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79)不求一日之功,不搞虛假之課

(2021-06-23 19:09:30) 下一個

教育隨筆(79)不求一日之功,不搞虛假之課

八十年代初,我剛從一般中學調回母校—華中師大一附中時,袁福校長指定劉友三老師當我的指導教師,讓我跟劉老一起備課,跟班聽他的課,請他隨時聽我的課、及時評教評學。劉老告訴我:“我們學校是省重點名校,經常有外邊的老師來聽課,有時還要搞公開課,不管怎樣,我們都要來真的,不要搞假的。一節課不見得能表現出一個老師的水平來,不求一日之功,不搞虛假之課。”他不僅在教我怎麽教學,更是在教我如何做人。我牢記恩師的教導,從1982年到1988年,執教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六年期間,接待來自全國各地聽課老師幾千人,一直堅持來真的,永遠給學生最真實的。

1982年秋季,我開始執教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實驗教材《閱讀》和《寫作》,常常是上課前幾分鍾,教導處的老師領著幾位或十幾位老師來教室聽課。

1984年4月14日上午第一節,海南省農墾總局教研室的吳多雄主任聽完課後,對陪他來聽課的湖北省教研室教研員譚老師和聽課的十幾位老師說:“我們這樣突然襲擊式的推門聽課,聽到的、看到的都非常真實。李老師教態自然,講課要點清晰,重點突出,學生主動學習、思維積極、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感謝李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很好的、非常真實的語文課。”吳主任握著我的手說:“請你在方便的時候,一定到我們海南來,給我們農墾係統的語文老師講講課吧!”(請參閱《笑談邂逅之三,推門聽課的吳主任》)

 

像這樣突然推門進教室來聽課,在母校工作十年期間,是家常便飯。好在我們年級辦公室就在教室旁邊,那裏常備聽課老師的座椅,很方便。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突然來聽課,就自己拿了椅子,走進教室隨堂聽課。當然,如果提前打招呼的話,我就讓學生先把椅子搬到教室後麵,到時請聽課老師就坐。我們實驗班學生也習慣了,不論多少老師來聽課,也不管是校長、局長還是廳長,學生該做什麽就做什麽,一切如常。即或是發現老師講錯了,他們也會隨時指出來。

有一次,教室後麵坐著二十多位聽課老師。我剛給學生講了課文中幾個字的平舌音與卷舌音的辨析問題。告訴學生,我們武漢人說普通話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然後,我要求學生按豎行一個人朗讀一段課文。一開口講話,我又把“豎行”的“豎”說成了“sù”。全班學生異口同聲“shù”。我立即表揚了學生說:“你們活學活用、立竿見影!”。學生報以友好的笑聲,課堂教學繼續進行。

我要求學生預習課文至少要提出三個問題,上課聽講發現問題,不管是名家名篇,還是老師講得不對的,都要敢於即席提問,於是,就會出現學生的提問難倒了老師的事情,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是好事,要如實向學生說明,這個問題“我不會答”。有一次也是有很多老師來聽課,講讀《西裏西亞的紡織工人》(《閱讀》第三冊)。一個學生問:“為什麽這首詩的第一節中,我們織進去三重咒後麵有破折號,而最後的一節中同樣一句話不用破折號?”盡管有不少外校老師聽課,我還是如實說明,我也不明白,等下課研究後再答複。並立即表揚該生讀書認真,問得好。實踐證明,老師待學生以誠,不文過飾非,不但不會降低威信,而且更容易贏得學生的信任。老師以身作則,勇於承認學術上的不足之處,不僅使學生懂得了治學要求實,而且在培養學生老老實實做人方麵,也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反之,學生就會背後議論紛紛,不僅看不起你,對你所教的學科也越來越沒有興趣了。記得改革之初,有個班主任在給學生讀報時,把“別墅”,讀成“別野”,一個學生舉手說:“老師,這個字讀‘shù’”,老師是襄陽人,他說:“我們家鄉就讀‘野’。”學生哄堂大笑。

誠然,每一個老師都不能保證平時每一節課不會出一點點錯誤,關鍵是出現問題之後,老師要坦誠向學生承認自己的錯誤。

但是,上公開課,特別是上大型公開課就必須萬無一失。我回母校之後,對外多次上過100人左右來聽課的大型公開課,當時學校還沒有階梯教室,都是在“工字樓”那個大物理實驗室上課。

1984年12月17日,應邀給華中師大中文係見習生上示範課《孔乙己》,見習生170人左右,廣濟、公安兩個縣來了30多位老師,還有附近學校聞訊而來的幾十位老師,近300人,在學校大禮堂上課。

當時實驗班的學生經過近三年的“敢問·多問·會問”的係統訓練,兩課時講讀教學基本完成之後,最後5分鍾,有一個學生舉手提問: 

     學生(1):文章最後一段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句中的“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作者為什麽要這樣寫?

