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道四(54)也說中學校長砸學生手機
早在2019年10月,網上就傳出安徽淮南某中學校長,在全校學生集會時,公開砸了違反學校禁令帶進校園的學生的手機。
2021年4月,網上又傳河南信陽某中學校長,在學校周一升旗儀式後,在主席台上公開砸學生的手機。
如同其他任何事件一樣,網上總是有支持和反對的兩種完全對立的意見。
支持者一言以蔽之:“校長和老師是為學生好,做法過激,但不砸危害更大。”
反對者說:“校長公開砸學生手機違法!不利於教育學生。”
孰是孰非?暫且不論。
先說一段親身經曆吧。
2019年5月23日,微信收到華中師大一附中校友會馬嵐老師發來的邀請函。邀請我於5月27日下午,回母校參加1988屆校友“愛之甘醇”分享會。在母校大禮堂舉行的“愛之甘醇”分享會,是校友會馬老師和88屆校友分會邱淩等同學精心策劃的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的華中師大一附中傳統教育活動。
主席台上,兩位高一學生主持人和坐在一邊的幾位準備參與互動的同學;另一邊是88屆邱淩、王征、張峭帆、羅曼、李易軍、龔威等學兄、學姐,台下坐著高一年級三十個班的一千多學生,還有在前排就坐的學校領導及應邀嘉賓—我們88屆的幾位早已退休的班主任。
六位校友在分享人生經驗時,都回憶了在母校的學習生活,感謝母校非同一般的育人環境,感謝恩師給他們奠定的紮實基礎,勉勵學弟學妹珍惜當下,放眼未來。
六位校友高中畢業後,分別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大學和熱愛的專業,大學畢業後,恰逢如火如荼的改革大潮,他們經風雨,砥礪前行,人到中年,事業有成。
王征現在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市分行電子結算中心工作。他生動地介紹了金融領域的發展。
王征開講時,為了活躍氣氛,突出主講重點,他先問在場學生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請沒有手機的同學舉手。台下台上的高一學生全部高高舉起自己的手。完全出乎意料,原來學校規定,學生進校一律不得帶手機。
第二個問題,請身上沒有現金的同學舉手。全場沒有一個學生舉手。再次出乎意料之外。
王征提出的這兩個問題是緊扣他的演講主題的。現在在國內,隻要隨身帶一個手機,可以走遍天下。當然前提是手機必須綁定一張銀行卡。他由此進入主講金融電子迅猛發展的現狀和趨勢。
我們可以從這個小插曲看到,華中師大一附中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卓有成效。
為什麽華中師大一附中在中國高中百強中學雄踞第一,學校教育教學理念、學生素質、學校管理等等非同凡響!
首先,我們看看華中師大一附中的教育教學理念:“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其宗旨就是尊重學生。
對校長而言,首先要尊重老師。尊重教師就要特別尊重教師這個職業,讓每一個教師真正感覺到“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君不見,現在多少中小學校長,每天早上站在學校門口查看哪個老師又遲到了。而在華師一附中,教師實行的是彈性坐班製,隻要上課不遲到就行。這種對教師職業的尊重是華師一附中的傳統,我的老師當年是這樣,我當老師還是這樣。因為,教師這個職業是沒有八小時工作時間概念的,而且往往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備課的效率更高。
著名的北京四中劉長銘校長說:“對教師來說,尊重學生是一門特別重要的教育藝術。二十年多前,一位剛剛出國考察歸來的老師,向我們介紹美國中學的課程。他說美國中學的選修課種類繁多,五花八門,有些看上去不像是課程,比如說有一門課叫做‘如何幫助別人’。當時我還不理解,為什麽幫助別人還需要學?現在想起來,這的確是一門學問。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或遭遇不幸需要關心和幫助的時候,你怎樣能適時適度的去表達,怎樣發現對方需要什麽,怎樣才能使對方感到你是在真心的關心和幫助而不是憐憫,怎樣使他能夠在接受幫助的同時保持自己做人的尊嚴,這的確是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弄不好,可能會使對方感到你是假惺惺,甚至是幸災樂禍。”
劉校長接著說:“我們也常常不能容忍學生犯錯誤。學生一旦有犯錯,我們寧可上綱上線,小題大做,猛藥強攻,因為我們始終堅信,小錯一定是大錯的先兆,小小的蟻洞一定會毀掉千裏長堤。這種武斷的認識使我們今天的教育缺少大氣、缺少寬容,因而也缺少人性,缺少教育本應當具有的藝術魅力。一位老師曾對我說,教育往往就不能一針見血,教育往往就要眼睛裏揉沙子,我想他說的就是教育需要寬容,需要等待,需要耐心。如何把握寬容的度是一門藝術。青少年犯錯誤就像人患感冒,不是每次感冒都會引發腦炎肺炎,導致癡呆甚至喪命。要相信人的免疫功能,相信人能產生抗體,相信人能夠自愈。當然,這並不是說學生犯了錯誤教師都不要去管。得病是要看醫生的,但看醫生並不是說馬上就要打針吃藥,用醫生的術語來講,先觀察一下,用穀丹老師(北京四中著名特級教師)的術語來講,就是要‘守望’。守望也是一種工作方式或教育過程。教師對犯錯的學生是要做工作的,問題是我們在做工作的時候,是否注意地保護了學生的尊嚴。你越是維護學生的尊嚴,學生就越視你為知己,你的教育就越有效。教育就是要喚醒人的自覺。自覺就是人的免疫力。教師的任務是‘喚醒’。有不少學生,特別是遇到挫折或是有一些錯誤的學生常常願意去找穀丹老師訴說,她一定喚醒了不少學生的自覺意識。她不僅是學生的知心朋友,還是一位洞察甚至是把控學生心理活動的行家,我想這就是為什麽大家都覺得她有些神秘的原因吧。”
