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靜流年(原創)

細品時光,輕撚歲月,慢煮光陰。
正文

父親的“包子論”及其他

(2018-06-15 19:02:06) 下一個


我的父親張靜如

--

我的父親生前是個知名的曆史學家,但在我心目中,他更是一個思想家。他不僅著作等身,遍育桃李,就是在細碎的日常生活中,仍舊可以品味到他的獨到之處。

[包子論]

父親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帶弟子,一貫以通俗易懂和深入淺出的風格而著稱。

父親曾經針對研究生在選擇研究方向和確定論文題目時的茫然,作過一次專題講座,其中有一段話,他是這樣說的:“年輕人在剛開始做研究時,總是看看這個,看看那個,但終歸不知從哪裏入手?這就好像一個人麵對一個新出爐的包子,不知道從哪裏咬第一口?其實無論從哪裏咬第一口,隻要一口口地咬下去,就一定能品嚐到肉餡的鮮美。搞研究也是一樣,瞄準了一個方向,勇敢地起步,然後一步步地走下去,當你將所有相關的資料和著作都通讀過之後,你便得到了真諦。不要著急,不要貪多,更不要急於求成,凡事都是欲速則不達。”

父親通過簡單的“包子論”,闡述了做學問切不可淺嚐輒止,而必須要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這次講座使他的學生們受益匪淺。

[造廚論]

在我年少的記憶中,家裏掌勺做飯的人不是母親,而是父親。事實上,父親在結婚前,對於廚房裏的事一無所知。但婚後,由於母親工作繁忙,父親便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做飯的義務。父親曆來是個樂天派,他從來沒有覺得做飯是件苦差事,相反的,他懷著極大的好奇心開始了他做飯的漫長生涯。

初始,他的廚藝常常好壞參半,有的菜做得醇香溢口,有的菜做得難以下咽。父親專吃那些難以入口的菜,邊吃邊琢磨,等下次這道菜再上桌時,一定會煥然一新。父親信奉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觀念,他常說:“烹飪菜肴,除了佐料以外,主要靠的是火候、時間和耐心;同理,治理國家,切勿操之過急,凡事要懂得順應民心,循循誘導。”

幾年後,父親對於造廚一事已經駕輕就熟了,他做的各式美味佳肴已經漸漸地成為餐桌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舒適論]

父親的祖上,於明朝時入京,所以,父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生活上,他不追時髦,但求舒暢。

現代食品,山珍海味,琳琅滿目,但父親卻不屑一顧,他有他的喜愛。他愛喝豆汁吃焦圈,這是很多老北京人的最愛。晨起,父親端個小鍋,興致勃勃地到小吃店去買豆汁和焦圈。回家後,用小火將豆汁熱好,分裝在兩個玉色的小瓷碗中,邊上擺放著兩個同色的小盤,盤上放著香脆可口的焦圈。然後,父母相對而坐,分享著老北京特有的小吃,亦觸摸著他們遠久的記憶。

如今,北京的街頭巷尾,西式糕點鋪林林總總,走進去,香味撲鼻,讓人流連忘返。但,父親卻從不問津那些誘人的小店,理由是他不喜歡西點。他要買點心,必要去稻香村。父親專愛吃北京八大件、桃酥、薩其馬等甜味醇厚的點心,他經常是買上一大盒,放在家裏,午睡之後,和著濃茶吃上一塊味道精純的中國點心,自得其樂。

父親終生喜好飲茶,現代的香茗品種,目不暇接,但父親隻愛喝花茶,而且是那種最低檔的花茶末。平日裏,學生和朋友們送給父親的高檔茶葉,都被他轉送給他人了,然後再自掏腰包去買些花茶末,沏好後,自品自娛。

除了吃喝以外,父親在著裝上也保持著他獨自的風範,他一生不穿西裝和皮鞋,而隻穿中式衣衫和布鞋。他總愛說:“吃飯穿衣,因人而異,我別無所求,隻求一份愜意和舒坦。”

父親是一個睿智博學、樂觀豁達、樸實無華的人。他的很多理念,未必是驚天動地的宏論,但卻是寓意深長的感悟。

--

發表於:世界日報   原題目:父親的理念

歡迎光臨:我的個人網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