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人生(169)千家街上的華師一附中
千家街上的華師一附中是當下中國百強高中華中師大一附中的老校區。他的前身是中南實驗工農速成中學,由潘梓年、趙君陶等著名革命教育家於1950年9月創辦,1958年更名為華中師範學院第一附屬中學,1962年被定為湖北省首批重點中學。
先說千家街吧。
史載,千家街始建於武昌古城內側,1906年,張之洞為便於粵漢鐵路武昌通湘門火車站的交通,在現在的張之洞路與中山路交匯的路口,增辟一門,名為“通湘門”城門,同時在城內開辟一條街,計劃在這條街道安置千戶人家,故名“千家街”。
現在的千家街,與中山路大東門到武昌火車站那一段路平行,全長約1000米左右,南出口在張之洞路上,出口對麵後來建了一棟四層樓棟商廈、旅館,中山路小學。出口左邊是武漢市藥檢專科學校,右邊是湖北省公安廳的招待所。
沿著千家街往北走,左邊依序是一個手帕廠、武漢市化工研究所、原中南工農速成中學、原湖北大學教工生活區,它的北門正對著蛇山腳下的武珞路。
右邊離公安廳招待所不遠有一個千家街小學,然後直到北麵大東門旁邊出口基本上都是民居。當時千家街地處鬧市,人口稠密,早已不是千戶人家了。改革開放之初,千家街是武漢最早的小商品市場,每天從早到晚人流如織、摩肩接踵,人聲鼎沸。
再來說說千家街上的我的母校華師一附中。
著名的湖北省首批重點中學華中師大一附中,鬧中取靜,校門就在這條久負盛名的千家街中間,朝南開。1958年,首義路小學畢業,我被保送到與華師一附中一牆之隔的湖北大學附中。一年之後,58年招的兩個班初一學生,轉並到華師一附中初中部。從此,我在那裏生活學習了六年。
從學校南大門出來,大門對麵是原工農速成中學,後來也是華師一附中的教學樓和教職工宿舍。
當時母校大多數學生走讀,每天從南門走進學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兩層的行政樓。一樓左邊是團委和教導處,右邊是總務處。二樓左邊是外賓接待室和書記辦公室,右邊是校長室和檔案室。穿過一樓正中往裏走,就是學校的可容納七八百人的大禮堂。1961年26屆世乒賽為國家奪得團體冠軍的著名運動員張燮林,曾在這裏為我們表演他的削球絕技,過後,在全校迅速掀起了乒乓求熱潮。
1988年9月開學典禮,我執教的高中語文實驗班學生汪深,獲得88年在芬蘭舉行的化學國際奧賽金牌第一名,在這裏向全校師生生動地匯報了他奪冠的曆程。這是銘記於華中師大一附中校史的大事件,也是學校教育改革征程中,在學科奧賽中第一次奪得金牌,更是中國中學生,自參加國際各學科奧賽以來第一次奪取金牌第一名。正如時任湖北省副省長韓寧夫在接見汪深和他的老師、校長時說的,“汪深同學的這塊金牌,可以與洛杉磯奧運會許海峰的第一塊金牌媲美!”
行政樓左邊是一棟兩層教學樓,一樓是初中六個班的教室;二樓是圖書館,教工和學生的閱覽室;還有兩間生物標本室。再往左邊是一棟比較小的兩層樓,是學校的衛生室。繼續往左邊走就是高中教學樓,也是兩層,也叫“工字樓”,就是平麵圖為“工”字形。從校道右拐正門就是“工”字那一豎,一樓兩邊是化學實驗室,二樓兩邊是物理實驗室。從實驗室之間的走道往裏走,全部是高中學生的教室。
與高中教學樓隔著三個籃球場相望的是一棟兩層的高中學生宿舍樓,我們學生稱之為“紅樓”,它在第三個籃球場邊、田徑運動場四百米標準跑道的終點處。
緊挨著高中宿舍樓、100米跑道邊的是一棟兩層的女生宿舍樓,女生樓後麵是初中男生的兩層宿舍樓。100米跑道起點邊上是一棟兩層的教師宿舍樓。教師宿舍後麵是學生大食堂。
標準的田徑運動場呈東西向,西麵盡頭是籃球場,東麵跑道邊,從北到南排依次是理發室、澡堂鍋爐房、女生大澡堂、男生大澡堂,生物園地。沿著校道走,就到了學校南大門。
記得當年高中教學樓物理實驗室對麵,校道邊還有一個校辦工廠。
1980年,我曆經艱難曲折調回母校時,校園布局基本還是讀書時那樣,就這個校辦工廠改成了六間臨時教室。也就是這幾間搖搖欲墜的“危房”,因緣徹底改變了母校的麵貌,讓我們曾在那裏就讀的眾多莘莘學子後來回母校找不到北了,隻好在千家街上的華師一附中老校區找感覺了!
