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刷屏了! B站推出的這個五四特輯,用一位60後的激情朗誦讚美鼓勵年輕一代“心裏有火,眼裏有光!奔湧吧,後浪!”帶來的是n萬彈幕加n萬點讚和公號後清一色的激情留言。然而如同當今中國的任何公眾話題一樣,反彈也立馬就拍了上來。比如:
“這個世界肯定是年輕人的,但這個世界的前景,還是要看你們自己。這個環境沒有變,我們就還是一代人,沒有什麽選擇權。如果想要這個權利,就得自己爭取。沒有這個勇氣爭取,那就隻能繼續沉淪。” (張鳴)
再比如“對於青年人,魯迅曾有一番感言,一向相信進化論,總以為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然而後來他明白自己倒是錯了。…。一句話,人類中的傑出分子,與年齡有個毛關係。個體如此,集體更如此。”(端木賜香)
還有像“每個時代都說對年輕人充滿期待,為何世界仍然一代又一代地重複種種愚蠢和卑劣。”(呦呦鹿鳴)。
我倒覺得兩邊兒都要看,但都不能全信;兩種態度都要有點兒,也都不能太執著。鼓勵年輕人更自信地發揮、發展、表現、表達,無疑具有積極意義,希望每一代年輕人都能給社會帶來些好的變化。同時,也要能清醒地看到曆史並不總是進步,後浪並不總是比前浪強,這種理性的認識也很有意義,可以讓整個社會多幾分警醒,不至於昏了頭。我對曆史的發展前景多多少少有些悲觀,但正因為這樣才更讚成用積極的態度鼓勵年輕人,有點兒知黑守白的意思。
怎麽看這一代年輕人?我個人兩種感覺都有。這幾年陸陸續續接觸過接待過一些國內來的親戚朋友家的孩子們(多為00後),從我自己的這個小樣本抽樣觀察來看,發現他們普遍缺乏好奇心,無論對社會、文化、還是大自然都興趣寥寥,最能讓他們感興趣是消費,比如購買名牌和嚐試一些新奇的食物。另一方麵,一直覺得普通中國民眾最大的缺點是愛占小便宜,而現在的年輕人由於大多擁有遠較前輩們優越的物質條件,已很少表現出這一缺點,在守公德方麵做得比前人好,這算是時代的進步吧。也發現現在的年輕人行動力強,說幹就幹。比如在此次疫情當中的年輕人(多為90後),捐助防疫物品,做誌願者,上抗疫前線等,表現很不錯,起碼不比前輩們差,可見每一代人中都有心係社會,樂於奉獻,勇挑重擔的人。然而,即算這幾點觀察準確,也遠不足以用來憑此對這一代年輕人做出評價,信息量還差得太遠太遠。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究竟該怎麽評價一代代的人? 是一代更比一代強,還是一代不如一代?這個很難說,這裏邊有人類文明、財富和生產力積累進步的因素,有時代因素,有教化因素,甚至可能還有很大的隨機成分,不能一概而論,這裏的關鍵是要確立一個評價體係。出有車,食有魚,手邊是人類最新的科技成果,夏令營可以坐飛機去異國他鄉等,凡此種種與優秀並沒有必然聯係,而隻是體現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成果和其父母輩甚至祖父母輩曾經付出的艱辛努力。然而如果能善用這些前人創造的條件,不但以之延申自己的足跡,更能主動拓展自己的視野和思想的邊界,則有望比父母輩做出更大的成績。評價一代人不是看他們擁有了什麽,站在多高的位置上,而是看他們究竟讓人類文明的大廈升高了幾層。
人類的文明成果囊括各個領域,各領域的發展絕非齊頭並進。於很多領域而言,最大的建樹、最重要的成就很可能隻出現在某個特定時期。哲學最重要的發展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在地球的多個地區出現了;音樂的最高峰則出現在約三百年前西方近代音樂體係剛剛成型的那個時代,後來者難以望其項背;而在物理學甚至整個自然科學領域以後可能都很難再現索爾維一代的群星璀璨了。這就是說,對某一特定領域而言,能否出現重大成就首先取決於你所在的時代。接下來的幾十一百年是生命科學、認知科學、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的時代。
某一代人的貢獻和成就恐怕在當時很難準確評價,要等時間的距離拉遠之後才能看得稍稍清楚些。比如古希臘和中國的諸子百家時期,比如文藝複興時期,還有近代的科學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時期等,其輝煌足以光耀千古。當然,這些時期可能不止一代人,而是前後好幾代人。此外,無論東方西方也都曾有過大段相對沉寂甚至乏善可陳的時期。在多數時候,靠簡單地舉例說明或試圖用某些方麵的表現來評價一代人必定有失公允,掛一漏萬。未來也許有人能創立一個宏大的體係,用成百上千的參數來度量人類文明進步的方方麵麵,那時就可以對一代代的人做出全麵客觀些的評價了。
雖然世上暫時還沒有一套能客觀全麵地評價一代人的體係,但那並不意味著就不能有正確的努力方向。每一個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有超越前人的思想,而這首先就需要年輕一代能獨立思考,但我們這些年的教育和社會環境裏有多少鼓勵或至少寬容獨立思考的成分?要獨立思考就要有懷疑和批判,我們的學校裏可有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馬克思本人的信條就是懷疑一切,這在今天允許嗎?這就又回到了錢學森之問上,我們為什麽培養不出大師?沒有一個鼓勵懷疑、容許批判的大氣候,想要大師豈非緣木求魚?
最後跑跑題,說說朗誦“後浪”的何冰。作為北京人藝多年磨練出來的演員,其台詞功力出類拔萃。有一次坐飛機回國時看了何冰主演的“十二公民”,極欣賞。後遇到一位從事思想品德教育的同學,就提了一句。幾年後聽說觀看和討論“十二公民”成為了那門課的保留項目,算是那裏學生們的幸運,比學教學大綱裏的內容有益的多。
同意你說的!中國人的勤奮聰明本來可以成就一個更好的後浪!可惜,種瓜得瓜,教育裏和社會大環境裏的一些重大缺失必然會在後浪們身上反映出來。
“改革開放之初,人們那種理想,純淨,思想的自由,努力建設國家的願望,為落後已久的民族奮發的鬥誌...” 為經曆過那個時代而深感幸運,為那個時代的中止而痛惜不已!黃金十年,在幾聲槍響之後戛然而止,而後犬儒便取代了理想,參與事件的各方都應深刻反省和謝罪。
承平日久,鬥誌喪失,是自然規律,如此才能“各領風騷數百年”。美國人已經算是很警醒,把這個過程拖得很長了。擔心中國有朝一日到了這個位置後衰亡的更快,當然,我是看不到了那一天了,這種擔心就是杞人憂天。
同樣很反感自己借債享受讓子孫還的不負責任做法,無論是財政、資源還是環境。
現在窮人的孩子還有多少機會出頭?中產階級的小規模樣本不是全部的中國。
任何社會的發展大都是這樣的一個循環,平成廢柴怎麽比得上昭和男兒?歐美現在的一代可以和他們工業強國的先輩相比嗎?中國逃不掉世界運行的規律,可惜機會還好,世界還在睡覺,改革開放的前浪打下無比好的基礎,中國人的勤奮聰明本來可以成就一個更好的後浪,隻是有一道非常落後且頑固的牆擋著!
即使能有正常發展的,也不可能比boomer一代好,因為沒有了boomer那種隊職業和興趣的選擇權,更不可能在經濟收入上超過boomer。
所謂富不過三代,美國真是很好的例子,the great generation,babyboomer,到千禧年一代,三代人從奮鬥到享受,再到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