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正文

鞏縣兵工廠(16)化學軍工 國之始祖

(2017-12-14 08:56:28) 下一個

 

中國化學兵器工業的始祖

—鞏縣兵工分廠

    董洪賢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國民黨政府在家鄉鞏縣又新建了一座兵工廠——鞏縣兵工分廠。

 

說到鞏縣兵工分廠,一定有人會說它是鞏縣兵工廠的分廠。如果這樣理解,你就犯了經驗主義。其實,鞏縣兵工分廠是建在鞏縣孝義鎮與原鞏縣兵工廠毗鄰的又一座現代化兵工廠,是不同於製造常規武器的鞏縣兵工廠而獨立的製造化學武器的軍工企業。可以說鞏縣兵工分廠是舊中國化學兵器工廠之第一和唯一,是中國化學兵器工業的始祖。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已擁有了化學武器,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用於實戰。在中國的近鄰,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日本繼德國之後,也擁有了化學武器,這對中國構成了直接的威脅。

 

1931年9.18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亡華的狼子野心暴露無遺。它全麵占領東北後,掠奪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東三省兵工廠,把東三省兵工廠改名為奉天造兵所,生產大量的槍炮彈藥,為全麵侵華準備了武器生產基地。同時在東北加緊趕造化學武器,擬對中國進行化學戰爭,以實現其對中國亡國滅種的罪惡計劃。

 

日本帝國主義的舉動,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高度重視,為了應對日本可能對中國發動化學戰,中國必須要有自己的化學武器。

 

形勢逼人,時不我待。國民政府研究決定盡快建設化學兵工廠。

 

1932年春,蔣介石正式決定建立化學兵工廠。當年4月啟動這一計劃。即派兵工署專門委員、技術司司長吳欽烈和兵工專家董顯光赴歐美考察,並負訂購軍用化學廠機器及羅織幫助建廠的技術人才之責。

 

派吳欽烈擔當此任,在當時眾多的兵工專家中,是最合適的人選。吳欽烈,字景直,1895年生,浙江諸暨人,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1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科畢業。繼而在美國安得拿炸藥公司實習無煙藥和苦味酸製造。後又轉入芝加哥大學學習,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主持浙江省公立工業專門學校化學工程科。1925年被派往歐洲考察工業,回國後,於1928年12月,任兵工研究委員會專任委員。1932年初,負責籌建軍政部理化研究所。

 

吳欽烈的學曆、經曆和對化學工業工程極深的造詣,決定了他是擔綱籌建化學兵工廠重任的不二人選。

 

吳欽烈領命後,於1932年5月和董顯光赴歐美考察。四個月後,董顯光先行返國銷差,吳仍在美國考察,選定設計廠家,簽訂設計製造合同,確定聘請美國專家人選。至當年年底,吳欽烈在美工作全部完畢,各項合同簽訂後回國。

 

在美國設計製造的設備有:孟遜圖化學工廠設計的硫酸廠;伊利湖化學公司設計的淚氣廠、噴嚏氣廠、泡腫氣廠、煙罐裝填廠、毒氣彈裝填廠及偉斯華哥公司設計的氯氣廠等七廠。並確定了在美工作的化學顧問一名,安裝時來華工作的各方麵工程師五名。

 

設計、製造,按合同從1933年1月起,兩年內全部完成。由在美工作的美國專家高斯負責監理。

 

吳欽烈回國後,於1932年12月又投入了考查選擇廠址的工作,他一刻也沒有休息,就奔波各地進行選址工作。12月底在考查途中,接軍政部電令立即回京。

 

回到南京後,吳欽烈收到了軍政部批轉的蔣介石決定將化學兵工廠設在鞏縣兵工廠附近的指令,便馬不停蹄,立即到鞏縣考查廠址。按照蔣介石的意圖把廠址選在孝義鎮石河道以西隴海鐵路以南一帶,和鞏縣兵工廠隔隴海鐵路相望。

 

蔣介石為什麽將化學兵工廠廠址選在鞏縣兵工廠附近,究其原因,一是時間緊迫,不容過多費時考查。二是考慮用鞏縣兵工廠生產的炮彈、手榴彈、航空炸彈彈體作為化學武器的載體,新建的化學兵工廠隻需生產裝填劑,不用再建載體工廠,這樣既爭取了時間,又節省了資金,事半功倍。其三,鞏縣兵工廠是全國最為先進的兵工廠,用它的產品作為載體生產化學武器,質量更有保證。鞏縣兵工分廠建成後,正是按起初蔣介石的設想,裝填各種化學彈的金屬彈體、引信等均有鞏縣兵工廠供應,按對外往來結算費用。

 

