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以答問的方式在5月26號的《 紐約時報》上介紹了他的書單,現摘錄匯總於下: 你的床頭櫃上放著什麽書? ---《造就新奧爾良的那個世界》(The World That Made New Orleans); 作者: 奈德·蘇伯萊特(Ned Sublette) ---《奴隸收容所:最後一批“黑貨”的故事》( Barracoon: The Story of the Last “Black Cargo”); 作者: 佐拉·尼爾·赫斯頓(Zora Neale Hurston) ---《大仲馬回憶錄》(The memoirs of Alexandre Dumas)法文版; 作者: 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精神的崛起》(Spirit Rising); 作者: 安吉麗克·基德霍(Angelique Kidjo) 你最近才第一次讀的經典小說? ---《霍華德莊園》(Howards End); 作者: E·M·福斯特(E.M. Forster) 你最近一次旅途中讀的書? ---《追求不服從的女人》(In Pursuit of Disobedient Women); 作者: 迪翁·瑟西(Dionne Searcey) 最近在車裏聽的有聲讀物? ---《華盛頓》(Washington); 作者: 羅恩·切爾諾(Ron Chernow) 你認為每個人在21歲之前都應該讀的書? ---《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作為一名音樂家,你認為哪本書影響了你的藝術發展? ---《托斯卡尼尼》(Toscanini); 作者: 約瑟夫·霍洛維茨(Joseph Horowitz) 你最喜歡的音樂家-作家是誰?你最喜歡的音樂家回憶錄呢? ---《歡樂與悲傷》(Joys and Sorrows); 作者: 巴勃羅·卡薩爾斯(Pablo Casals) 你讀過的關於音樂的最好的書是什麽? ---《上帝的成千上萬個傻瓜》(The Hundred Thousand Fools of God); 作者: 泰德·利文 (Ted Levin) 你接下來打算讀什麽書? ---《卡裏來和笛木乃》(Kalila wa Dimna) 在文章的介紹中,還提到假如你來組織一個文學晚宴, 你會邀請哪三位作家,無論已故的還是在世的? - 安·帕切特(Ann Patchett); "我讀過她所有的作品." - 理論物理學家弗裏曼·戴森(Freeman Dyson) - 蘇格拉底(Socrates) 在馬友友提到的12本書中,其中有4本是跟黑人和非洲有關聯的。 《奴隸收容所:最後一批“黑貨”的故事》 是根據作者在1927年對中央航路最後的非裔幸存者之一庫喬· 劉易斯進行的采訪而寫成的。《精神的崛起》的作者安吉麗克· 基德霍是有尼日利亞血統的創作歌手,女演員和社會活動家。 2007年,《時代》雜誌稱她為“非洲首屈一指的女主角”。《 追求不服從的女人》 講述了作者擔任紐約時報西非分社社長時的經曆。 馬友友特別說到他是通過《大仲馬回憶錄》了解到海地的曆史。 大仲馬的父親是一名法國將軍,出生在海地( 當時的法國殖民地聖多明克),是法國白人貴族和黑人奴隸的兒子。 海地是美洲第一個永久廢除奴隸製的國家。 一個偉大的音樂家都讀了這麽多與黑人曆史有關的書, 那麽麵對近期因黑人喬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用膝蓋壓脖子長達8分 多鍾而致死所引起的全美和全球的大規模示威遊行, 政治家和政客們是不是也應該讀讀與黑人和黑人的曆史有關的書來幫 助他們真正明白黑人所受的歧視呢? 從而也有助於他們了解所有少數族裔的處境。 馬友友最喜歡的音樂家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之一巴勃羅· 卡薩爾斯。說到卡薩爾斯,他始終是站在自由和反對專製的立場上, 他以一種簡單的哲學生活。後來這種哲學也成為了馬友友的哲學: 他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是一個音樂家, 第三才是一個大提琴手。馬友友說:"我在7歲的時候遇到他, 向他要簽名,他給了我一些建議:'永遠都要留一些時間給棒球.' 幾十年下來我才意識到,他是在告訴我首先要做人." "首先要做人",多麽簡單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首先要做人, 然後再做事。