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誰的陷阱?
修昔底德,Θουκυδ?δης(古希臘語),生活於公元前460至400年,以《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傳世,該書記述了公元前5世紀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戰爭。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動了伯羅奔尼撒半島的老牌陸地強權斯巴達。恐懼迫使斯巴達人做出反應。威脅和反威脅催生了競爭,接著是對抗,最終釀成衝突。長達30年的戰爭最終毀了這兩個城邦。修昔底德認為,公元前5世紀雅典崛起引起陸地霸主斯巴達警惕和戰爭是一種普遍的曆史模式,即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這就是名聲赫赫“修昔底德陷阱”。有人用中國俗語 “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要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來表達“修昔底德陷阱”。還有人簡單比喻為,一個霸主的椅子,後進者必須原來椅子上的人弄翻才能坐上去。
真正使得“修昔底德陷阱”這一概念發揚光大的是哈佛大學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主任格雷厄姆•阿利森。在這名前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看來,來自蘇聯的恐懼已經成為過去,現在是中國世紀。在其新著《注定一戰:美國和中國能否擺脫修昔底德陷阱》一書中,他滿懷無奈地指出“我們不必成為中國的奴隸,但我們必須學會接受其強大”,否則,“中美之間必有一戰”。
據網上資料,哈佛大學的一項應用曆史研究表明:過去500年曆史時找到16次國家崛起撼動了主宰強權的例子,研究人員認為其中12次符合"修昔底德陷阱"模式,因為競爭結果都導致了戰爭。但是還有4次最後並沒有發生戰爭,避免了"修昔底德陷阱"。但本人認為是有人替哈佛大學做的,原因就是:
但可以利用這些資料來分析"修昔底德陷阱"。
案例 | 發生時間 | 老霸主 | 新霸主 | 爭奪目標 | 戰爭? | 結局 |
1 | 15世紀後期 | 葡萄牙 | 西班牙 | 海上霸主 | 否 | 聯姻而合二為一 |
2 | 16世紀前葉 | 法國 | 哈布斯堡王朝 | 歐洲領導 | 是 | 30年戰爭 |
3 | 16世紀至17世紀 | 哈布斯堡 | 奧斯曼 | 東歐霸權 | 是 | 多年戰爭,兩敗俱傷 |
4 | 17世紀前期 | 瑞典 | 荷蘭 | 北歐霸權 | 是 | 荷蘭完勝,成為海上霸主,壟斷海上貿易 |
5 | 17世紀中後期 | 荷蘭 | 英國 | 海上貿易壟斷 | 是 | 20多年三次英荷戰爭,英國崛起,荷蘭逐漸衰落 |
6 | 17世紀晚期到18世紀中期 | 法國 | 英國 | 歐洲霸權 | 是 | 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奠定了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
7 | 18世界晚期到19世紀 | 法國 | 英國 | 全球霸權 | 是 | 戰爭解決,英國保住霸權地位 |
8 | 19世紀中葉 | 英法兩國 | 俄國 | 中東和亞洲霸權 | 是 | 多年戰爭,英法保住霸權地位 |
9 | 19世紀 | 法國 | 德國 | 歐洲霸主 | 是 | 德國統一崛起,取代法國的地位 |
10 |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 清朝和俄國 | 日本 | 東亞霸主 | 是 | 中、俄失敗。日本成為東亞霸主 |
11 | 20世紀初 | 英國 | 美國 | 世界經濟地位 | 否 | 英國失去地位。也有人認為沒有戰爭的原因是德國對英國的挑戰更大,英國難以兼顧。還有人認為是英美一脈相承。 |
12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英國 | 德國 | 世界地位 | 是 | 德國戰敗賠償,軍事規模受到限製 |
13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英法蘇 | 德國 | 歐洲霸權 | 是 | 德國戰敗一分為二 |
14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美國 | 日本 | 太平洋霸權 | 是 | 日本失敗而失去了軍事 |
15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 美國 | 蘇聯 | 世界霸權 | 否 | 冷戰,蘇聯垮台 |
16 | 1990年代 | 英國,法國 | 德國 | 歐洲的政治和經濟大國 | 否 | 冷戰後兩德統一是否重新霸權野心。但德國致力於經濟整合主導歐洲 |
有人認為 “修昔底德陷阱”不適應中美關係,因為:
但是,以上的觀點並不能否定“修昔底德陷阱”。
美國歐道明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史蒂夫·耶蒂夫認為,雖然需要了解曆史,但不必認為曆史一定會重複,而且時過境遷,今天的國際環境同曆史上的國家關係已經有了本質的區別。他認為中美競爭走向戰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從以上的16個案例可以看出:
在西漢時期,地球上最“霸主”的兩個國家是羅馬和西漢。當時兩個霸主四處征戰,但西漢並沒有與羅馬帝國發生戰爭,應該說沒有見過麵才對。
因此,新舊霸主競爭維度(爭奪目標)和隔離空間是是否發生戰爭決定因素。
如果新舊霸主在同一競爭維度(如土地)並且相鄰,戰爭解決問題是常態。
新舊霸主想避免戰爭的辦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