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過個俗氣的中國年

(2019-01-30 19:01:05) 下一個

      前兩天朋友圈裏被財神刷了屏,當天是臘月二十三大家都在接財神。這一下也提醒了我,豬年的春節就在眼前了。

      中國所有的節日都會和吃有關,在新舊交替的過年期間更是達到了高峰。還有代代相傳的老令兒指導著後代,延續傳統。

      每年到臘月二十三就會聽到媽媽念叨過小年了,她小時候在鄉下要在這一天祭灶王爺。祭灶王爺的事兒我是從來沒機會參與,但給他老人家上貢的糖瓜我可沒少吃。每年入冬天就有糖瓜可以買,它是用一種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性很大的糖。冬天把它放在室外,因為天氣寒冷糖瓜凝固得十分堅實,且糖內形成了一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民間每年臘月二十三講究吃糖瓜,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相傳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要上天匯報,正月初四返回人間。為了避免灶王爺在玉帝麵前說家裏的不好,人們就在這一個賄賂他老人家。

有道是: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隻雞;

              二十八,把麵發;

              二十九,打瓶酒;

              三十晚上熬一宿;

              正月初一扭一扭

     到了正月又有了新的安排:初一餃子初二麵,初三的盒子往家轉。天津的老令兒是這麽說的,天津人也是這麽吃的。重中之重應該是全家團聚的這個年夜飯。雞鴨魚肉是一定要有的,還有各種的冷盤、鮮果,應該是當年為了先祭祖保留下來的排場。江米麵的年糕象征“年年高”、雞要用整雞、魚要用全魚象征“年年有魚”這條魚要留到來年,也就是第二天才吃。在祖父祖母家的年三十兒守歲的餃子要在12點下鍋,還要是素餡的代表素素淨淨。

     餃子大都是自己包的,全家老少圍坐在一起:切劑子的,擀皮兒的,包餃子的,大家齊動手的氣氛比真正吃團圓飯時的感覺還要好。當年第一次看到最小的叔叔的新娘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們小孩稱呼她老嬸兒。老嬸長得白白淨淨,脾氣平和篤定,人也 極其聰明。她幹活爽利,印象中她除了餃子包的好還非常有創意,用發麵和紅棗做棗糕給我們一幫小孩,一會兒做個 蝴蝶一會兒又捏了個兔子,饞得我們跟在老嬸兒屁股後麵團轉。

      正月初五又要吃餃子,叫做破五餃子。這天的餃子可葷可素,但一定要自己動手剁餡,代表來年順順利利。而正月十五又有元宵可以吃,通常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棗泥等原料作餡,用糯米粉包裹為圓形。可水煮、油炸等,有團團圓圓 、生活美滿之意。

      每個地區的準備過年習慣不盡相同,比如東北長大的舅媽要在臘月把幾十罐的辣醬做出備用,家鄉在河北清苑的姥姥要在除夕的下午炸香死人不償命的藕夾或茄盒;來自南京一帶的朋友要在初一早上喝口糖水表示來年甜甜蜜蜜,原籍香港的閨蜜除夕要買塊發糕放在家裏的高處,等它接下來幾天發黴以求“來年大發”;北京人立春要吃春餅名曰”咬春“,而我的揚州移民來美的同事則要在正月親自手包肉餡的湯圓。

      當然這麽多的好吃的都在過年期間的這十幾二十天吃,腸胃未免會感覺油膩。有一年,三姑父在初十那一天做了些清淡的菜,被我們一掃而光。有人吃完還指著糖醋白菜說,這多好吃,以後還是多做些這種菜。

     過年除了各種的吃吃吃,還要遵循一些規矩。比如針和剪刀不能碰,垃圾不能往外倒。衣服要穿鮮豔的,隻要張嘴就要說吉祥話。不吉利的話千萬不能說等等禁忌。

     隨著長輩們的離開,隨著我們的遠離了家鄉,這些過年的老令兒和禁忌已經沒有之前那麽嚴格了。

     有一年元宵節的傍晚,我和表姐在祖父家的陽台上點著提提(didi 二聲)筋兒(一種很細的煙花),聽到樓下的一位男士對另一個人說:“過了十五,這年就算過完了。”我和表姐頑皮大笑,說:”沒完,我們這不是還放花呢。“ 這一晃,也好多年過去了。

    今年我打算過個非常俗氣的春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