對於現在處在輿論焦點中的警察來說, 是不是應該回歸到最基本的"首先要做人"的問題上。 我們說警察的職責是除暴安良。除了除暴以外, 更重要的一部分是安良。包括警察,市長,州長,國會議員, 和總統在內所有我們納稅人的錢養活的公職人員是不是更應該" 首先要做人",不能因為蔑視"政治正確", 而背棄或混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憐憫和正義。 馬友友的書單裏有兩本童話寓言故事書。 一本是21歲前每個人都應該讀的《小王子》; 另一本是馬友友接下來想讀的《卡裏來和笛木乃》。《小王子》 的法語版和英譯版都發表在1943年, 迄今已經被翻譯成361種語言和方言, 是世界上閱讀量最大的書之一。 書的開頭作者講他在6歲的時候看到一本書上精彩的插圖, 畫的是一條蟒蛇在吞一隻野獸,於是, 作者用彩色鉛筆畫了第一副畫,然後拿給大人看, 問他們這畫是不是嚇著他們。大人們說:"為什麽要害怕一頂帽子? " 但作者當時畫的不是帽子,而是一條巨蟒在消化一頭大象。 然後作者畫了第二幅畫,把巨蟒肚子裏的大象畫出來, 這樣大人們才看懂。作者以小孩子的視角看: 大人們總是需要解釋 (They always need explanations)。後來, 作者把第一幅畫拿給從外星球來的小王子看, 小王子一眼就看出畫的是什麽。 想到了最近華人圈鬧得沸沸揚揚的耶魯女生的公開信, 是不是涉世不深的學生們一眼就看明白的事情, 而我們見多識廣的大人們則有著很多的解釋。 作者還用小王子的眼光和口吻對國王,愛虛榮的人,酒鬼,商人, 點燈人,地理學家作了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的描寫。《 卡裏來和笛木乃》是最早源自印度,後來傳到波斯的寓言故事, 是借動物之口來教育未來的統治者的。 世界上學音樂的人很多,會拉大提琴的也不少, 但最後真正成為最偉大的大提琴家的也就那麽幾個。 下麵的視頻裏有一段馬友友在7歲時和姐姐一起在現在的肯尼迪中心 演出的錄像,當時的肯尼迪總統也在場。 馬友友在那麽小的年紀就已經展示出在大提琴上的天賦, 但也不是光練琴就行, 從馬友友的書單可以看到他閱讀涉獵之廣和他包容豁達的心態。 想到當今世界的當權者,如果他們少發些推文, 少查一下大家的微信,少管別人家選票的事, 而是用省下的時間多看點書,哪怕是童話寓言故事書, 會幫助全世界的領導者找到更多共同的價值觀, 從而減少紛爭和爭執。
(本文相關資訊來自下麵的鏈接)
VIDEO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21/books/review/yo-yo-ma-by-the-book-interview.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rracoon:_The_Story_of_the_Last_%22Black_Cargo%2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g%C3%A9lique_Kidjo
https://www.nytimes.com/2020/03/10/books/review/in-pursuit-of-disobedient-women-dionne-searcey.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0/03/10/books/review/in-pursuit-of-disobedient-women-dionne-searcey.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Little_Prince
謝謝點評!馬友友從少年成名,並以亞洲人的麵孔一直在西方音樂界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真的很了不起。很欣賞視頻裏馬友友說的一句話:整個的表演過程對於我來說絕不是去證明什麽,而是去分享什麽。(The whole process to me is never about proving something, but it's about sharing something.)
謝謝點評!看他的大提琴演奏真的感覺很有“生命力”,應該跟他愛讀書很有關係。
謝謝京妞的介紹,剛看了Youtube上的一個視頻,Jacqueline du Pré很喜歡笑,她有個昵稱是“笑臉” (Sm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