1933年1月,廠址選定,第一次征地308畝,用以廠房建設。後來又征地326畝,用以建設防毒麵具廠和宿舍、醫院、服務社等生活設施。征地地價標準是按完糧成數,把地分為一、二、三等。一等地為完糧十成者每畝地價70元;二等地為完糧八成者每畝地價56元;三等地為完糧六成者為每畝地價42元。青苗和附屬物另算。

 

1933年7月1日,鞏縣化學廠籌備處在南京成立(在籌備處成立之前曾一度稱作河南化學廠),借理化研究所房舍辦公,任命吳欽烈兼任籌備處處長。同時在孝義鎮成立建廠工程處。9月13日,鞏縣化學廠籌備處更名為石河兵工分廠籌備處。後於1934年5月更名為鞏縣兵工分廠籌備處。

 

1934年1月,由隴海鐵路孝義站至廠區專用鐵路完工後,便陸續動工興建廠房,各項設備亦陸續從美國運回安裝。10月15日籌備處由南京遷至孝義廠址辦公。年底生產工廠全部竣工,設備安裝相繼完成。

 

 

1934.3.12日鞏縣兵工廠職工為紀念孫中山逝世而舉行的植樹活動

 

 

1935年1月,化學戰劑各廠大部分開工試生產,僅方藥廠和化學戰劑彈填裝廠延至1936年上半年開工生產。

 

另在1933年軍政部決定建立的防毒麵具廠,1934年底建成後奉軍政部令並入鞏縣兵工分廠籌備處辦理,由吳欽烈兼任主任。1936年2月,奉命將兵工署處長張鬱嵐單獨籌建的防毒麵具廠正式並入鞏縣兵工分廠,編為第九工場。

 

鞏縣兵工分廠的籌建費用(不含防毒麵具廠)分兩部分:向外國訂購設備和來華人員費用共支付美金48萬元(一美元合國幣三元);用於征地、廠房建設、設備安裝、輔助工程、鐵路專用線等共支付國幣150萬元。

 

1936年1月,鞏縣兵工分廠全部建成。蔣介石任命吳欽烈為廠長。任命書全文如下: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令

銓(二)字第2246號

茲任命吳欽烈為軍政部鞏縣兵工分廠簡任

      四級廠長  。

     此令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一月二十九日

委員長:蔣 OO

                                                       

1936年2月1日,鞏縣兵工分廠正式成立,吳欽烈正式就職廠長。廠總務處、工務處和其他各處處長及生產工場主任均有各方麵的專家擔任。計有:張輔良、胡、黃朝輝、楊偉、方誌遠、馬紹援、黃澤蓉、潘祖培等。

 

鞏縣兵工分廠從決定籌建到建成全麵投產,僅用了三年半時間。在建廠過程中,國民黨當局把它作為國字頭號工程來做。軍政部和兵工署每月必須向蔣介石報告建設進度。很多重要問題都有蔣介石親自過問解決。如蔣介石在兵工署署長俞大維1934年1月呈報的“籌設石河兵工分廠報告書”上批“軍用化學廠建築審核應迅速如期完畢,不得有誤。蔣”。再如在1934年4月17日的報告上關於資金籌措的批示:“準在建設項下暫撥半數,餘另籌。中正”。由於最高當局和蔣介石的重視,才使得鞏縣兵工分廠以如此快的速度建成投產。

 

蔣介石不僅聽取書麵報告,還在建設過程中和投產後於1934年10月、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三次到鞏縣兵工分廠工地現場考察,直接了解工程進度和解決建設中的重大問題。

 

鞏縣兵工分廠的建立,使中國有了自己的化學武器,對日本帝國主義也是一個強有力的抗衡。其產品有三大類,即工業原料、化學戰劑和防毒器材。共建設有十個製造廠,即硫酸廠、氯氣廠、淚氣廠、噴嚏氣廠、泡腫氣廠、煙罐裝填廠、毒氣彈裝填廠、活性炭廠、麵具廠、動力廠。

 

 1936年2月,將各製造廠改名為工場,並增設機修廠。分別為第一工場硫酸廠,代號“月”;第二工場電解食鹽廠(氯氣廠)代號“日”;第三工場炮彈裝填廠,代號“天”;第四工場方藥廠(泡腫氣廠),代號“地”;第五工場錐藥廠(噴嚏氣廠),代號“玄”;第六工場圓藥廠(催淚氣廠),代號“黃”;第七工場煙霧罐裝填廠,代號“宇”;第八工場活性炭廠,代號“洪”;第九工場防毒麵具廠,代號“星”;第十工場動力廠;第十一工場機修廠。

 

