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76)學校教育無小事,事事都要為學生

(2021-05-19 16:27:53) 下一個

教育隨筆(76)學校教育無小事,事事都要為學生

 疫情期間,禁足在家,一日三餐之後,還有那麽多時間幹什麽呢?一輩子從事中學教育教學工作,情不自禁總是回憶起學校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有人說,老是想那些陳年往事於延年益壽無益;還有人說,那些陳穀子爛芝麻,翻來覆去有什麽意思?我不以為然。

今天還想再曬一曬“陳穀子爛芝麻”。

一件是發生在武漢華中師大一附中,1982年11月初,上午第二節課,年輕的英語老師把賀巍趕出了教室。我的班主任工作日記,隻簡單記下了“為了一件小事”,什麽小事呢?逝去了的記憶,無法追回。能有多大的事呢?無非是不聽話,激怒了老師。

還有一件是發生在海南海口市昌茂花園學校,2005年9月初,上午第一節課。我時任管教育教學的副校長,巡視到小學部一年級一個教室門口時,看到一位年輕的女老師,讓一個學生在教室前麵麵壁罰站。一個剛剛從幼兒園大班進小學讀書孩子,沒有按規矩端正坐姿。

兩件小事,發生在相距千裏之外,時差二十多年,好像風馬牛不相及。

其實不然。

被趕出教室的那個學生,當時在湖北省重點中學讀初一;海口這個被麵壁罰站的學生,在著名的民辦學校讀小學一年級。都是起始年級的學生。顯然都是因為不聽老師的話的結果。

我不知道受過師範教育的年輕教師,讀師範學院(校)時,所學教科書中有哪些內容,但我從這兩件“小事”中,看出了他們共同的主要問題是缺乏“愛”的教育;其次是缺乏生活常識,且不會把“生活常識”轉移為“教育教學能力”;最後還有一個問題,也許是兩位年輕教師,從小就是“聽話”的孩子,他們的老師曾經那樣對待不聽話的學生,他們依樣畫葫蘆。

也許有人會說,我這是管蠡窺測,我說這是以窺見豹,這種現象在國內中小學還相當普遍。

先說主要問題,關於愛的教育。

首先要用愛心賞識自己的學生。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不能決定學生的命運,但是不經意的一句話卻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教師的“愛心”,不論是在課堂還是課外,是通過麵部表情、眼神、手勢以及言語表現出來的。和藹可親、表情自然,不是裝出來的,而是教師熱愛事業和學生的誠心,通過眼神與學生的目光交流,發生心靈感應的愛的能動反應。教師的眼睛應具有望遠鏡和顯微鏡的雙重功能,既放眼未來,又明察秋毫。

動輒把學生趕出教室,或罰站,或訓斥,就是對學生沒有愛心!

教師還應該將愛心散滿課堂。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說過:“教育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就不為池塘一樣。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師對學生的“愛心”,應該麵向全體學生,不僅要愛聰明的學生,更要愛不那麽聰明的孩子,予以更多的關愛,讓他們增強學習的信心。

再說教師的教學能力,隻有通過教學實踐,才能不斷提高。

教師必須用教育理論規範愛心。教育理論是實現教師從教學想法轉變到教育實踐的有力保障。“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生活常識告訴我們,坐在汽車上,如果車子急轉彎,人沒有抓住扶手,就會失去重心,容易摔跤。學生剛剛進入起始年級,就如同車子急轉彎的時候一樣。教師要有這些日常生活小常識,教育學生,學會抓住“扶手”。

“扶手”就是學習理念、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等。

最後說說“聽話”教育。我不知道這種教育始於何時,但我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就倡導“問話”教育。君不見屈原的《天問》,全詩373句,完全以問句構成,一口氣對天地、對宇宙起源、天體結構、日月星辰運行、對自然、對社會、對曆史、對人生提出173個問題,被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還有“孔子入太廟,每事問。”;更有陶行知明白如話的《提問詩》:“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

其實,孩子小時候出於好奇,對什麽都要問一問,問題是從幼兒園學前教育開始,老師們都是獎勵聽話的孩子,於是,孩子們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慢慢就不敢問了。

我的大外孫女生在加拿大,從小在幼兒園說的是英語,在家我們還是要她學習說中國話。大約在她四五歲的時候吧,一次吃晚飯時,她的外婆看到她掉在桌上的幾粒飯,就說:“Anika,你看你把飯都撒在桌上了。”她看著外婆,想了一會兒說:“外婆,我隻掉了幾粒飯 ,沒有‘都’撒啊!”

她想了一會兒,是因為還不是很熟悉漢語,但是她的回答卻準確的理解了“都”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她敢於質疑,敢於問話!完全沒有國內小孩那種傳統的“大人說話小孩聽”的思維,外婆說得不對,她也要問一問。

再說一個案例,是武漢一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隨他做訪問學者的媽媽來美國讀書。一次餐後聊天,我問他:“你在這裏讀了一個學期了,感覺怎麽樣?”

他脫口而出,說:“在武漢,是我們聽老師講,而且必須坐得端端正正的;在新澤西,是老師聽我們講,而且我們可以在教室隨意走動。”

“你喜歡哪種方式呢?”

“我喜歡美國老師這樣教我們!”

他媽媽最近在給我的微信中說:來美國快半年了,兒子從聽天書到能在課後請教老師問題;從四體不勤到幫忙做家務;從滑雪小白到藍道水平;從紙上談兵的軍迷到親身體驗航母……,作為母親內心是感到非常欣慰的。

以窺見豹,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鼓勵學生敢問,養成多問的好習慣,不是小事,而是關乎後代健康成長的“悠悠大事”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Lucky001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