那兩個校長砸手機就是“小題大做,猛藥強攻”,“缺少人性”的惡劣做法,不用我再來說,在全校學生麵前砸手機對錯與否了吧!
再來說校長的首要職責。一校之長,是負責一個學校教育教學的第一責任人,首要任務就是負責教育。
葉聖陶老人家說:“什麽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以“21世紀的希望和威脅”為題,就人類麵臨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
會議期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獲獎者:
“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
這位白發蒼蒼的獲獎者回答:
“是在幼兒園。”
提問者愣住了,又問:
“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麽呢?”
科學家耐心地回答: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便後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良好的習慣。”
對教師而言,就是要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上小學前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上小學後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中學後就開始注重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學生要學會學習,必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養成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認真預習的習慣、專心聽課的習慣、及時複習的習慣、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不懂就問的習慣、積極思考的習慣等。習慣可以在有目的的、有計劃的訓練中形成,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中形成,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在有意識的訓練中形成。
我在訓練學生養成不懂就問的習慣時,要求學生都能背誦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詩:“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凡是我教過的學生都喜歡問老師問題,他們不論在什麽地方,在什麽情況下,隻要有問題就敢問。現在我的那些學生已經成才了,在美國的能自立於世界人才之林;在國內的也是出類拔萃。他們共同的感受,是感謝李老師培養他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
【附錄】南開中學的整容鏡和容止格言
我參觀了南開中學美麗的校園。古老的校北區,文化長廊、操場、伯苓樓、範孫樓、瑞庭禮堂、翔雨樓、和西後院的操場,那五排灰磚平房宿舍,看了周總理和溫總理住過的宿舍。他們是一排宿舍,一個在前麵,一個在後麵。我每到一處都是幹淨而整潔,一切井井有序。生動體現了南開人獨特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品質。
南開中學的校色是崇尚青蓮紫色,意旨出汙泥而不染,氣質高潔。在南開中學的教學樓門口懸掛著創始人張伯苓把愛國教育與學生的行為舉止、自身修養結合起來。教學樓,有一麵大穿衣鏡,鏡子上端的橫匾上鐫刻著40字箴言“容止格言”“麵必淨,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
這麵穿衣鏡和這段箴言,為的是讓學生一進教學樓,就有一個整潔的儀容和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它們也的確起到了這樣的效果。當年,美國哈佛大學校長伊裏奧來南開參觀,他不愧為教育專家,很快就發現南開中學的學生在精神狀態、言談舉止、儀表風度上與其它學校明顯不同,便問張伯苓原因所在。張伯苓把他帶到穿衣鏡前,將上麵的箴言細細解釋。伊裏奧聽後十分欽佩,回國後逢人便講,於是這件事就在美國傳開了。不久,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派人來到南開,將鏡上的箴言拍攝下來,刊登在美國的報紙上,對張伯苓和南開的教育方式給予高度的評價。
亞裏斯多德說過:“人的行為總是一再的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英國詩人德萊敦說:“首先是我們養成習慣,隨後習慣養成了我們”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是思想的形像,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絕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地影響著我們的品德,反映我們的素質,左右著我們的生活和事業。行為要變成習慣並非易事!
