的表演,請大家說說劇情,好不好?學生齊聲說好,我就開始表演了。”

    於是,我表演一個教師中午下班回家,處理家務的情景:

    打開房門,放下課本、備課本,進廚房。

    洗手、淘米、煮飯。

    然後,擇菜、洗菜、切菜;炒菜。

雖然我的表演並不十分到位,但是,最可喜的是學生放開了,大家搶著說“劇情”,基本符合要求。明白了老師中午下班回家時間緊,事情多,先做什麽,後做什麽,要安排好順序。接著,問學生:“如果老師回家先做菜,後煮飯,結果會怎麽樣呢?”

此時,要求學生速讀課文。

然後,在黑板上掛出課文中的“泡茶”的兩幅插圖,指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再把我的啞劇表演與華老文章中舉的“泡茶”的例子結合起來,想一想華老講的“時間方麵的事”。你們以後在學習中能不能多考慮一下“時間方麵的事”呢。

學生很快就明白了“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

華老是怎麽說明這種數學方法的呢?

我的啞劇表演雖然遠遠比不上王景愚,但學生看懂了,再讀華老的“泡茶”,就明白了什麽是“統籌方法”。

這就是用“具體形象”來說明“抽象概念”的常用教學方法。進而告訴學生,何謂“抽象”?繼續舉例:

問學生:“你們去醫院看望因病住院的同學,要買點水果吧?買什麽呢?”

“蘋果、梨子、香蕉等。”

“如果他平時隻喜歡吃蘋果呢?”

“那就買蘋果呀!”

此時,我特別加重語氣問:“你們吃過水果嗎?”多數同學即刻回答:“吃過啊!”

“吃過嗎?”

有學生開始思考了。一個學生舉手要求發言:“我吃過的水果很多,有蘋果、梨子、香蕉等。”

“好!請大家記住:‘水果’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見、吃不著;而‘蘋果’是看得見、吃得著的食物。在邏輯上來說,前者是抽象的,後者是具象的!”

“《人類的語言》三段文字,作者在第一段說明了人類與別的動物語言的特征各是什麽?運用什麽說明方法?”

“第二段可以分幾個層次?各層次分別說明什麽?層次之間的關係如何?”

“第三段可以分幾個層次?各層次分別說明什麽?層次之間的關係如何?”

通過討論,達到了教學目的,受到聽課領導和老師的好評。他們一致認為,“學生訓練有素。”

座談會由語文科代表孫燕主持,所有學生都是即席發言,沒有一個學生照稿子唸。十幾個學生的發言,從不同角度、比較詳細地匯報了參加語文教材改革的體會和收獲。

魏一樵主任最後講話時,熱情表揚了學生參加教材改革的積極性;高度評價學生的發言內容實在、具體,表達清楚明白、邏輯性比較強;充分肯定學生的說話能力很強。最後明確表示,你們的實踐證明了,這套初中《閱讀》和《作文·漢語》實驗教材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鼓勵大家繼續參加高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希望李老師認真總結初中三年試教經驗,把總結和試教成果報送給我。

他離開時,在實驗班聽課記錄本上,鄭重地簽名:教育部教材審查委員會   魏一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