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希臘及其內外戰爭
公元前 3000-公元前 2000 年的愛琴文化是希臘(Greece)曆史的先導,公元前 12-公元前 8世紀為荷馬時代,公元前 8-前 4 世紀為古典時代,達到古希臘文明的巔峰。公元前 338 年後,淪於馬其頓統治之下。公元前 4 世紀後半葉亞曆山大東征後為希臘化時代。公元前 146 年並入羅馬版圖,古希臘作為政體消亡。古希臘文化構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部分,古希臘的文學、藝術、曆史學、哲學和科學均有百世留芳之作,對羅馬、後世歐洲及世界文化有極大影響。
上圖為文藝複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1483-1520 年)的濕壁畫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珍藏於梵蒂岡博物館,表現人類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反映了希臘文明在哲學、數學、天文學、邏輯學、修辭學、和政治、軍事所達到的高度,以及這些學科的領軍人物,他們至今依然不朽。
《雅典學院》反映著學術的承傳,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到亞裏士多德、再到亞曆山大是學術的直係承傳和拓展。圖中的希帕蒂婭(Hypatia,希帕蒂亞,約公元370年-415年)和托勒密(公元 90 年-151 年)分別是羅馬帝國時代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標誌著從希臘到羅馬的文明承傳。從畢達哥拉斯到希帕蒂婭,時間跨度逾千年,人類對真理的追求不受族群和時間的限製。文明的火炬薪盡火傳。不朽的人物成就了不朽的畫作,不朽的畫作使不朽人物的英名永在。
古希臘文明雖然輝煌了將近 3000 年(公元前 3000-前 146 年),但希臘文明圈是以幾百個 城邦的形式存在, 古希臘文明 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其中以斯巴達、雅典這兩個城邦最為強大,他們輪流坐莊當老大。直接影響的地域主要位於東地中海,包括巴爾幹半島南部、亞平寧半島南部、西西裏島、克裏特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半島沿岸的陸地,麵積將近 30 萬平方公裏。即使加上邊緣的馬其頓、色雷斯、拜占廷麵積也不會超過 50 萬平方公裏。
西方有記載的文學、科技、藝術都是從古希臘開始的,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詩歌、建築、天文、科學、文學、戲曲、神話等諸多方麵有很深的造詣。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後,被古羅馬人繼承、延續下來,從而成為整個西方世界的文化源泉。西方文明的另一源泉是希伯來人的宗教精神,希伯來人的猶太教是所有一神教 (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的鼻祖。所以西方文明的源頭是“兩希文明”,希臘和希伯來。
古希臘的政體是具有共和精神的城邦形式,城邦的數目多達數百個。古希臘從未形成過一 個統一的國家,也從未有過一個共同的領袖,哪怕是在名義上。相比於中華文明圈,周朝時期 (公元前 1040 年-前 256 年)雖然有幾十個諸侯國,但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被稱之為“王”,而 各路諸侯隻能被稱之為“公”或者“侯”,存在等級之分。
古希臘的戰爭絕大多數都是城邦之間的內戰,有點像中國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 國之間互相攻伐。不同的是古希臘間的攻伐雖然很多,但兼並很少。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間的攻伐 必然伴隨兼並,甚至兼並就是攻伐的目的。
