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42) 《父女相逢在······》
1984年,初二下學期上《閱讀》課,講讀課文《黨費》。
初一年級語文孫麗娟老師要求帶她們班的學生來觀摩,讓她的學生看看實驗班的學生是怎麽上課的。我們找了一個大教室,讓她的學生與我的學生坐在一起上課。剛好還有七八個從下麵縣市來聽課的老師,教導處也臨時安排來我們班聽課。
按照教學計劃,我和孫老師早就確定了教學內容。
為此,我在備課時,反複思考,如何在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的同時,也給一年級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做一點示範。
教師備課一定要明確一節課的教學要點、重點和難點。上每一節課必須講清要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確定教學要點和重點的依據是部頒《語文教學大綱》和課本具體教學內容。教學難點則要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來確定。《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中學生必須“初步具有鑒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而編寫在課本中的文學作品有四種文學樣式: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隻要求中學生學習這四種文學樣式,掌握最基本的鑒賞方法,為他們以後進一步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自古以來,文學鑒賞就有“見仁見智”之說。四種不同文學樣式的鑒賞方法也不一樣,鑒賞詩歌關鍵在於領悟其意境;鑒賞散文關鍵是抓住其“形散神不散”;鑒賞小說特別要關注文中的“人物”:鑒賞戲劇則尤其要注重戲劇衝突。
《黨費》是著名作家王願堅的短篇小說。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賞析小說中的主人公。
備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在學生上完課後,留下十幾分鍾進行口頭作文訓練。
我的設計是這樣的:
口頭作文題:《父女相逢在天安門廣場》
要求學生聯係初一學過的作家王願堅的另一篇小說《七根火柴》,那篇小說的主人公盧誌勇與《黨費》中的主人公黃新是一對革命夫妻,他們還有一個女兒叫小妞。
盧誌勇北上抗日去了,妻子黃新和女兒留在南方革命根據地。黃新犧牲後,他們的女兒小妞由組織上養大了。讓學生接著說後來的故事。
我為自己備課時產生的這個靈感感到十分滿意,覺得這個設計真可謂一石三鳥:
一、突出了教學重點,可以加深學生對小說主要人物的理解和認識;
二、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對孫老師的學生也可以起一個說話訓練的示範作用。
當我按教學計劃,在黑板上寫下口頭作文題《父女相逢在天安門廣場》,轉過身來就看到一位女同學高高地舉起手,迫不及待地要求發言。
“你這麽快就想好了嗎?”
“我覺得您這個題目出得不好,”
我十分驚訝,但我還是非常鎮定地微笑著:“是嗎?你說說為什麽不好,可以嗎?”
“您讓他們父女在天安門廣場相逢,把我們的思維限製死了!”
“那你有什麽具體意見或者建議嗎?”
“我想請您把題目改一下,可以嗎?”
“怎麽改呢?”
“搽掉‘天安門廣場’,再加六個點。好不好?“
我十分驚歎,立即按她的建議,搽掉“天安門廣場”五個字,加了一個破折號,寫下了《父女相逢在······》。
教室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請大家安靜下來,聽我說:
“你的建議非常好!不僅表現了你在積極主動地學習,而且敢於當堂指出老師的不足之處,說明你求學態度非常端正,請大家向她學習。我想請你第一個發言,展開你自由想象的翅膀,說說你不一般的故事。給你五分鍾時間考慮,好嗎?”
五分鍾後,她站起來說:
“我說的題目是《父女相逢在朝鮮戰場》。”
她不慌不忙娓娓道來,經過長征的老紅軍盧誌勇已經是誌願軍的軍長了,在前線與自己的當誌願軍護士的女兒邂逅·····
後來還有一個學生以《父女相逢在老革命根據地》為題,講老紅軍盧誌勇在建國後回到老家與女兒相逢的故事。
課內時間有限,讓學生課後以《父女相逢在······》寫一篇練筆文。果然是百花齊放,題目和內容都精彩紛呈,如《父女相逢在烈士子女座談會上》、《父女相逢在開往北京 的列車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