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7
尋找語文教學的“序”
1985年6月28日中考結束後,華中師大一附中初中語文實驗班學生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由湖北省教研室組織他們參加1985年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語文單科測試,與當年高考學生同時考試,試卷交華中師範大學高考閱卷教師評改。考試結果為人平61分,比當年高考湖北考生人平59.46分高1.54分。
1985年高考語文命題組副組長章熊先生看了我們的對比分析報告後,在華中師大《語文教學與研究》上發表文章說:
李培永同誌提供了一些令人感興趣的數字,但僅有數字而缺乏具體分析,還不能說明問題,隻能引出一些想法。
所謂“缺乏具體分析”,主要是指缺乏這批學生入學時的情況介紹,沒有這方麵的情況,我們就很難估計他們進步的幅度以及取得進步的原因。
但是這些數字表明,這些學生的語文能力已經達到了今年高考學生的平均水平。如果扣除三、四、六這三題的相比數字,可以說他們巳超過了平均水平。再從總分情況看,70分以上者三人,最高分71分,60分以上者12人,50分以上者13人,其中59分5人,50分以下的1人,分布比較平均,可見這批學生中並沒有出類拔萃的“尖子”。那麽,可不可以說,我國的青少年,如果能得到較好的學習條件,而且引導得法,其中相當一部分可以提前達到今年高考生的平均水平?
其次,可以看出這些學生的基礎打得比較紮實。高考屬於選拔考試,它不同於結業考試,為了擴大區分度,每屆試題中都要有一些難題,對一個初中生來說,答不出這些難題是正常的。然而就第五題的第五小題來看,這道題要求學生在一定語言環境中根據上下文判斷
概念的特殊意義,是比較難的,這些學生的成績卻大大超過一般高中畢業生,可見他們受過較好的閱讀訓練。此外,從前麵談過的總分分布情況來看,也可以看出學生的基本功情況。
最後還想說一點,我和一些同誌都有這樣的看法:語文高考不需要特別複習,尤其不要搞題海戰術;考生上埸,憑的應該是平時培養起來的基本能力。李培永同誌的學生臨場表現,證實了我們的想法。這批孩子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應該說,它是李培永同誌訓練的成果。
章熊老師在分析了實驗班學生的卷麵分數分布情況之後提出:“我國的青少年,如果能得到較好的學習條件,而且引導得法,其中相當一部分可以提前達到今年高考生的平均水平?”
章老師在這裏提出了三個問題:教學條件;教學方法;教學效率。而這三個問題歸根結底是要解決語文教學的“序”。
章老師說:葉老不止一次地提出語文教學要尋找“序”,這一點語文教學界都知道,並且引發各種各樣的思考。
談到葉老所呼喚的“序”就會聯想到呂先生提出的“科學化”。兩位老人意氣相投,私交甚篤,兩種提法此呼彼應。雖然所想未必完全一致,然而所表達的是相同的焦慮,是為語文教學效率不高而產生的焦慮,是對我們這些第一線工作者的期待。
我執教的華中師大一附中初中分編型《閱讀》和《寫作》實驗班,經過三年試教,參加高考語文單科測試人平成績超過當年湖北省的高中畢業生。如果高考分數可以作為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的話,那麽,是否可以說,我們運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實驗教材,改革教學方法,確實提高了語文的教學效率。現在,回過頭去看初中那三年的改革曆程,正如章熊老師所說,我們一直在尋找語文教學的“序”。
還記得那時在北京參加一個語文教改座談會,我在發言談到語文教學的“序”的問題時,舉抓癢為例:蚊子叮咬頸部以上,抓癢的順序是從上往下,我一邊說還一邊做動作演示。這時,北京四中著名特級教師顧德希先生插話說:
我們學校有個老師是這樣抓,他一邊說一邊做從下往上抓癢的動作。(全場大笑)
我接著問顧老師:
你們這位老師是屬猴的吧?
他說:
是的,你怎麽知道的呢?
