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道四(35) 三友話說張之洞
武漢的親朋好友,因疫情封城,宅在家中,吃飽喝足睡夠之後,看電視、上網、微信聊天、轉發自己以為可防可治的神藥妙方,每天微信群中刷屏的基本上都是關於疫情的。但是,同學群中昨天一篇關於張之洞的文章,不僅引起大家的關注,更讓我不能自已,想起了我與張之洞還不止那麽一點點關聯的事情。
我於1945年出生在張之洞路東段的李家花園。大約四五歲,稍有記事時,李家花園就整體搬遷到通湘門外。
通湘門,顧名思義,就是湖北武漢通往湖南的門戶,位於起義門與大東門正中間,原張之洞路東端,中山路南端。1906年張之洞為粵漢鐵路通車而建,所建火車站即名為通湘門車站。現在的武昌火車站正是在通湘門外那裏建起來的。當時,通湘門內是劉家灣和任家灣,各有幾十戶人家,以種菜為生。通湘門外隻有我們“李家花園”一家。李家花園是我的祖父李華安創建並經營的私家花園,種植茉莉花、白蘭花、株蘭花等香花,供漢口茶葉行製作香茶。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從武昌大東門到梅家山,再到武昌起義門,還殘存一段土質的城牆,上麵長滿野草。從張之洞路東端,出武昌城的土城牆,有一條石子路,走一二百米就可以看到任家灣和劉家灣,穿過任劉二灣,再翻過鐵路,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到我們李家花園。我從那一條鄉村小路走出來。
我讀書的小學是老關廟小學。校址原來就是一座“關公廟”,在大東門到起義門中間的城牆裏麵,張之洞路南麵。就是現在的719所大院裏麵。1956年,老關廟小學的學生,全部轉到新建的武昌首義路小學。從首義路小學大門出來向左,走100米左右,過馬路就是坐落在蛇山腳下的湖北省圖書館,我們經常在放學後,去圖書館少兒閱覽室讀書看報。從湖北省圖書館出門左轉,沿著蛇山向大東門方向走一二百米,有一條小路,上山,在半山腰有一棟古色古香的房子,大門上方有一橫匾,書“抱冰堂”三個大字。小時懵懵懂懂不知所以。後來才知道,“抱冰堂”是1909年為紀念張之洞而建的,也是辛亥革命百年重要建築。
我在武昌千家街的華師一附中讀書六年,工作十年。這個千家街,原來是張之洞關注民生、繁榮市場大規劃的組成部分。大約在1906年,為便於粵漢鐵路通湘門火車站的交通,張之洞下令,破開武昌城牆,增辟一新城門---通湘門。在通湘門附近辟街市,計劃安置人家千戶,是為“千家街”。
我於1990年9月,舉家南下,經廣東徐聞,乘瓊州海峽渡輪到海口。此前,凡四十五年,生活、學習、工作在張之洞路附近,身處武昌文化名城,耳濡目染,所見所聞,深受教益。
昨天,我的華師一附中65(2)群的同學、表弟嚴家林發了一篇關於張之洞的文章:
《由“武漢加油”談起》
我們現在天天喊“中國加油”,“武漢加油”,你知道“加油”的來由嗎?
話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人叫張瑛,退職還鄉。天天晚上,張瑛和仆人背著油簍子,走街串巷,看到哪家有書生點燈讀書,就從油簍子裏舀上兩勺子菜油,加在油燈裏。然後鼓勵他好好讀書。
西漢匡衡鑿壁偷光,激勵無數後人刻苦讀書。讀書點燈,點燈耗油,張瑛知道很多窮人家的孩子,連這兩勺菜油都難得,於是主動去為他們加油!
這就是“加油”的來曆。
張瑛有個兒子,名叫張之洞。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張之洞想不出色都難。
張之洞16歲會試,中了舉人第一名。
27歲到京城殿試,中了進士第三名。進士也就是探花。
探花,那可都是才貌雙全的人,是人中龍鳳。
進士前十名,都是皇上欽點的。文采最好的進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
而文采最好,相貌最好的,年齡最小的,那可是皇上欽點的探花。
所以古代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
東啟明,西長庚,南極北鬥,誰是摘星手?
春桃花,夏芍藥,秋菊冬梅,我乃探花郎。
張之洞中探花,那一定是模樣、才能都出類拔萃的。
張之洞以前的事情,咱就不說了,咱隻說他任職武昌的事情。
張之洞任職湖廣總督19年,住在武昌。在他的任期內,武昌、漢陽、漢口(後來合稱武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武漢的進出口貿易,翻了30倍。
武漢被世界稱為“東方芝加哥”。
從張之洞在黃鶴樓上留下的一副對聯,就可以看出他何等豪邁:
昔賢整頓乾坤,締造先從漢江起。
今日交通文軌,登臨不覺亞歐遙。
他那時候的武漢,還不叫武漢,叫武昌、漢陽、漢口。
後來的武漢其實不是一個城市,是三個城市合並起來的。
張之洞來到武漢的第二年,就開始興辦漢陽鐵廠。
在那個時代,漢陽鐵廠無論規模,還是產量,都是亞洲第一。
後來享譽全國的武鋼就脫胎於張之洞時代的漢陽鐵廠。
漢陽鐵廠造出了著名的漢陽造。
一直到四十年後的抗戰時期,中國軍隊還拿著漢陽造。別看不起漢陽造,他的射程不如同時期的三八大蓋,但它的精準度是三八大蓋不能比的。
漢陽造武裝了中國幾代軍隊。
沒有漢陽造,哪裏有袁世凱的新軍;沒有漢陽造,哪裏有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伐;沒有漢陽造,哪裏有南昌起義和井岡山會師;沒有漢陽造,哪裏有二萬五千裏長征和抗日戰爭。
我們經常說“小米加步槍,趕跑了鬼子。”步槍,就是漢陽造。
一直到1949年後,漢陽造才逐步退出曆史舞台。
叱吒風雲60年,跨越三個時代,還有哪種武器比它更風光?
