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群裏看到有朋友問零基礎如何自學英文,是否適合學習李笑來的《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
沒有看過《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但感覺如果自身英語現有水平不高,還是應該先從日常用得最多的基礎詞匯短語開始入手。牛人大咖們@師北宸@周嶺一直在強調底層邏輯的重要性,其實這些底層詞匯短語一樣,是人們應用語言的基石。
很少有人是真正的零基礎,大家上學的時候都有接觸英語,說自己零基礎是有點過謙了。如果真是零基礎,那更應該先會基本的用語,再通過應用這些基本用語和人交流或閱讀來逐漸增加自己的詞匯量。
兒子女兒從出生到上學前,雖然住在洛杉磯,但家裏一直是隻說中文的語言環境,可以稱得上英語零基礎了。等到他們上幼兒園時,嘴裏隻能蹦幾個單詞還是自己跟電視上學的。小小的人兒就用那幾個有限的詞跟一句中文不會講的老師們聊天,不僅交流無障礙,而且幾乎每天從老師那裏學到新的詞匯語句回來給我們驚喜。
學校裏麵非常重視閱讀,想盡各種方法引導孩子們愛上讀書。三年級的孩子們,很多是無障礙的讀著《哈利波特》。
想想我們學中文也是一樣的,先學會最簡單實用的幾個字和詞,再一遍一遍用這些基本元素組詞造句熟練運用。以後的交流閱讀中,對新的詞匯語句通過不同
場景猜測了解其中意思,通過詞典進行驗證,再通過練習變得熟練,為自己所用。
不管什麽語言,創造出來就是為了人們交流思想用的。如果不是為了考試晉級,隻要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了,就完成了語言的使命。想要把新學的語言記得牢,就要結合場景學習。
說白了,英語就是拿來說的。你不說,考試成績再好也是沒用。當年高考英語滿分150,我考了143,成績應該算不錯。但是到美國之後,最初跟同事講話時,隻能聽得懂對方在說什麽,卻不知怎樣回答算得體。突然發現之前背的題型、語法、高難度的詞匯都用不上。
好在和我一起工作的幾個醫生都很有耐心,在我說錯的時候含蓄地糾正我。大部分客人也是隻會說英文,我就用自己有限的口語和他們溝通。一發現有新的詞句馬上記下,查過詞典確定不會用錯之後就爭取以後多模仿應用。
於此同時,有時間就去看電影,加上每天大量的看電視。肥皂劇,真人秀,兒童劇,動畫片。這些我都看。特別是迪斯尼的兒童劇,古靈精怪的孩子,相處有度的家長,輕鬆的氛圍,正麵的教育。每次都是在心情愉悅的情況下學會了新的詞句。
那段時間口語的進步飛速,由於新詞匯是在場景中學會的,所以記憶很深刻,應用的也比較恰當。
後來發現很多人學語言,都是通過看電視電影大幅提升口語的:比如北京土著王菲到香港後通過看電視學會粵語;比如從台灣來的拳師通過看帶字幕的美國地方台收了無數美國徒弟;再比如@陪你讀書的李源在《讀書慢還記不住?給你5個超實用的解決技巧》中提到,通過觀看背誦《哈利波特》係列電影的台詞,通過了托福和GRE考試、翻譯了4本學術書、無障礙看原版書/原聲電影。
所以在場景中學習,通過回憶場景來複習,是高效的學語言的方法。
學英語一定要開口說。雖然語言也可以用寫的方法來表達,但不會說就不算完整的學會了一種語言。而且"說"是語言最常應用的方式。
對於口語,有些人擔心自己的口音問題。論口音重,我們華人絕對比不過印度朋友。可是太多在美國大公司擔任高層的,是印度人。口音並不影響他們加薪升職,提攜自己人。也不影響他們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幫助同宗同源。
我所身處的南加州是個移民的大熔煉,每天接觸無數帶著各種口音的新移民。很多老墨朋友們不僅口音濃重,詞匯也及其有限。但他們照樣生活的如魚得水,遇到不平事,用他們蹩腳的英文該投訴投訴、該抗議抗議。
當然,不是鼓勵大家非要講咖喱味/taco味兒的英文。如果能做到口音正宗,當然還是加分項。隻是不要舍本求末,一開始顧不了那麽多時,就先顧本質。還是牛人大咖@師北宸說的“先完成,再完美”。
再提醒一遍,語言是用來交流的,不是拿來炫耀的。就是一些靠嘴巴吃飯的人,口音也不一定張嘴就字正腔圓無可挑剔。君不見,華人脫口秀明星-黃興,當年也是帶著口音在美國國會表演單口相聲。
如果能比較順暢的用英語和人聊天後,你的信心會得到極大的提升。你會有一種擋不住的衝動要繼續用英語聊天。隨著繼續的練習,假以時日,TOEFL詞匯對你就是 piece of c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