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64)如何講語法

(2020-01-11 05:39:51) 下一個

教育隨筆(64)如何講語法

如何講語法?七十年前,著名語文教育家章熊先生,曾去請教中國語言學泰鬥呂叔湘先生。

呂先生想了一下,用手比劃著說:

“我們寫文章,常常有幾層意思,合在一起,成了一個句子。”

又比劃了一下。

“修改的時候,覺得句子長了,一拆,成了幾個句子。你能不能教學生學會這種本事?”

當年,章熊先生從清華大學中文係畢業後,一開始教的是工農幹部,後來麵對的一直是北大附中的學生。所以,他用呂先生說的方法教他的學生,成效顯著。

呂先生說的教語法的方法,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並不簡單。不講語法術語,從實用講起。正如章熊先生所說:

“講話、寫東西,簡單比複雜難,通俗比深奧難。燕妮曾經問馬克思什麽是他最喜歡的詞語,馬克思的回答是‘簡單’。這是哲人哲理哲語。把問題談得很複雜,表明你認識上還沒有把握住關鍵,而與‘簡單’相伴隨的則常常是豁然開朗。有時你自以為想得很清楚了,可等到落筆,而且追求表述通俗化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有的地方根本沒有想明白。”

那麽,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怎麽對自己的學生,特別是初中學生講語法呢?

我沒有讀過大學,不知道師範大學中文係的老師怎樣教學生的,那時,也不認識章熊先生,更不知道呂先生還專門對他講過如何教語法。

我記得,講單純詞與合成詞時,讓學生自己看書上的定義、解釋。我隻舉例“白菜”和“白花”,講如何辨別單純詞和合成詞。學生都知道“白菜”不是“白色的菜”,而“白花”就是“白色的花”。沒有講語法術語,輕輕一點,學生恍然大悟。

語法、邏輯、修辭,對一句話而言,就是九個字:通不通、對不對、好不好。

一句話,沒有語病,但是不一定對。比如“打掃衛生”,從語法上來分析,動賓結構,是通順的。但是,從邏輯上來分析,就有問題,既然是衛生的,何須打掃?然而,這句話已然約定俗成,在這裏隻是作為分析的例子而已。

一句話,沒有語病,邏輯上也沒有問題,但是,不一定就“好”。

“好不好”屬於修辭的範疇,是錦上添花的事。修辭好的句子,一定是通順的,沒有邏輯問題的。

誠然,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單位,一句一句話組織成一段話,一段一段話組織成文章。如果句子出了問題,那麽文章就一定有問題。

一句話是不是有問題,從語法上分析就是通不通的問題,從邏輯上說就是對不對的問題,從修辭上看就是好不好的問題。

判斷一句話通不通,看似簡單,其實並不容易。

常見病有:

句法成分搭配不當。指句子中密切相關的句法成分,如謂語和賓語;謂語和補語;狀語和謂語等,在組織句子時,沒有注意它們之間的配合,造成搭配不當的毛病。

治愈這種常見病,首先要明白句子成分,及其所處地位之間的順序。句子成分由詞或詞組充當。現代漢語一般句子有六種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許多老師總結了句子成分的規律,還編成了“順口溜”:“主謂賓,定狀補;主幹枝葉分清楚。主幹成分主謂賓;枝葉成分定狀補。”

我以為,順口溜固然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句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認識並掌握規律,理解句子中各種成分之間的排列順序的重要性。為此,我這樣強調“順序”問題。

為了幫助大家能深刻地理解它,我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我們都有被蚊子叮後抓癢的經曆,但不知道是否有同學觀察、研究過抓癢的特征。請大家看:(邊講邊表演)如果蚊子叮的是頸部以上,是按從上往下的順序(慢動作)抓癢;如果蚊子叮的是頸部以下腹部以上,是按從左到右或者是從右到左(慢動作)抓癢;如果蚊子叮的是腹部以下,那就是從下往上抓癢了。當然,如果蚊子叮的是背部,那就要借助抓癢工具——“老頭樂”了。抓癢動作的規律性,是人的本能反應,隻是大家平時沒有注意去看,看了也沒有去認真地想一想,也許想了一下,但沒有把它與自己的學習聯係起來。如果我們把它與我們的學習聯係起來,比如說聯係語文學習來思考,並研究語文、具體說中學語文這個整體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各部分的特點是什麽,針對不同特點,該用什麽方法?那麽,按“抓癢”的順序去“抓”,不是很簡單的事嗎?這裏,請大家注意一個“序”字。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有“序”的,句子中各種成分之間的關係也是有“序”的。

句子的主幹成分就是“主謂賓”這樣的排列順序。那麽,枝葉部分排列順序的規律呢?“定狀補”在現代漢語中是有“標誌詞”的,那就是“的地得”,即“的”是定語的標誌;“地”是狀語的標誌;“得”是補語的標誌。

定語的位置一般在主語和賓語的前麵,狀語一般在謂語的前麵,賓語和補語一般在謂語的後麵。謂語後麵可能是賓語,也可能是補語,這是難點,也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怎麽區別呢?

請看:“跳高”和“跳得高”。

“跳”是動詞,在句中作謂語。

“跳”的什麽?後麵就是賓語。“跳”的結果怎麽樣?就是補語,而且一般都有補語的標誌“得”。

給中學生講語法,大可不必講那些語法術語,用最通俗的典型例子,告訴他們一般的規律和原則,然後在寫作訓練中逐步培養語感,經常考慮一句話通不通、對不對、好不好,就足夠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