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47)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首“提問”詩: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
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
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
( 引自《陶行知教育文選》第307頁)
1982年9月1日,開學第一堂課,我要求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學生背誦陶行知先生的這首詩。還講古書《淮南子》中的一句話:“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然後在黑板上左邊寫一個大字“魚”,右邊寫一個大字“漁”。問學生想要哪個?他們都選了“漁”。表揚他們非常聰明後,我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饞,卻不能解一生之需,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捕魚的方法。因此,教你們學語文,不如給你們傳授學習語文的方法。
隻要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你們一定可以學好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的,《閱讀》和《作文·漢語》(1986年修訂版為《寫作》)這兩本語文書。
1982年華中師大一附中初中計劃招兩個班的學生,後來因超計劃,擴大成三個班。我執教的二班確定為語文實驗班。被分到實驗班的學生及家長,聽說使用的實驗教材與統編《語文》教材不一樣,憂心忡忡。擔心實驗失敗了,耽誤了孩子們的一生。
1982年初,根據教育部通知,湖北省教育廳確定四所學校參加試教:華師一附中、武昌實驗中學、黃岡中學和沙市三中。四個學校共六個班六位執教老師,在湖北省教研室教研員張良謨老師的領導下,開始進行史無前例的語文教材改革實驗。
我們學校為了確保實驗成功,還專門指定汪厚鐸和劉友三兩位資深老教師具體指導試教。
省教研室和學校語文教研組組織的實驗教材集體備課,高度重視教法和學法改革,強調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兩位指導老師聽了第一節課後,充分肯定這樣開頭是成功的預兆,堅持不懈認真抓下去一定會有收獲的。
第一節課我講的學習方法如下:
第一,要求學生掌握“五步學習法”,即“課前預習→上課聽講→課後複習→做作業→寫單元學習小結”。強調一定要依序進行學習,特別是課後複習與做作業的順序不能顛倒。
第一節課隻講如何預習,就是九字訣:“翻一翻”、“看一看”、“讀一讀”。九個字,三種閱讀方式:瀏覽、速讀和精讀。
今天放學回去就要把這兩本新書“翻一翻”,要特別仔細閱讀“前言”,瀏覽一下裏麵的內容;要“看一看”第一單元有幾篇課文,重點看“單元學習要點”是什麽;要“讀一讀”明天要上的第一篇課文,怎麽讀呢?
第二,要學會“邊讀邊思”和“圈點勾畫”,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
講到“邊讀邊思”,立即讓學生再次背誦陶行知先生的“提問”詩。然後規定,以後預習每一篇課文,必須至少提出三個問題,隻要有一個問題問得好,就可以得100分。每次上課前的那天早自習時,把三個問題寫在紙條上,交給老師。
統一“圈點勾畫”的符號:
1、生字、難詞用圈圈起來,並將查字典、詞典的結果寫在旁邊。
2、關鍵詞語下麵畫“----------”
3、用——畫出中心句;用“﹏﹏”畫出關鍵句或佳句。
4、每一段前麵標出序號1、2、3、……每一結構段的末尾標出㈠、㈡、㈢、……
5、有疑問的地方“?”;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以後在講每一課時,都要先檢查一下學生是否按要求圈點勾畫了,堅持數周,學生就可以養成習慣。
強調預習,用高分激勵學生在預習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檢查預習情況,把學生提出的問題,適時組織到課堂教學中去,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問難,按照“敢問→多問→會問”訓練序列,逐步培養學生在討論式課堂教學中即席提問,同時進行思維能力、說話能力等綜合能力訓練。
正如恩師劉友三和汪厚鐸兩位老師所預言的那樣,三年初中實驗圓滿成功了。中考成績就不必說了,學生中考結束後,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參加當年高考語文單科測試,人平成績超過應屆高中生一分多。受到當年語文高考命題組負責人章熊先生的高度肯定和讚揚。
1985年6月3日上午,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著名語文學家劉國正先生和該社《課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長、全國中學語文研究會秘書長張定遠先生親臨我校語文實驗班,與學生座談,聽取他們對這套實驗教材的評價、建議和意見。張定遠先生在總結講話中高度肯定實驗班取得的成果,特別讚賞學生的說話能力,他說:“同學們很會說話,而且,有的同學說話還很有風度。希望你們高中繼續參加實驗教材的試教!”
附錄:根據座談會上錄音整理的學生發言。
Z同學:
剛上中學的時候,我不但對語文學習沒有一點興趣,而且連一套完整的學習方法也沒有,隻知道跟著老師轉,老師講什麽,我就記什麽,自己不動腦筋思考。結果一個學習階段過去了,我感到這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與李老師的教學方法太不適應了。
我上中學以後遇到的這個語文老師有些與眾不同,他在課堂上很少向我們灌輸課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提出問題,讓同學們自己討論、爭論,使同學們在討論在取得進步,在爭論中提高能力。這就逼著我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張,去組織語言說服或反駁對方。在與同學的爭論中,不僅提高了說話能力,而且提高了邊聽邊思考的能力。這是三年來我在能力方麵最大的收獲!
L同學:
在初中三年語文實驗中,我最大的收獲是能力提高了,其顯著標誌是增強了思維的條理性、嚴密性和完整性。
由於在小學聽慣了老師“滿堂灌”的教學,一進中學,對老師的開放式教學很不適應,總是期待著老師在下課前把課後練習題的答案公布出來。須不知,我們這套教材有許多練習題是沒有什麽標準答案的,最正確的答案莫過於同學們自己思考、討論後得出的答案了。因此,我被“逼上梁山”,不得不經常自己動腦筋揣摩、斟酌課後的每一道練習題。但是,在開始實驗的一段時期,這種獨立思考往往是被動的,隻不過是為了應付老師上課時的提問,所以,雖然也做到了獨立思考,但這是一種消極的思考。因而不論是預習,還是上課,自己提出的問題往往與課文沒有多大關係,有的問題甚至是與課文風馬牛不相及。這種難堪的局麵維持了一、兩個學期,看到同學們學語文的勁頭越來越足,我的確是有點兒不甘落後,於是,我開始留心別的同學學習語文的方法。我常常有事無事和同學聊天,在閑聊時,我總是反複問我的同學,你是怎樣學習語文的。同學們見我那迫切的樣子,都忍俊不止。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告訴我許多學語文的好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其關鍵是上課要積極思維,爭取發言機會。
萬事開頭難,這句話一點兒不假。我雖然曾多次鼓足了勇氣,想在課堂上發言,但每回都在節骨眼上退縮了,我還是不敢當著大家的麵說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不久,我的這種心思就被細心的李老師看出來了。他看到我在課堂上躍躍欲試,但又不敢舉手的樣子,就在課堂上經常點我回答問題。剛開始,我隻能說一句話,爾後,說兩句,再後來說三句了,慢慢的我回答問題逐漸有條理,而且比較嚴密了。我在課堂上也越來越愛發言了,以至於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了。那情形,如同不說就像要把自己憋死了一樣。
在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中,我認為,如果在“說”的方麵有了突破,那麽其他三種能力的突破也就不是什麽大問題了,因為大作家老舍曾經說過,如果把說了的話好好整理一下,便成了一篇好散文。三年來,我著重抓了自己的的說話訓練,不僅說話能力提高了,而且也促進了其他三種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