大約是1986年開學後不久吧,教育部一位副部長在湖北省教育廳負責人的陪同下,到華師一附中視察。那位副部長聽完匯報後要去聽課,李水生校長就陪同副部長一行來到一排平房簡易教室。
那幾間平房簡易教室,是學校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校辦工廠的基礎上改建的。
副部長從走進教室,環視“教室”後坐下聽課,到聽完那節課,一直都非常緊張。老師講了什麽,他全然不知。因為他的注意力始終盯著那天花板,特別是當學生高聲朗讀時,他看到那天花板,隨著朗讀聲的高低在震顫時,晚春氣候雖不熱,副部長額頭上卻沁出了汗珠。
一下課,他就問李校長,你們還有幾間這樣的教室。李校長告訴他,就這六間,給一個年級使用。
他說:“聽課時,你沒看到那天花板都快掉下來了啊?萬一砸到師生,你該負多大的責任啊?”
李校長:“領導啊,我們都知道,讓師生在這樣的危房中上課是非常危險的呀!但是,你剛才也看了整個學校的條件和環境,與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差距太大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啊!”
副部長:“你馬上請有關部門對這幾間教室實地勘察一下,看看在確保師生人身安全的情況下,還能用多長時間。這是第一重要的。
第二,立即請建築設計部門來設計規劃未來華師一附中的教學用房。盡快報送到部裏。”
我在當年9月21日,乘坐武昌到北京的38次特快列車,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參加教材修訂工作,在臥鋪車廂,遇到了我們學校負責總務工作的錢副校長和總務處的李漢英老師,他們兩人當時還帶了一個很大的包裝嚴密的木箱,我好奇地問錢校長:
“你們這是帶的什麽?到北京幹什麽呀?”
“學校準備改造的模型。送到教育部審查,然後申請撥款。”
錢副校長原來是我們語文組的高中老師,袁校長退休後,學校領導換屆後上任的。記得那38次車是晚上七點多發車,我們倆在車上聊到十一二點才睡覺。他告訴我,自從那位副部長回北京後,李校長就要求他們抓緊時間,製定規劃,討論並確定方案,一定要充分發揮學校的優勢,爭取撥款。為了更形象具體說明我們的方案,特地請一位學生家長幫忙做了這個模型。
我和錢副校長都以為他們這次去教育部送審方案,不等個十天半月,至少也要個把星期。或許要等到一個月後跟我一起返漢也說不定。
真沒有想到,第二天下午就接到錢副校長的電話。他說晚上就回武漢,學校的方案被否決了,要回去重新做。後來才知道,他們報送的方案及那個模型,教育部領導看了之後,一致認為太小家子氣了,現在不是徹底改造的問題,而是要脫胎換骨,從整體上設計一個全新的華師一附中。
副部長來聽一次課,就讓華師一附中舊貌換新顏。
母校脫胎換骨之後,最大的變化是校門朝向對著車水馬龍的中山路,樹了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上麵是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寫的“華中師大一附中”校名。
原來東西向的運動場改成了南北向,場邊的主席台和看台是現代新式樣。標準的塑膠跑道和綠草茵茵的足球場。我們這些老學生走進運動場,不由得想起了當年那個運動場承載的許多難忘的記憶。
1983月10月29日上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陳景潤教授,在他的同事和一生最好的朋友、我們的校友羅聲雄教授的陪同下,來到華中師大一附中。那天學生正在開秋季運動會,當陳景潤和羅聲雄兩位教授,在學校領導陪同下走上運動場邊的主席台時,廣播中傳出播音員無比激動的聲音,告訴同學們一個特大喜訊,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教授到我們學校來啦!請大家到主席台前麵集合,聽陳教授講話。
自從著名作家徐遲1978年發表了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之後,陳景潤就是天下莘莘學子的偶像,尤其是像華師一附中這樣的省重點中學的學生更是崇拜他。聽到廣播後,大家立即停下各項運動,迅速跑到了主席台前一睹著名數學家的風采。
陳景潤教授那天身著藍色中山裝,就像當時華師一附中所有男老師的穿著一樣,隻有那副深度眼鏡最能展現他數學家的風貌了。在大家的熱烈掌聲中,他開始即席講話了。
陳教授講話條理分明,首先讚揚華師一附中是一所非常好的學校,華師一附中的學生都是非常出色的學生,比如說像我的同事羅聲雄。接著講同學們能在這樣好的學校學習是非常幸福的,此時他回顧了自己的中學生活,無限感慨,當他講到那時生活的艱辛時說,有一次躲敵機空襲跑防空洞時,他把自己的一雙“空前絕後”的鞋子跑掉了。當大家正在疑惑是什麽“空前絕後”時,他幽默地說,所謂“空前”,就是鞋子的前麵已經露出了腳趾頭;而“絕後”呢,就是鞋子的後跟已經磨得沒有了。大家在笑聲中明白了數學家成長的艱難,更懂得了今天生活的幸福來之不易了。大家還在笑聲中領略了數學家的灰色幽默!最後他鼓勵大家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難忘千家街上的母校華師一附中,我在那裏讀書六年,教書十年,一生最好的年華在那裏受教於恩師,親聆謦欬,如沐春風,卓爾不同。感恩母校!感恩恩師!感恩同學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