漢陽鐵廠之後,又有了湖北紡紗廠、湖北製麻廠、湖北官磚廠、武昌製革廠、湖北造紙廠、湖北氈呢廠……
一家家工廠,把武漢打造成了全中國數一數二的繁華城市,隻有十裏洋場的上海,才可以和它媲美。
除了工廠林立,還有道路的四通八達。
武漢的九省通衢,就是張之洞親手打造的。
京漢鐵路,當年中國最長的一條鐵路,橫跨河北、河南、湖北三省。
修路要花錢,錢從哪裏來?
借錢。
從哪裏接?
從比利時人手裏借。
比利時人欣賞張之洞的才能,一下子借給他3750萬兩白銀的貨幣。
湖北、河北,兩邊同時修路,曆時七年,終於通車了。
京漢鐵路修通了,張之洞又修了兩條路:粵漢鐵路、川漢鐵路。
京漢鐵路全長1214公裏,粵漢鐵路全長1100公裏,兩條鐵路的連接,徹底改變了中國經濟。
除了經濟,還有文化。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讓這個地方的經濟文化高度發達,那肯定青史留名;如果讓這個地方經濟倒退,文化衰落,那肯定是千古罪人。
張之洞在武漢建造了一百多所新式學堂。
武漢有五所百年大學,全部出自他之手。
武漢至今是全國除北京之外,大學數量最多的城市,也是張之洞當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至於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開辦醫院,我就不一一細說了。
張之洞為官能幹,為人更不一般。
有一次,孫中山來到武昌總督府,想見見這位了不起的官員,就寫了一張便條:
“學者孫中山求見張之洞兄。“
張之洞看著這張紙條,孫中山?沒聽過。就問門衛:“來的是什麽人呀?”
門衛說:“是個書生。”
張之洞覺得這個書生不簡單,提筆寫道:
“持三字帖,見一品官,白衣竟敢稱兄弟。“
寫完後,張之洞讓門衛送出去。
孫中山看到張之洞的話,就在後麵寫道:
“行千裏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
門衛遞給張之洞,張之洞大為驚訝,立即讓門衛請孫中山,迎進總督府。
我看到這裏,意猶未了,上搜狗,又得一趣聞:
清朝末年,張之洞有"天下第一名臣"的美譽。是洋務運動的領袖。梁啟超是維新代表。兩人年齡差36歲。但一生頗多交集,而這一切的淵源,卻從第一次見麵說起。
梁啟超剛剛中舉時,不滿二十歲,遊曆武昌,特地到總督府拜見大名鼎鼎的張之洞。
張之洞見拜見帖上寫著"新會士子梁啟超",知道來者是位頗有名聲的黃毛小子,於是,打算試一試他的才學。他寫下一則上聯,讓人送出,聲稱如果梁啟超對出下聯則見他,對不出下聯則閉門謝客。 張之洞的上聯是:“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張之洞此言意在自誇,老子是兩廣總督,是老大,你個毛頭小子,算老幾?他這上聯一是考梁啟超的才學,二也是試探一下梁啟超對自己的態度。
這個對聯確實很難,但是,梁啟超立馬對出了完美下聯:“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豈敢在前?豈敢在後?”
儒釋道三教中,儒排在最前,天地人三才中,人在最後。梁啟超是儒人,所以既不敢在前,也不敢在後。 梁啟超這番表達,既不卑不亢,又不失禮節,自謙中透著自信,對長輩張之洞也夠恭敬,對聯更是完美無瑕。 張之洞看後深深歎服,遂召見了梁啟超,老少兩人相談甚歡。
不成想,我的校友群裏的學弟田維政,他補寫張之洞的故事更出人意料之外:
張之洞一輩子有兩件事,使其不快,
第一件事,在京受慈禧之賞的賞金,被賣"水貨“的古董商全騙去了。
第二件事,張之洞豈隻不快,簡直是痛不欲生……
聽客問是何事,且聽下回分解
啪(驚堂木)
各位聽官,上回講到張之洞大人一生有二事令其不快,第二件事是令張之洞痛不欲生。
話說晚清,即使有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重臣扶持,晚請也難免滅頂覆沒,其時變法革新湧起,張之洞最疼愛的孫子留學日本,也參與其中。張之洞為忠臣,知革新為殊九族之重罪。認為孫兒少不更事,電報急催孫兒回武昌。在爺爺急電催促之下,孫兒坐海輪至滬,轉江輪抵漢口碼頭,坐輪渡到達武昌漢陽門,總督府衙役早已等候,請孫兒上轎,聰慧靈動的孫兒哪聽如此安排,要騎馬盡快回家看病重的爺爺。誰知剛一跨上馬,兩腿一夾,馬兒受驚,前蹄跳起向前直奔,可憐的孫兒掉下馬,腳夾在馬蹬中被拖50丈遠而一命鳴乎!
坐在總督府靜等最疼愛的孫兒回家的張之洞,一聽衙役旳急報,便一頭倒下暈過去。
唉,慘那……
各位聽官,這叫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也,也叫做,張大人怕孫兒少不更事遭朝廷所害,未曾料到孫兒回漢命殞馬鞍之上。
真是世上萬事,事事難料啊!
[驚堂木]啪
三友話說之後,各位想說點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