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說三道四(30)習慣成自然

(2019-10-24 19:54:18) 下一個

說三道四(30)習慣成自然

這句話就像白話一樣,成為現代人們的口頭語。其實它是一個成語。【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賈宜傳》:“少成若天性,習慣若自然。”

今天下午,一位年輕的朋友,請我去幫他接讀小學二年級的兒子東東,陪東東去一個咖啡店,三點半將有一位美國老師來店裏教東東學習英語書寫。

美國小學生都是三點鈡放學,我準時在校門口接到東東,他領著我很快就到了那家咖啡店,他自己去買了一個麵包,售貨員幫他拿到微波爐加熱。我們就坐下聊天。才知道,他爸爸還是我們武漢人,媽媽是東北人,他生在美國,但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今年暑假還跟爸爸媽媽回武漢學會了幾句武漢話呢。我讓他請售貨員幫我加上該店的WiFi,好與他的家長取得聯係,售貨員給他送麵包來時,他說幾句英語,售貨員拿著我的手機就解決問題了。

他剛吃完麵包,那位美國老師來了,他順手就把盛麵包的紙盤和餐巾紙放在窗台上,開始跟老師學習了。

學習結束後,我和他已經走出了店門,他突然又推門進去。我回頭看看他去幹什麽,原來,他是把放在窗台上的紙盤和餐巾紙,拿去扔到垃圾桶。

一個才七歲,在美國長大的中國孩子這一舉動,讓我深思,不由自主就想到了成語“習慣成自然”。

原來,這個成語前麵還有一句“少成若天性”,就是說我們小時候養成的習慣就像人的天性一樣自然、堅固,甚至就變成我們的天性了,以至於以後所取得的成功、創造的奇跡,很多方麵都是由小時候的習慣所支配的。

確實如此,請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怎麽說: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以“21世紀的希望和威脅”為題,就人類麵臨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

在會議期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獲獎者:

“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

這位白發蒼蒼的獲獎者回答:

“是在幼兒園。”

提問者愣住了,又問:

“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麽呢?”

科學家耐心地回答: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便後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我們許多人總在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中學生在奧賽中得了那麽多的金牌,怎麽就沒有得諾貝爾獎的呢?也許那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說的有道理。

從小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非常重要。

但是,現在我們在怎樣教育孩子呢?

武漢地鐵現在不僅是武漢人的自豪,更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其現代化設施之先進、地鐵站之亮麗而舒適等等,就不必說了。隻說我在地鐵站看到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和他爺爺奶奶的舉止行為吧,孩子手拿一把塑料大刀,沿著華麗的牆壁,邊走邊用大刀砍牆壁上的廣告屏幕,跟在孩子後麵的老人卻視而不見,我實在忍無可忍,大聲喝止那個孩子:“你幹什麽?!”真沒有想到,那個孩子居然拿著刀對著我衝過來,要來砍我了。“你要幹嘛!”我厲聲一喝,他爺爺才上前拉走孫子,什麽也不說。我不敢斷言這孩子將來如何如何,但是,像這兩位老人這樣教育孩子,根本談不上教育!哪怕是最基本的文明禮貌教育都沒有!也難怪,兩老自己都不懂禮貌!這也許、但願隻是個別特殊的案例。然而,國內的好多父輩祖輩都在研究怎麽讓自己家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卻是不容質疑的普遍現象,什麽奧數班呀,幼兒英語班呀大行其道、門庭若市。這種不教孩子如何成人,隻想後輩成才的做法,真是舍本求末,無異於緣木求魚!

我們非常有必要重溫葉聖陶先生的《兩種習慣養成不得》

葉老說:

“習慣不嫌其多,有兩種習慣卻養成不得,除掉那兩種習慣,其他的習慣多多益善。哪兩種習慣養成不得?一種是不養成什麽習慣的習慣,另一種是妨害他人的習慣。”

葉老列舉了許多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後明確指出,如果有了“不養成什麽習慣的習慣,其他種種習慣就很少有養成的希望了”。嚴肅告誡大家,“誰要立足在今後的世界上,誰就得深切記住,不要養成妨害他人的習慣。”

美國作家傑克·霍吉在《習慣的力量》一書中,把“習慣”比喻為飛馳的列車,慣性使人無法停步地衝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快樂天堂,有可能是地獄深穀,習慣就是你的方向盤,你是否掌控得恰到好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