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32 推敲

(2018-04-05 07:34:54) 下一個

教育隨筆32

推敲
  《劉公嘉話》雲:島初赴舉京師,一日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著“敲”字,練之未定,遂於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衝至第三節。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雲雲。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遂與並轡而歸。留連論詩,與為布衣之交。 
譯文:
  《劉公嘉話》一書記載著:賈島初次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一天騎在驢背上吟得詩句道:“深夜萬簌寂靜,鳥兒棲息在池塘邊的樹枝上,僧人晚歸在月光下敲響寺院的門。”開始想要用“推”字,後來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詞句,一直未能確定用哪個字更精美傳神,於是在驢背上吟詠誦讀,還不停地伸手比劃“推”、“敲”的姿勢。這時,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路過此地,賈島不知不覺衝撞到儀衛隊的第三部分。隨從人員將賈島推擁著帶到京兆尹韓愈麵前,賈島一一解釋說出自己吟得的詩句。韓愈停馬佇立很久,對賈島說道:“還是用‘敲’字更好啊。”於是與賈島並排騎馬而行回到官府。很長時間二人不舍離開,討論詩歌寫作,雖為大官,韓愈卻與賈島這個平民詩人結為好友。 
    這是已經傳誦千百年的文壇佳話,也是運用比較思維方式斟酌詞句的典範。

古羅馬著名學者塔西陀曾說:“要想認識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比較是認識事物的基礎,是人類認識、區別和確定事物異同關係的最常用的思維方法。比較研究法現已被廣泛運用於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在教育科學研究中,比較研究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

比較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教育的一般規律。

我們常說:“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我們認識一個事物常借助於與其他事物比較來實現。因為隻有比較,才有鑒別;隻有鑒別,才有認識。在實際生活與工作中,比較是認識事物本質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正如魯迅所說“比較是醫治受騙的方子”。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推敲詞語,字斟句酌是最常用的比較思維方法。比如:前一篇中第一個問題,“逸”與“奔”比較,哪個用得比較好?又比如: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寫作“春風又江南岸”,覺得不好,後來改為“”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字,然後又改為“滿”字,換了十多個字,最後才確定為“”字: “春風又綠江南岸”。

學習語文,最關鍵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而比較思維是重要的思維方式之一。經常運用比較思維方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就能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也是有規律的。有人這樣打比方,說語言是液態的,思想是氣態的,文字是固態的。那麽思維呢?它既與思想正確與否相關,也與語言密不可分。而且它有一定的模式。如果可以比喻的話,思維有點像裝有液化氣的鋼瓶,生活中使用液化氣也曾經厲過敢不敢用、會不會用的階段,思維訓練的實踐也告訴我們,隻有敢於打開思維的閥門,點燃思維的火花,引起思維的“開竅反應”,才能多想,腦筋越用越靈,思路越來越活,再曉之以理,導之以法,學生就會想了。也就是說,隻有敢想,才能多想,隻有多想,才能會想。

創造敢想敢說敢問的心理環境要求教師轉變教育思想,把教育的重心從讓學生學習和記憶知識轉到培養他們的求知欲、獨立性和創造能力上來,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打開思路的鑰匙交給學生,鑰匙就是正確的思維方法。陶行知先生有一首詩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入,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學習過程中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正是開啟智慧的金鑰匙。學生掌握了它,就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

從心理素質方麵來說,學生敢想敢問敢說了,僅僅隻是打開了思維的大門,要登堂入室,還要多想多問多說。而比較思維的方式正是多想的方式之一。

科學的思維方式是受科學的世界觀支配的,無數事實證明,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於人才的成長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無數事實還證明,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要靠後天的學習和灌輸。沒有“生而知之”的天才,隻有學而知之,才能成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