鞏縣兵工分廠的建設,自始至終都是極其保密的。廠名從河南化學廠、鞏縣化學廠、石河兵工分廠、鞏縣兵工分廠幾經變更,完全是為了保密的需要。最後確定為鞏縣兵工分廠也是為了混淆視聽,有意讓人誤認為是鞏縣兵工廠的分廠。九個製造廠的名字,對外一律用代號:天、地、玄、黃、宇、洪、日、月、星。這些取自中國少兒啟蒙讀本《千字文》開篇的用字,作為廠名同樣是為了保密。為了保密,在建廠房時,建築物外邊全部用高於其兩米以上的竹笆或荊笆遮蔽起來。在隴海鐵路石河道橋南側,用五米高的竹笆擋起來,以防止外人和火車上的旅客窺視建築工地。

 

盡管保密工作很紮實,但化學兵工廠在建設過程中還是被日本略有覺察。隨之便有日本浪人和假扮和尚的日本探子在孝義一帶活動,刺探秘密、伺機破壞。

 

日本人的出現,引起了鞏縣兵工分廠籌備處和鞏縣兵工廠的高度警惕。兩廠立即向兵工署報告:“孝義為兵工重鎮,國脈所寄,際茲險局,得失安危,影響至巨。而兩廠工人近萬,居民亦分列其間,日本浪人,時有所現,宵小之輩,亦非偶見。奸匪匿跡,在所不免。表麵雖若無其事,而實則隱憂彌深。為謀防患於未然計……。理合簽請鑒核示遵,實為公便。”

 

鑒於此嚴峻形勢,蔣介石於1935年初下令成立鞏洛警備司令部,由祝紹周任司令。主要任務是負責孝義兩個兵工廠的安全。

 

鞏洛警備司令部成立後,祝紹周立即成立了孝義防室,指揮官為鄭耀初,專負鞏縣兵工兩廠的安全防範之責。

 

由於中國當時的化學工業極其幼稚,國內專家匱乏,鞏縣兵工分廠的設計安裝全部聘請美國專家完成。除美國專家高斯被聘為駐美化學顧問外,還有6名美國專家受聘來華工作。這些專家是:哈克義、白偉德、麥思歌、思普靈、過更生、艾師德。這些美籍專家對鞏縣兵工分廠的建設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甚至生命,以高超過硬的技術和精益求精的工作姿態,使得工程如期完成或提前完成,高速度、高質量地建成了一座現代化化學兵工廠。其中氯氣廠專家哈克義來廠工作四個多月後,於1933年12月25日耶誕節當日病逝在孝義工地。美方派工程師艾師德接替哈克義,直到1935年7月完成回國。

 

美國專家幫助中國建設鞏縣兵工分廠,是中美兩國共同抗衡日本的曆史見證,也是中美兩國人民友好的象征。2006年9月,已故美國專家思普靈之女,八十多歲高齡的白蒂女士,攜一子一女,從美國俄亥俄州來到鞏義,尋訪她父親當年工作過的地方,了卻她父親臨終前交代她一定要替他到中國孝義走走看看的遺願。

 

白蒂女士起初把她父親在華工作地誤作山西省孝義市。幾經周折,在山西無功而返。後又通過在美國俄亥俄州講學的青島大學教授曹安娜女士,托其查找。曹安娜教授從思普靈留下的老照片中發現思普靈可能是在河南鞏縣工作,經與鞏義方麵聯係,終於使白蒂母子如願以償。

 

白蒂帶著他父親當年拍攝的照片實地察看,一一對照。可惜當年熱火朝天的工地,巍巍壯觀的廠房,已被座座高樓和片片商場、學校所代替。能和照片對上號的隻剩下一條通往石河道的鐵路專用線,就這也足以令白蒂母子們高興萬分。她們在這個鞏縣兵工分廠唯一的遺址上拍攝了很多照片,戀戀不舍,久久不肯離去。可憐這一鞏縣兵工分廠唯一的遺址也於2008年被徹底拆除,今天鞏縣兵工分廠在鞏義已經沒有任何遺跡了。

 

1936年鞏縣兵工分廠處於試生產階段,主要產品有:方藥航空炸彈,每枚重15公斤,年產2170枚;圓藥發煙罐,燃燒時間5.5分鍾,年產1045枚;錐藥手榴彈,年產2390枚;圓藥手榴彈,年產8425枚。

 

1937年,轉入正常生產。全年計劃產量為圓錐藥煙罐和手榴彈11萬枚;圓錐藥82毫米迫擊炮炮彈2萬發;圓錐藥75毫米山炮炮彈5000發;方藥航空炸彈1萬枚;方藥75毫米山炮炮彈5000發。

 

