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12 領導討論的藝術

(2018-03-26 04:10:40) 下一個

教育隨筆12

領導討論的藝術

“領導討論是一種困難的藝術,但也是很值得發展的藝術。教師必須經曆過一段時間,有時要若幹年的實驗,才能發展起來的既有效又舒適的方法。”(引自[美]林格倫著、章誌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第428頁)。

領導討論的藝術,困難在哪裏?

難在如何選擇討論的切入點和討論進程中如何點撥。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譯文:“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裏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複地給他舉例了。”

孔子在這裏告訴我們,課堂教學領導討論的切入點對學生而言是學生處在學習過程中的“憤”“悱”之時;對教師來說就是處理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的關鍵時刻。因此,教師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是組織好討論的前提。比如:

魯迅的小說《孔乙己》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悲慘命運的必然結果。孔乙己的命運和他生活中的那個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而這正是現代中學生理解《孔乙己》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小說一開頭就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時代背景和活動場所,為展示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提供了一個最理想的“活動舞台”,

作者詳盡地描寫了魯鎮鹹享酒店的“格局”,用極簡練的筆墨勾畫了“長衫主顧”和“短衣主顧”的特征,為下文寫“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作鋪墊,同時也為讀者理解孔乙己這個人物特殊的地位和身份提供了線索。孔乙己站著喝酒又不是做工的短衣幫;穿長衫,又不是有錢有勢的闊客。這一矛盾表明了他身上根深蒂固的封建知識分子的劣根性。思想意識和他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之間存在的巨大矛盾,正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重要原因。

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討論認識一個人的命運是和社會環境分不開的,根據小說第一段的描寫,可以提出這樣兩個問題進行討論:1、作者是怎樣描寫魯鎮酒店的格局?2、作者是如何描寫各類顧客的特征的?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產生強烈的非說不可的欲望,我在教學中沒有運用直接提問法。上課伊始,先請一個學生正確無誤地朗讀這一段,然後要求學生聽我讀,並用鉛筆在書上標出我讀錯或讀掉了的地方。

我剛讀完,學生就嘰嘰喳議論起來。都爭著要講。這時,我由淺入深地提出了問題;我讀掉讀錯了幾處?你認為這些地方能不能讀掉和讀錯?為什麽?

學生興趣起來了,也就顧不得教室前後左右坐著的二百多聽課老師了,一個接一個地高聲闡述自己的看法。我隻是適時點撥一下,或反問,或提示,引導學生把這一段與全篇聯係起來回答問題。不僅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而且在討論中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能力。

回顧這一個教學片斷的全過程,隻花了十分鍾時間,而學生自己講就占了八分鍾。由此可見,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給學生創造討論的條件,學生不僅非說不可、有話可說,而且完全可以說好。通過討論,學生的思維活躍了,比較順利解決了理解這篇小說的重點和難點,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師在討論進程中適時點撥是領導討論的藝術,更是教師的教育機智,實在是“要若幹年的實驗,才能發展起來的既有效又舒適的方法。”比如《我的空中樓閣》教學實錄中的一段:

兩位學生寫完後,教師拍掌招呼學生停止討論,還有學生欲言又止。教師分別統計了支持甲乙兩方的學生人數。

師:統計結果表明,支持甲的是多數。(多數學生立即鼓掌)但是,真理往往在少數人手中(少數學生鼓掌更加熱烈)。到底哪一種分法更符合作者的思路呢?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引自《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144頁)

[此時出示小黑板的上述語錄,點撥學生,可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有學生抄錄葉聖陶語錄,有學生握筆沉思,交頭接耳議論的學生也不少。

生甲:從全文來看,作者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他的“小屋”是“空中樓閣”,這就告訴我們文章是虛構的。表達作者追求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因此,作者在第一部分著重實寫自然環境,第二部分著重寫“我”對自然景物的感受。按這個思路把文章劃分為兩個部分,當然比分成三個部分要恰當些。

生乙:你這種分析完全和《教參》上寫的一樣。

師:(打斷學生乙的發言問學生甲)是這樣嗎?

[明知顧問,繼續點撥,“挑動群眾鬥群眾”。]

生甲:預習時,我確實看過《教參》,我認為書上分析得正確,為什麽不能采用呢?

師:我讚成預習時看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包括看《教參》。這種認真學習的態度和鑽研精神值得大家學習。但是,盡信書不如無書,上了書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還要學會批判地吸收。現在請學生乙繼續發言。

生乙:首先我同意生甲的看法,《我的空中樓閣》是虛構的。因此,全文都是以虛為主,就從第1到8段來看吧,盡管確確實實寫了山、樹、小屋,然而既不是寫的泰山,也不是寫的阿裏山,而是作者想象中的山。作者又從想象中的山聯想到山上有一個“小屋”,“小屋”周圍是樹。這怎麽能說是實寫自然環境?隻能說是作者為追求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而“創造”的“世外桃源”。

教室裏安靜極了,大家在靜聽,有的學生還情不自禁地點頭。學生乙繼續說:

顯然,從實寫和虛寫這個角度來分析課文劃分層次結構不太恰當。我認為作者的思路是“總寫—分寫—總寫”。請大家看1—3段,尤其是第3段,那“一點靈動的色彩”、“一點生氣,一點情調”,與地15段寫的“一件藝術品”不是遙相呼應嗎?再讀4—14段,如我在黑板上寫的那樣,作者分寫小屋和周圍環境的關係。所以,我不讚成《教參》上的分析。

學生乙坐下了,教室仍然很安靜。教師含笑環視學生,沒有人舉手要求發言。

師:他們兩人的意見完全不同,到底哪一位的符合作者的思路呢?大家帶著這個問題,再讀課文。請讚成學生甲的讀課文時考慮一下學生乙的意見,請讚成學生乙的讀課文時考慮一下學生甲的意見。

[《朱子讀書法》雲:“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可疑,方始是學。”又雲:“無疑者,須要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

討論式教學成功與否,關鍵在教師。一般來說,在討論式教學過程中,來自學生的問題常常超出教師預先設計的教案,表現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要特別珍惜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根據全班學生的智力水平,以適當的方式“反彈”回去,讓個別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引起全班學生思維的“開竅反應”。 “開竅反應是在提出問題並鼓勵學生去尋找盡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時所使用的許多教與學的方法之一。”(引自[美國]林格倫著、章誌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第426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