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近距離讓我擔心,遠距離讓我開心

(2019-04-08 19:28:35) 下一個

上周,前副總統拜登被幾位女性公開指責,之前在一些場合與她們講話距離太近,或是某些身體的接觸不恰達(摟抱、蹭鼻子等),令女性感到極不舒服不自在。他這樣算不算是不守社交的規矩呢?

這是每個人可能都會碰到的問題:在職場同事之間,在學校同學之間到底保持多遠的距離才是適當的?陌生人、朋友、男女之間怎樣保持得體的距離?年齡相差較大的時候怎樣的接觸算恰當?



1.

目前沒有一個完全標準的社會規範,但是有心理學家對這些方麵進行過很多的研究。一位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Edward Hall對此做出了巨大的 貢獻,他的貢獻就在於通過他的研究把過去人們本能感知的一些東西理論化,進而把它推廣到很多的領域當中去,他研究的就是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和社會關係。

他的研究結果中有三大因素四大關係:他認為氣象(即冷熱)、噪音(的大小)、光線(的明暗)這三大因素影響人和人的距離;親密關係、個人關係、社會關係、公共關係。哪個關係因保持多少英寸,他都做出了界定。

1. Intimate distance 親密距離 由零到18英寸(45cm) (通常是親人、熟識的朋友、情侶或夫妻)

2. Personal distance 個人距離 由18英寸(45cm )到 4英尺(120cm)(雖然認識卻沒有特別關係,可以伸手碰到對方的距離)

3. Social distance 社交距離 由4英尺(122cm)到12英尺 (365cm)

4. Public distance 公眾距離 12英尺(365cm)以外

這些理論在60年代引起了很大的震撼。過去一些人們本能知道的一些行為和意識,比如在一個公交車、電梯、地鐵裏麵,它打破了一切原有的距離關係,人們被迫擠在一起甚至貼在一起。這個時候,人一定是不自在的。大家的目光會刻意的互相回避,陌生人之間盡量的保持沉默。

再比如在公共場所看到男女之間的親密行為,我們多數情況會感到尷尬,不看人家。所以這一切表明,人與人之間有一個距離和空間。當這個距離空間被打破時,我們就會不自在。

把這些不由自主的行為理論化以後對解讀人和人的關係有很大的幫助。

2.

雖然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標準,但是還是有一個公共正常的規範。這個規範是在人類進化這麽多年的基因、大腦當中的。當初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為了防範來自於陌生人的威脅產生的防護機製。這個機製就是保持距離。

Edward Hall 在上個世紀60年代發表了相當震撼的兩篇文章《隱藏的維度》和《無聲的語言》,提到說歐洲、北歐這種地方人和人的距離大一點兒。越是溫暖的地方人們之間的距離越近。並非本能感覺冷的地方應該像動物一樣靠近互相取暖,這和我們通常的認知不同。

Edward 不僅研究身邊的人,美國的人。還研究歐洲,亞洲的人。不同的人種不同的國度不同的地域,全部進行研究。甚至連其他的生物之間都做了研究,認為生物之間也有這種遠近的距離。還有年齡差距、文化背景不同、男女性別不同的距離的情況。

生活背景不一樣影響距離:南美洲的人比較熱情,他們的距離感就可以比較近一點(這裏指的是物理定義的距離,據我所知,他們心理上的距離沒有那麽的近)他們不會容易感到被冒犯;相反如果有人小的時候由於個人的經曆,受到過比如性騷擾、暴力攻擊,那TA對這個距離看得就非常的重。防範意識,受到威脅的警惕會高於常人。

文化國情不同影響距離: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個人的隱私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沒有那麽強烈。如果家裏就隻要一間房子,幾代人都住在裏麵,是無法實現這種標準距離的。觀念上不會有特別強的距離感;而在洛杉磯人口普查時,我們家四房兩浴,住了夫妻兩人再加兩個孩子,算是居住正常。如果再多一個孩子,就要歸類為擁擠。這種條件下,人們的距離感就偏大。

美國電影院裏,除了非常火爆的大片之外,觀眾把整個電影院坐滿的情況非常少。隻要有空間,大家觀影時一定不會緊挨著隔壁的觀眾坐。雖然沒有隨身攜帶尺子,但有一個看不見的磁場指揮著人們的行為。大腦自然地就傳遞出一個信息,不能離他人太近。感覺會侵犯到他人或自己的個人空間。

03.

公眾相處的準則和基本的禮儀,跨越了界限就會讓人感到不適。朋友同事等比較親近的人感到不適後還不好意思說,自己還以為對方是可以接受的,這會造成一些不愉快。科學實驗也發現,這些距離感是大腦當中形成的一個約定俗成的東西。在距離被侵犯的時候,我們的大腦裏有一塊區域,這個區域是監視我們身體周圍各種各樣的情況的,特別要監視來自於不同的危險。當有人侵入了18英寸的距離之內時,大腦監視安全的區域就變得活躍起來了。開始防範、警惕,尤其對不認識的人。

南加州著名的學府加州理工學院,在2009年有一個著名的研究案例。當年一位42歲女性大腦裏受過基因方麵的損傷,剛好是負責監控管理安全部分的大腦裏的扁桃體受損,在地球上隻有十幾個人有相同的情況。 此女性對他人與她之間的距離變化,沒有感覺。當一個陌生人接近她,即使靠得非常近的時候,她也沒有不自在不舒服的感覺。



她看不懂別人臉上的恐懼,不能理解“恐懼”這個表情。也不懂人和人之間距離限製,往往為了表示親密,會離別人特別的近,當別人有排斥的目光時,她不能解讀。加州理工學院通過對她的研究,進而研究到人和人的距離與大腦扁桃體都有密切的關係。

04.

