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道四(94 )也來說說“體麵”
電視機自動蹦出來一個不知什麽時候的節目,北京電視台《記憶》主持人問唐聞生,請她講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訪華時,讓他很不高興的是一件什麽事?唐聞生說,基辛格在巴基斯坦登機來北京之前,精心準備了一件非常合身的新襯衫,秘密之行匆忙之中被隨行人員忘記帶上飛機。結果,第一次去見周總理時,他借同事的一件襯衫穿在西服裏麵很不合身,他感覺非常不體麵。
我馬上想到最近著名主持人竇文濤,與他的老搭檔馬未都、周軼君、許子東,在“圓桌派”聊“體麵”,非常有意思。我就在圓桌外,也來說說“體麵”吧。
我媽媽是文盲,三寸金蓮讓她足不能出戶,一生為我們一家老小圍著鍋台轉,但她特別愛“體麵”。七八十歲的老人,不僅四季衣著合身整潔,那一頭黑發梳得發亮,看不出她的實際年齡。聯想到我小的時候,有時看到媽媽用很細的棉索子,對著鏡子,在臉上絞,原來那是原始的傳統的女人美容方法。愛美就是講體麵。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們夫妻兩人的工資加起來才七十多元,還要養育兩個女兒。逢年過節,媽媽一定要我們回家團聚,孩子們也特別想去奶奶家過年。但我們囊中羞澀,回家過年總得買點禮物吧,貴重的買不起,便宜的不像樣。總是媽媽讓我的弟弟來接我們回家。到家以後,她老人家對我們說:“過年過節,家裏有吃的喝的,什麽都不需要你們買回來。你們就多拿幾個包包,裏麵裝一些大人和孩子的衣服什麽的,隔壁左右鄰居,看見你們帶著大包小包回家來過年!你們體麵,我們也有麵子啊!”
中國自古以來都講“體麵”。
古人最重視的“體麵”,是出門一定要係一條合適的“腰帶”。有詩為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這一詩句中說的“衣帶”,似乎與他的精神麵貌合一,腰間的三尺長帶,就像是他的另一張“臉”,就是“體麵”。
而且,衣帶是否體麵,成了古人出門前最重要的檢點。
古代士人用的大帶,也稱作“紳”。紳這是個形聲字,形旁從“係”,聲旁從“申”,申含有“婚配”“生育”之意,“紳士”一詞的最初意思,正是指以帛帶作為已婚標誌的士人。好比當今女人金戒指帶在右無名手指上表示已婚一樣。
可見,古今中外,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都愛體麵、講體麵。
體麵到底是什麽意思呢?請看《紅樓夢》賈母怎麽說:
第五十一回,襲人的母親病危,襲人回家探病。臨行前王熙鳳讓周瑞家的傳話,“那襲人是個省事的,你告訴他說我的話:叫他穿幾件顏色好衣裳,大大的包一包袱衣裳拿著,包袱也要好好的,手爐也要拿好的。臨走時,叫他先來我瞧瞧。
總是想著,襲人戴著金釵珠釧,穿紅襖綠裙,華麗麗地回到家裏,該是一種怎樣的情形?該有多少豔羨的目光看著襲人的體麵,該有多少奴仆稱頌主子的仁慈,襲人的母親臨終之際看到這樣的女兒,心中該是如何的安慰!
王熙鳳在襲人臨走之際特意囑咐襲人道:“你媽若好了就罷;若不中用了,隻管住下,打發人來回我,我再另打發人給你送鋪蓋去。”
像賈母說的,奴才首先是主子家的奴才,任何時候都要把主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至於襲人探病、為母親送殯,也是因為襲人在主子麵前有體麵,給她格外的恩典。
“該有多少豔羨的目光看著襲人的體麵”,“襲人在主子麵前有體麵”。前一個“體麵”是“麵子”,是給別人看的;後一個“體麵”就是“地位”,那地位是主子“給她格外的恩典”。
可見“體麵”這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含義不一樣。而這不一樣的含義,卻是社會環境造成的。
許子東教授講到上海人最講“體麵”,但是,在那個家用電器匱乏,對平民來說還是奢侈品的年代,夏天有一天晚上氣溫38°,他在南京路上看到整條馬路邊上,都是一家一家睡在那裏,哪裏還有什麽“體麵”?馬未都先生緊接著補充一句,那個年代,南方城市都是這樣的。確實如此,那時我們武漢這個史上“三大火爐”之一的大街上,男的赤膊,女人短褲汗衫,都睡在街邊的竹床上,而且,那一排排竹床之間也沒多大的間距。大家也沒覺得不“體麵”。
可見,“體麵”是需要物質基礎來支撐的。
一般來說,國家越富強,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就越體麵。也就是說,愛“體麵”是人性的必然,而講“體麵”卻是要有物質條件的。
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指的就是人都要講體麵。自古追名逐利的故事就更多了。明代的“三言兩拍”五本短篇白話小說,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反映了古代市民生活中追求名利和享樂的狀況。
其實,現代人何嚐不是這樣呢?
學生十年寒窗,追求的是“金榜題名”。名落孫山就太不體麵了。
民間歌手,執著追求上金光大道,不僅一舉成名天下知,而且財源滾滾而來。名利雙收,既體麵又實惠,何樂不為?
當人們都有條件講“體麵”以後,該做些什麽?該怎麽做呢?
我以為,國內許多男廁小便處貼著的提示“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可以作為“講體麵”的行動指南。字麵通俗易懂易行,但內涵豐富而深刻,真正邁一大步走向文明卻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人人都喜歡講“體麵”,隻要向前一小步就是講“文明”。
中國入世談判首席代表龍永圖在央視《實話實說》節目中,講過他在國外如廁,發現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上完廁所後,正在因抽水馬桶不出水而著急……,由這個小孩子可以看到發達國家的文明程度。
二十多年來,我經常往返中美之間,深感“文明一大步”必須從小孩子抓起,讓他們從小就懂得文明禮貌、責任擔當,否則,將來長大了,就是一個“體麵苕”(武漢話“苕”就是指人笨,蠢得很)!
為了講體麵,必須從小孩抓起,從小事做起。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以“21世紀的希望和威脅”為題,就人類麵臨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
在會議期間,有記者問一位諾貝爾獲獎者:
“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
這位白發蒼蒼的獲獎者回答:
“是在幼兒園。”
提問者愣住了,又問:
“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麽呢?”
科學家耐心地回答: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便後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愛體麵,講體麵,就要從小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與人交往會說文明語言,生活中注意文明行為細節。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曾到天津南開中學參觀學習,時任校長告訴我們,一代一代南開人都銘記張伯苓校長,建校之始,他專門在校門的一側設立的整容鏡。鏡子上刻著嚴修書寫的“容止格言”:“麵必淨,髪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這就是當年張校長要求學生愛體麵、講體麵的格言。
如果我們現在從小孩子抓起,從小事開始去做,幾十年後,在中國,必將看到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即使綠燈車可行,司機見到斑馬線上還有行動緩慢的老人,一定會心平氣和停下車來,就像現在的美國開車人一樣,微笑著示意老人慢慢走過去。而不會加大油門,抄在老人前麵通過,還要從窗口高聲拋出一句“個老不死的”!
總而言之,物質財富豐富了,開著豪車似乎有“體麵”,就那麽一瞬間一句話,“體麵”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願我們都記住三國時劉備詔書中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吧!
愛體麵,講體麵,一定要從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