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44)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2019-01-04 18:47:10) 下一個

教育隨筆(44)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後人對這兩句詩作過不同的解釋,清代仇兆鼇的《杜詩詳注》,對於“讀書破萬卷”中的“破”字,有三種說法,其一曰:“胸羅萬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筆有神”。其二曰:“書破,猶韋編三絕之意。蓋熟讀則卷易磨也”。其三曰:“識破萬卷之理”。

       這三說,集中地反映了對“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來就是:突破、磨破、識破

       先說“磨破”。  

     “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平時用得比較少,意思是說孔子晚年很愛讀《周易》,翻來覆去地讀,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斷了好幾次(見於《史記·孔子世家》)。

        漢語中形容勤奮讀書的成語舉不勝舉,“書山有路勤為徑”嘛!然而,用得最多的恐怕還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顯然,“磨破”,僅僅是從字麵上解釋“書被磨破了”,就是多讀的意思。而“多讀”源自“愛讀”,隻有“愛讀”,才會“多讀”,以至於把書都磨破了。

       再說“識破”,這是重點。

       如果說“磨破”是如孔子一樣,“愛讀”“多讀”的話,那麽,“識破”就是“會讀”了。

       眾所周知,一部《紅樓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讀同一本書,從不同角度去看,各人有各人的看法非常正常。但有一點是相通的,會讀的人,能“識破萬卷之理”。

       這“萬卷之理”至少涵蓋道理和文理兩方麵。

       【百度】:

       道理,道之理也,是非曲直也  。大道無形生育萬物,大道無情運行萬物,大道無名養育萬物。道之理者唯自然也。自然之理者,順道者昌盛,逆道者衰亡。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文理,講的是文章的條理。也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文章的邏輯性。

       萬卷之道,包羅萬象,各有所述,但文章之法,如俗話說的“天下文章一大抄”,其結構大體相似。

       葉聖陶老先生強調,閱讀要注意文章的思路。就是要學會“識破萬卷之理”,也就是要注意文章的邏輯性。葉老先生說:“作者寫這一篇,思路是怎樣開展的?換句話說,是怎樣一步接著一步想的?如果能夠自覺地注意思路的開展,對讀和寫都有很大好處。”

     誠然,道理和文理都是萬卷之理。但說的主要還是文章的內容,真正要“識破萬卷之理”,還必須了解文章的形式。

 葉聖陶老先生說:“不論國文、英文,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於形式方麵,隻在內容上尋求,結果是勞力多收獲少。”

所謂形式,就是指文體而言。記敘、議論、說明是實用文章;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是文學作品。表達不同的內容,要用與內容相適應的形式,采用不同的文體。表達相同的內容,也可以根據表達目的,采用不同的表達形式。

最後說“突破”。

“識破萬卷之理”的目的,是“胸羅萬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筆有神”。這尤其需要“突破”。所謂“突破”,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創新思維。創新思維要突破定式,而作文又必須有規矩。所以,著名語文學家劉國正先生主張“作文在有法與無法之間”。他有一首詩曰:“若謂文無法,繩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隨燈?若謂文有法,製勝須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隻平平。習法法要認真,潛心探精微,待到著筆時,舍法任神行。若謂神者為何?思想與感情,瞻彼春鳥鳴,無譜自嚶嚶。”(引自張中行著《作文雜談》的《序》)

仇兆鼇詳注“讀書破萬卷”之“破”三說,言之有理,持之有據,發人深思。三思其序,似以“磨破”、“識破”、“突破”更合老杜之意。也與我多年教學實踐中探索、並初見成效的《愛讀·多讀·會讀》、《愛寫·多寫·會寫》相契合。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既是杜甫讀寫結合成就一代“詩聖”的秘訣,更為曆朝曆代莘莘學子開創了學習母語的有效方法。曆史發展到當今網絡時代,不僅要繼承先輩讀寫橫向結合的傳統,更要研究讀和寫的縱向層次。愛讀、愛寫是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訓練,是對傳統文化積習的深層爆破;多讀、多寫是科學訓練量和質的要求;會讀、會寫是學法指導,是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運用。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它應該有科學的體係,形成具有不同層次的全方位結構;語文教學又是一門藝術,形成具有不同表現手法、和諧統一的形式。語文教學的內部結構和表現形式縱橫有序形成網絡。這個網絡的中樞神經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不破萬卷,下筆就有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