盧溝橋事變後,1937年初冬,日軍已占領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鞏縣兵工分廠已暴露在日軍的炮火之下。11月16日夜,鞏縣兵工分廠接到了兵工署急電:“要急如星火,將全部機器星夜拆除裝車,轉漢運川。”當即,廠長吳欽烈召開全廠主要幹部會議,商議搬遷方案。次日全廠員工便投入了緊張的拆遷工作。稍後又在漢口、宜昌、萬縣、重慶分段設轉運辦事處,並派員在重慶、瀘縣等地選擇廠址。當年12月勘定瀘縣羅漢場附近的高壩為新廠址,1938年2月全廠機料8000餘噸全部運到新址。

 

由於抗戰前線急需防毒麵具和煙霧罐,在搬遷途中緊急複工。1938年3月,征用瀘縣小市體仁堂建立防毒麵具製造工廠,10月恢複生產。當年7月在重慶南岸大佛寺搭臨時工棚,趕製2公斤煙霧罐,任務完成後,將設備搬遷至高壩新址。

 

1938年2月鞏縣兵工分廠在瀘縣新廠工程處成立。第一宗征地1682畝,建築工程陸續開工。4月16日,接軍政部兵工署命令改廠名為 “軍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三工廠。”是年底,各工場建成恢複生產。1939年11月啟用“洽廬東齋”代名。

 

第二十三工廠時期,組織機構設秘書處、總務處、工務處、會計處和職工醫院。工務處下設第一至第九工場,主要產品與鞏縣時期相同。

 

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和抗戰勝利後的幾年裏,第二十三工廠在大後方得以長足發展,先後收購接收和新建了一些單位。

 

1939年11月,收購瀘縣濟和公司水力發電廠;1939年12月接收應用化學研究所設在萬縣的開封實驗工場。

1941年10月收購設在重慶江北的漢中製革廠。

1942年在昆明馬街建立昆明分廠,1943年12月出品黃磷、赤磷。

1946年4月接收第四十二工廠,成立第二十三工廠遵義保管處。

1947年8月,接收應用化學研究所在瀘縣獅子岩的房地產和物資。

1948年8月,接收第一軍械總庫第五分庫旦溝、河壩及納溪縣天仙洞的庫房和物資。

1949年4月,奉令接收第二十六工廠在長壽縣的部分,8月1日改名為第二十三工廠第一分廠,生產氯酸鉀和鉀桐炸藥。

 

第二十三工廠廠名於1949年8月改為“國防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第二十三兵工廠”,簡稱“第二十三兵工廠”。因為軍政部改為國防部,兵工署取消,設立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由該部管轄各兵工廠,所以廠名隨之變更。

 

1949年11月29日,瀘州解放在即,國民黨反動派的駐廠稽查隊和警衛隊企圖炸毀工廠,要挾工廠主管人員。在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領導下,工人們組成的護廠隊與反動派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稽查隊和警衛隊的頭頭看到工人力量強大,且國民黨大勢已去,便不敢貿然行動。於是向廠方索要3000元錢和一批醫藥用品後,帶領官兵撤逃。至此第二十三兵工廠回到了工人手中。12月3日,解放軍占領瀘州,工廠完好無損被解放軍接收。

 

第二十三兵工廠被共產黨接收後,留用了全部工人、技術人員和廠各級領導,使其直接跨入了為新中國國防建設服務的行列。1950年第二十三兵工廠更名為“瀘州化工廠”,成為新中國當時唯一的一座化學兵工廠。

 

經過60多年的曆程,瀘州化工廠已發展壯大成了一個生產軍民兩用產品的現代化大型化工企業。它的產品運用於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各個領域。多年來瀘州化工廠是全國同行業的第一納稅大戶,四川省各大企業的第一納稅大戶。

 

如今,瀘州化工廠經過重組改製,已組建成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方化學公司”。一個坐落在祖國大西南長江邊上的企業為何取名為“北方化學公司”呢?該公司領導是這樣解釋的:因為我們公司是在祖國北方的鞏縣誕生和成長的,從黃河之濱到長江沿岸,我們的根在北方,取“北方”這個名字,是要讓我們的後人了解過去,不忘根本。

 

(編者按:我設置博客的初衷是介紹自我、宣傳自我,故從不轉載別人的文章。這次從昆明返回家鄉小住期間,從地方刊物《文化鞏義》上發現有文章介紹鞏縣兵工廠,很專業,讓人喜愛有加。經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作者董洪賢先生,是我市文化局退休幹部,在職時曾牽頭走訪收集鞏縣兵工廠的史實,掌握大量鞏縣兵工廠的第一手史料,堪稱專家。盡管董先生業專於精,但對我這樣一個非專業人士的請求還是來者不拒,十分熱情,將自己精心整理的資料無私奉獻。有感於董先生的慷慨,現將他沒有來得及在刊物上發表的文章轉載在鄙人的博客中,以饗讀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大洋彼岸洋插隊 回複 悄悄話 感謝捧場!所見略同!
yuentin 回複 悄悄話 精英,精英!這才是國家的精英,民族的精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