許多許多的曆史才可以培養一點點傳統,許多許多的傳統才可以培養一點點文化,文化便是多年的習慣!
南開的整容鏡和容止格言體現了南開的辦學思想,也是南開精神的顯現。首任校長張伯苓曾說:“教育一事,非獨使學生讀書習字而已,尤其在造成人格,三育並進而不可偏廢。”為此,南開學校規定了一整套十分嚴格的學習製度和生活製度,使學生一進校就養成文明習慣。當時,民族精神頹廢,國民個人習慣不良,鑒於此,張伯苓欲力矯此弊,於是將飲酒、賭博、吸煙等事,懸為曆緊,犯者退學,並在校門側懸一大鏡,鏡旁鐫油鏡箴,規定學生應注重自己的儀表,講究個人衛生,保持個人健康體態,同時要展現積極進取、謙虛樂觀的精神麵貌,溫文爾雅的氣質風度和大方得體的行為舉止,從此整容鏡和容止格言便提醒著出入校學生從生活細節上規範自己的行為。儀表即外表,包括儀容,服飾,舉止等方麵,它是人們心靈的窗口,用我們現在說,從細微處入手,注重細節,培養學生的良好的習慣和文化素質。
周恩來由血氣方剛的愛國青年,成長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一生立身處世,似乎都受到這麵“鏡子”的影響。經常攬鏡自照,南開中學許多誌士仁人在學校督養成了嚴以律己的美德,我想和這鏡子是有關的,漢末女詩人蔡文姬說:“攬鏡試麵,則思心當潔淨;傅脂,則思心當點檢;加粉,則思心當明白,澤發,則思心當柔順,用櫛,則思心有條理;立髻,則思心當端正,攝鬢,則思心當整肅。” 這細膩的表述可謂深刻。周總理無論是穿新衣服還是著帶補丁的舊衣服,總是那樣得體、瀟灑、大方,那樣雍容大度、風采照人,雖然衣服上也不是什麽講究,總是一般料子,他比一般老幹部,穿就不同,他總是燙得整整齊齊,刷得幹幹淨淨。在這風度上,與他寬廣博大、遠見卓識、睿智敏銳的氣質,平等待人、光明磊落的高風亮節交相輝映。我看到溫家寶總理給南開中學師生的信,字跡工整,聽老師說,他的檔案字跡也是認真,一筆一劃透出精細。他三次回校,隻是以一位普通校友的身份靜悄悄地來和去。簡單、平易、溫和讓人非常感動。關心老師、關心學生、關心工人,留下了佳話。
今天,在新建成的寬敞明亮的翔宇樓內大廳依然懸掛著一麵大立鏡和容止格言匾,學子們進出教學樓依舊如早期南開一樣在鏡前真理儀容。現任校長康迪岩說:通過這種生活細節的教育,良好的精神風貌帶入為人求學的過程中,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他們做人的基本素質,提高了個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品位,指導著南開學子一生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為他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南開學生外表整潔,舉止有禮貌,走到街上,人們一看就看得出來。從生活小事著手,規範學生的行為舉止和精神麵貌的教育方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南開中學這種“學校無小事,處處是教育”的辦學思想。經過百年的曆史積澱和蓬勃發展,以整容鏡和容止格言為代表的南開寶貴財富將在今天的南開人手中繼續傳承和發揚。(本文係轉載文章,作者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