我說隻有猴子是這樣抓癢的。開個玩笑,接著講蚊子叮咬頸部以下,腹部以上時,抓癢的順序是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如果叮咬腹部以下,其抓癢的順序則是從下往上。
循此例而講到語文教材、教法、學法的“序”。
在進行語文分編型教材可行性試驗的六年時間內,我結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全方位研究語文教學,逐步形成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我的語文教學係列觀,即語文教學是把《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師創造的教學環境,運用比較科學的和藝術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質、思維能力、基本技能訓練的一個有機整體。
任何一個整體都是由部分組成的。語文教學這個整體由教材、教師和學生三部分組成,通過課內外教學活動構成有機聯係。從縱向看,隨著年級的遞增,根據各年級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等,形成教育、教學和訓練係統,各係統自有序列、有層次、有重點;從橫向看,每一個教學單元又以教材內容為中心,形成教育、教學和訓練的“單元微循環”結構,這個結構有模式、有重點、有反複。從教材內容來看,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有專家把這四種文體統稱之為“實用文”),從讀寫結合的角度設立單元;文學作品、文言文,從閱讀角度設立單元;寫作基本能力訓練同文體知識相結合,與實用文閱讀教學基本同步。現代語文課本(分編型和經過修訂後的綜合型)“著重建立現代語文讀寫能力的訓練序列。知識點和訓練點少而精.求實效。縱向注意循序漸進的序列,橫向注意互相滲透,相輔相成。突出重點,由易到難,以簡馭繁。”(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語文》課本說明)當教師自覺地有意識地以課文這種結構體係為軸心,從縱向把教育、教學和訓練係統與課本的縱向序列相結合,從橫向運用“單元微循環”模式進行“單元教學”,再加上教師創造性的、科學的和藝術的教學方法.就能使語文教學這個整體“活”起來。
樹立了整體觀點,還比較容易處理課本說明這提出的“縱向”與“橫向”的關係。從縱向看,記敘、說明、議論三種文體的讀寫訓練各有若幹知識點和能力點,按年級遞增由淺人深、由易到難有序列、有重點、有反複;從橫向看,每一個單元微循環教學模式中,都有聽、說、讀、寫訓練。這些能力的訓練涉及方麵相當多,不可能在兩周的課時內做到麵麵俱到。隻有抓住主要矛盾,力求教學目的單一性,才能解決各種能力訓練的綜合性問題。每一個教學單元,都抓住某一個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通過單元微循環教學模式,強化學生對這一點的認識,再從縱向引導學生深化對這一點的認識,就能處理好縱與橫的關係。例如現行高中《語文》課本中的議論文教學係統,共有8個單元,前5個單元都隻是解決讀寫議論文某一個方麵的問題,而且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縱向”遞進排列:
一、把握觀點和材料的關係;
二、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
三、論證的思路和結構;
四、論證的方法;
五、辯證地分析。
每一個單元抓住一點進行訓練,可以強化學生的認識,由於點與點之間因教學時間間隔較長,所以在進行下一個單元教學時,就應引導學生複習前一個單元的教學要求,使學生溫故知新,達到深化認識前一個單元教學要求的目的。
現代語文讀寫能力訓練憑借的是課本,課本的結構體係決定了教學的訓練體係。眾所周知,現代語文課本是由單元、層次排列組合起來的,因此,語文能力訓練體係也應該是有層次的。“所謂層次,是指事物內部相互作用、相互聯係、相互製約最為緊密的那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層次在微觀上講是結構、運動、時空的統一的表現形式,一般複雜的事物具有多層次的結構形式”(引自錢學森先生主編的《關於思維科學》中張光鑒先生著《相似論》一文,見該書第386頁)語文教學是當今最複雜的事物之一,具有多層次的結構形式。在長達六年的教改實驗過程中,我試著把語文能力訓練體係從縱向分為心理素質、技能、能力三個層次;在每一個層次中,又盡可能使學生的各種能力訓練基本同步,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網絡。這個網絡的中樞神經是學生學語文的興趣。所以,改革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千方百計引起和調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實現語文能力三步訓練的根本方法。三步訓練與三個層次之間的網絡圖如下:
心理訓練 愛讀愛聽 敢想敢問 敢說愛寫
技能訓練 多讀多聽 多想多問 多說多寫
能力訓練 會讀會寫 會想會問 會說會寫
輸入信息 儲存和處理信息 輸出信息
圖中縱向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愛讀愛聽愛寫,敢想敢說敢問。
第二層次:訓練學生掌握技能。葉老說過,凡是技術,沒有不經過反複曆練的。
第三層次:訓練學生的能力。
三個層次的訓練既有區別又有聯係、既有重點又有反複,心理素質和思維能力訓練則貫穿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全過程。六年教改實踐表明,學生隻要心理素質好,就會利用各種機會反複曆練技能,隻有熟練掌握聽說讀寫技能,才能提高語文能力。因而也證明語文能力訓練的三個層次,基本上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上述三個層次的係統訓練,必然與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訓練相輔相成,構成語文教學的綜合性整體的體係。這個體係是相當複雜的,我參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語文教材可行性實驗,由於教材體係比較科學,參加實驗的學生是經過篩選的比較好的,又曾得到許多前輩和專家的具體指導,所以教改實驗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然而也正因為有這樣多的有利條件,所以還不能說我的上述探索就一定反映了語文教學的規律。我尋找的語文教學之“序”僅為一孔之見,語文教改之路是艱難而漫長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