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香港亂象辨析之1 -- .對港人的一點有限印象

(2019-11-11 11:30:35) 下一個
       這篇文章斷斷續續寫了挺久了,覺得感觸很多,頭緒也很多。一開始隻是零零散散記錄自己的想法,後來實在覺得不吐不快。本打算全部寫完再發,現在看不現實,那就隻好邊寫邊發了,文章的例子也多是運動較早期的。評論先不開了,最後發完了再說。
————————————————————————————————————
       
       曾經的學習和工作中接觸過一些香港人,總體印象不錯,他們通常禮貌周全,做事謹慎細致,責任心強。當領導當老板的應該會喜歡有一些(不是全部)這樣的下屬。要說不足之處就是做人做事有些過於拘謹,在麵對西方人時就更明顯一些。朋友之間聊天,當說到有些謹慎到死板、細致到鑽牛角尖的人時,最後常常發現他們都是香港人。比如聽朋友談起他們單位的某香港放療技師,在給乳腺癌病人擺位時,對於這種照射區域巨大、靶區容易偏移且一直處於呼吸運動當中的病例固執地追求完全不切實際的毫米以下級別的精確度,某位年老的病人被長時間的擺弄,拍了14張驗證圖片仍不罷休且不聽同事意見,最後逼得老太太放聲痛哭,拒絕治療。她反而很為自己的“高標準”自豪,後來科室領導隻好把她調去另外的崗位。朋友接著說他們單位還有好幾個有類似工作風格的人,問是哪裏人,碰巧都是香港人。必須說明一點,我絕對無意將此作為全體香港人的刻板印象,我認識的香港人中就有既認真細致,又不鑽牛角尖的香港人。隻想說在我的觀察和經曆中,這種類型的人在香港人中很可能比例偏高。
       聽說過也讀到過一些在海外的香港人如何一邊媚外一邊欺負大陸人的事例,但我自己沒有經曆過。另外,見過的幾個香港年輕人,給人感覺天真純良,但不知為什麽都有一種“弱”的感覺,是不夠自信?性格不夠剛強?眼界不夠寬?還是思維不夠敏銳深刻?似乎都不準確,但又都有一點兒。當然,這僅限於我接觸到的幾個,樣本量太小,無法據此得出什麽結論。
       中國有些有錢人羨慕香港的教育環境,到香港去買房、“占學位”,似乎覺得香港教育能兼得中西之長,這恐怕有些想當然了。西方教育尤其英美教育的重點在於培養自信、領導力和高超的表達能力,這方麵籠統而言,港人比起大陸人來並沒有什麽優越表現,似乎統治香港百年的英國人一直藏著掖著,並沒有把自己的絕招傳授給港人,反倒是被印度人學去了不少。就中國文化而言,香港固然有不錯的文化精英,比如“四大才子”,不過其中最出色的金庸其實是從吳越亞文化圈裏出來的,而不是從南粵亞文化圈裏出來的。香港人說話是在廣東白話中混進部分英語,這樣混雜是產生不了好的語言的。香港有相當部分的報章雜誌文章是用口語化的語言書寫的,讀來真是“嘔啞嘲哳難為聽”,一點兒斯文也沒有。其它非口語化的文章也有相當部分寫得半文不白,讀來頗有不順之感。據旅京港人陳冠中說,香港沒有經曆過五四運動和之後的白話文運動,所以語言中保留了更多的文言。文言文固然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而白話文運動更是一場幫助中國走入現代的偉大的文化運動。我個人有個粗略的感覺,就是粵語尤其是香港話不太注重與時俱進,一些很老舊的俚俗仍常常使用,比如香港話把救護車叫“白車”,聽起來不像是一種受過教育的人的說法。順便解釋一句,我懂粵語,也挺喜歡廣東人,竊以為粵語作為口頭語言在生活中說說還挺好,有其生動之處,但不能做書麵語用。再比如港產粵語歌詞裏語句不通者比比皆是,還有這次反送中的抗議者們連寫個最簡單的標語都避免不了錯字連連,實在是獻醜於世,貽笑眾人。由此可見,香港的中華文化教育也是很有問題的。這樣說希望能給咱中產們一點安慰,富豪們有條件去香港買房子搶學位,就讓他們去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