教師:她提出的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呀!這個問題怎麽解決?我們班肯定有同學能解答這個問題。

    學生(2):“大約”是修飾“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句,而“的確”隻是修飾“死了”這一個詞組,它們修飾的範圍不同,所以說不矛盾。

    學生(1):既然孔乙己的確死了,為什麽還要用“大約”來修飾呢?

      (兩人辯論了二三分鍾)

學生(3):我覺得這一句可以這樣來理解,這個“大約”是因為孔乙己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也很窮,沒有人知道他死的確切消息,大家隻能根據推測來判斷。推測的根據是孔乙已一生的遭遇,說明他的死是帶有必然性的,所以後麵用了“的確”這個詞。

當這個學生圓滿地解答了這個有價值的提問之後,下課鈴聲響起來了。這次大型公開課在見習大學生們長時間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

學生即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他們的智力因素對教材的反應,常常超出教師預先設計的教案,表現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要珍惜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根據全班學生的智力水平,以適當方式反彈回去,讓個別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引起思維的“開竅反應”。“開竅反應是在提出問題並鼓勵學生去尋找盡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時所使用的許多教與學的方法之一。”(引自(美)林格倫著、章誌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第426頁) “開竅反應”的結果如上例所錄,是眾口齊開,七嘴八舌的爭論,學生的思維能力、說話能力在爭論中得到提高。

總之,不論是老師來隨堂聽課,還是有準備的公開課,都要有一個平常心,牢記恩師教導:“不求一日之功,不搞虛假之課。”

【附錄】初二下學期期末考試作文題《給老師的一封信》

敬愛的李老師:您好!

在我們所學的各門課中,我最喜歡語文課,而在您給我們上的幾百堂課中,我們初二上學期學的第二十六課《散文二篇》最為動人,使我很難忘懷。

那時正是十一月,深秋時節,在上課的前一天下午,您在全班宣布明天有人來聽語文課,還說這一次研究課規模很大,有二百多個學校的校長、主任要來聽課,這不僅是我們平生遇到的場麵最大的一次研究課,就是李老師您自己也可能是第一次遇到吧。您又要求我們,事前要好好預習,明天回答問題舉手要大膽,說話要大方,吐詞要清楚,錯也要錯得明白。

我聽了,心裏總有點發怵。我想,這次研究課您都可能是第一次碰到,會不會因為緊張而講不好?我自己回答問題會不會出現錯誤?就這樣,我心事重重地回了家。晚上,我做完作業後,把課文反複朗讀幾遍,在提問本上認真地提了三個問題,才安下心來。第二天,我早早趕到學校,把課文反複讀了幾遍,鈴就響了。我們趕到物理實驗室一看,啊!坐著這麽多人呀!不僅座位後麵坐滿了人,走道上坐著人,而且講台周圍的一點點地方也坐滿了人,我們進去都很困難,是擠進去的。就這樣,我們在一個水泄不通的人堆裏開始上課了。您走了進來滿麵紅光,整個臉龐充滿了喜悅和信心,看不出一毫畏懼,但臉上掛著一絲疲倦。你一上課就點了包括我在內的四個同學,把《牽牛花》朗讀一遍。我朗讀的是第三段。我鎮定地用清晰的聲音把第三段朗讀了一遍,接著,其他同學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您很高興,又要同學們提出對這篇文章的疑問。同學們一看您那麽冷靜,都一個個大膽地舉手,爭先恐後地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樣,整個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了,分析結構時,也象平常上課那樣,討論十分熱烈,連成績不太好的同學都能暢所欲言,你的講課,思路十分清晰,重點十分突出,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講起來有條不紊,得心應手。那生動的講解,清晰的思路,好象把同學們帶入了葉聖陶爺爺的家,和他見了麵,看到他種的生機勃勃的牽牛花一樣。這時,同學們的積極性真正被激發起來,好象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完全忘記了課文以外的事情。鈴聲響了,好象把我們從夢鄉中拖出來一樣,下課了。不知為什麽,這節課過得這樣快。

你取得了這樣大的成功(我是這樣認為的),我認為這與您平常每堂課都認真準備,嚴格要求同學,成功地去掉我們各種不好的心理因素分不開的,這樣,您講起課也就得心應手,同學們也配合默契,課講得十分成功。我從這堂課,看到了您一絲不苟的精神和強大的自製能力,以及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這堂課,使我更加信服您,敬佩您!我將永不忘記這堂課。

此   致

敬禮

                                                                              你的學生:朱清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