肢體表達有時無言當中就可以表達支持的信息,別人情緒低落時,拍拍肩膀一個擁抱哪怕是拉拉手,似乎就勝過了千言萬語。這是雙方溝通的一個方式,尤其是在親人和親近的朋友之間,都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刺激腦電波做出反應,讓對方放鬆焦慮減輕。有不少的研究來佐證這件事情。

2017年Viginia和Arizona的兩位大學教授做了一個著名的研究:電擊實驗。110個年齡、族裔、性別各異的人,他們的組合如下:夫妻、男女朋友、普通朋友、陌生人。不同人際關係定位下對大腦進行掃描時,查看扁桃體的活動,MRI圖表可以顯示出大腦對強烈情感的活躍程度。

在實驗者腳踝上綁一個接受電擊的電極,被告知將要有輕量的電擊施加到腳踝上。在電擊時,實驗者和不同人際關係的人手牽手。掃描發現,當牽手人是配偶的時候,實驗者大腦的反應是最弱的,因為恐懼感沒有那麽強烈。好像有一種寄托,有一個人跟你分擔這個痛苦。雖然配偶並未受到電擊。



這種被支持或有寄托的感覺,隨著牽手人和實驗者的人際關係的疏遠程度加大,呈遞減的趨勢。牽手第一次見麵的陌生人的手,大腦內的電波反應跟沒和人牽手時是完全一樣的。陌生人牽手一點安慰作用都沒有。所以熟人和親友之間的身體接觸是可以接受的,有可以表達支持的意義。

05.

把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的行為理論化,對於電影製作也有好處。就像在影視節目中看到一個人在冰天雪地裏凍得直打哆嗦,我們也會覺得冷一樣。它也是有一種感染力。

任何在美國大學裏學習電影的人,都必須研究上麵提到的Edward Hall寫的這兩篇文章。人和人距離的理論被電影大量的使用,變成了電影當中的一個重要的語言,之前的很多電影工作者本能的知道這些東西,但沒有將其理論化。

電影裏有特寫、近景、中景和遠景。特寫可以是一個人麵部,甚至隻是一雙眼睛。近景、中景和遠景

,隨著距離越來越遠,對一個人整體看得越來越清楚。這種東西對描述人的感情,非常重要。有時觀眾不知為什麽被電影感動到,其實裏麵蘊藏著很多這樣的技巧。(所以特寫這個東西不能輕易的亂用。)



卓別林早在Edward Hall之前就說了一直影響電影的重要的一句話:遠景拍喜劇,近景拍悲劇。香蕉皮的例子:遠遠的看到一個人在路上踩到一個香蕉皮,啪地一下摔倒了,我們覺得可笑。反過來近景拍攝,就跟著這個人看他摔倒,這個時候可笑程度大大降低。因為,近景跟著他時,讓我們近距離變成了他,讓我們感到焦慮,這種焦慮感使我們笑不出來。

當一個反麵人物的特寫出現在熒幕上時,觀眾與銀幕的距離並沒有變,但是這種拍攝的技巧讓觀眾感到討厭的人就在眼前,想要伸手把他推開。這就是通過電影的構圖和手法,改變人物和觀眾的距離,表達了電影人想要傳遞的信息。

距離的理論推廣到其他的藝術形式也是一樣的,美術等這些都是共通的。

06.

另外2017年的"電擊實驗”研究還發現,不管是什麽樣的文化背景什麽樣的國家,熟悉的親友之間除了手之外,摟肩膀親吻麵頰都是可以接受的。但陌生人之間就僅限於手的接觸了,除了手之外的身體任何部位的接觸都屬於越界。大部分人都不太能接受這種越界。

但我認為也有特殊情況,就是對方的情緒處於大喜大悲的狀態,需要周邊的人來分擔或分享。就是通常美國人說的“supportive touching"

 一次在醫院裏工作時遇到一位墨西哥裔的女士,她在跟我聊天時談及她母親的病情,並主動的靠過來顯示要擁抱的姿態。因為都是女生,她又處於悲傷焦慮的情緒中,我毫不猶豫的抱了抱她。

另一次是在Vegas的賭場裏,我的閨蜜被一位剛贏了錢的男士高興地抱了一下。雖然她並不認識對方,但是時間短暫,大家都處於很開心的氣氛下,閨蜜的距離感又沒有那麽強,這一次對閨蜜來說,不算騷擾。

當然這些特殊情況還是要小心,判斷不出對方是否願意的情況下,還是盡量避免。畢竟研究人與人之間距離的人員們,目前也不能界定”supportive touching"是怎樣的距離、操作、多長時間算得體。



反麵的案例:著名的“勝利之吻”的女主角,就提到世人都認為浪漫的那個吻,對她來說並不享受。(在現在的政治環境下,應算是一名“me too"受害人了。)

7.

現代人對邊界的感覺是越來越強,政治人物和職場人都要小心不要越界。

前副總統拜登用了越界的肢體語言,是為了表達親民,可對於對方,他是個地地道道的陌生人。鑒於他的名氣沒有當場發作或是拒絕,(而且他這些舉動都是在公開場合做的,對方更可能是在大腦蒙圈的情況下不知做何反應),但是因為心理的不舒適還是在事後提出了抗議。

一個男上司問女下屬是否需要肩膀按摩,對方考慮到雙方的地位差距,女方也許不好意思拒絕,但心理卻大都不能接受。《老友記》裏的Chandler也曾為了如何躲避男上司“拍屁股”的行為,煩惱不已。



特別是在職場上,對方沒有要求你幫忙按摩肩膀,或是張開雙臂提出安慰的擁抱,請不要主動跨越社交肢體的邊界。這是人際關係的一個雷區,千萬別踩。

借用卓別林的話來形容Edward Hall的研究 : 近距離讓我擔心,遠距離讓我開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