公元前六世紀波斯帝國從伊朗高原興起, 居魯士 (公元前 590-前 530 年)於公元前55 8年建立了波斯帝國的第一個王朝 ---- 阿契美尼德王朝(前 558 年-前 330 年),世人對他的稱謂從居魯士二世上升到居魯士大帝。僅僅 50 餘年的時間,波斯帝國統一了中亞所有的文明和未文明古國。吞並了埃及, 占據了整個小亞細亞半島。也就是說希臘在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城邦全部淪陷於波斯的鐵蹄之下, 包括曆史上有名的特洛伊、以弗所、米利都等希臘城邦。
由於波斯擴張的步伐沒有停止的跡象,希臘-波斯之間的戰爭也就不可避免。公元前499年至前 449 年間發生的三次希波戰爭(Greco-Persian Wars),是希臘僅有的對外戰爭,嚴格意義上是自衛反擊戰。戰爭以希臘聯軍獲勝,波斯戰敗而告結束。希臘城邦國家和製度得以幸存下來,而龐大的波斯帝國卻從此一蹶不振。這次戰爭對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影響遠大過於戰爭本身。
希波戰爭期間和戰爭之前,雅典和斯巴達分別組織了以自己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伯羅奔尼撒同盟,各自擁有 100 多個小弟。當波斯的外患解除之後,希臘的內鬥戰火重燃。 公元前431年,兩大同盟爆發戰爭,史稱伯羅奔尼撒戰爭(非常有名)。戰爭持續了 20 多年,直到公元前 404 年,提洛同盟戰敗而解散,雅典投降,被迫加入伯羅奔尼撒同盟,斯巴達稱霸。
斯巴達的霸主地位 30 年後又被底比斯 (Thebes)掀翻。底比斯曾是一個重要的希臘城邦,其實力可能僅次於斯巴達和雅典,在前 5 世紀與波斯合作,而後又與斯巴達合作。底比斯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時(公元前 404 年)建議斯巴達人消滅雅典人,但遭拒絕。公元前 394 年,底比斯和雅典、科林斯結盟對抗斯巴達,遂爆發了科林斯戰爭。斯巴達不支,就和昔日的敵人波斯簽訂條約,讓出希波戰爭的果實,換取波斯的支持。由於波斯施壓,斯巴達獲勝。
公元前 378 年,底比斯的三軍司令 Gorgidas 組織了底比斯聖軍(Thebes Gay Army),這支部隊由 150 對同性戀伴侶組成。他們相互之間關係密切,所以成為戰鬥力強悍的精銳部隊。公元前 371 年,底比斯卷土重來,憑借“聖軍”的戰鬥力在留克特拉戰役( Battle of Leuctra )中擊敗 斯巴達,斯巴達的霸權宣告終止。伯羅奔尼撒同盟於公元前 366 年解散。底比斯成為希臘的第一軍事強權,稱霸了大約 30 年。直到馬其頓王國南侵,在公元前 338 年的喀羅尼亞戰役(the Battle of Chaeronea),底比斯聖軍被馬其頓的亞曆山大的騎兵全殲。
底比斯以同性戀文化出名,他們有一個神聖的“伊阿摩斯(Iolaus)之墓”,同性戀人們
在墓前宣誓互相忠誠。在希臘神話中伊阿摩斯是希臘最偉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cles)的侄兒 兼情人,出生在底比斯。底比斯更以神話故事出名,因為這座城市是關於卡德摩斯、俄狄浦斯、狄奧尼索斯、七將攻忒拜、特伊西亞斯等故事的發生地,所以它在希臘神話中占有重要地位。
上左圖: 詹博洛尼亞(Giambologna)的大理石雕塑,《赫拉克勒斯和涅索斯(Hercules and Nessus)的戰鬥》。保存於佛羅倫薩的領主廣場傭兵涼廊中。詹博洛尼亞的另一尊大理石雕刻《強擄薩賓婦女(The Rape of the Sabine Women)》亦是稀世珍品,前文曾有提到。佛羅倫薩學院博物館專門建有展廳保存一件複製品。
上右圖:腓力二世取得喀羅尼亞戰役的勝利後,在戰場收斂底比斯聖軍的屍骨,集體安葬,並建碑豎立獅子雕塑以紀念。滄桑巨變,兩千多年後,沒承想他們的遺骸重現天日,1890 年,考古學家們偶然發現一個墳墓,裏麵有 254 副骸骨,同時紀念物獅子像也被發現,經專家考證,這個墓葬正是“底比斯聖隊”戰士的墓葬,佐證了喀羅尼亞戰役和底比斯聖軍。
馬其頓位於古希臘文明北端的邊緣,在國王腓力二世(Philip, 公元前382年-前336年)統治期間崛起。腓力有著傳奇的人生,早年曾作為人質被派往希臘的底比斯城邦,在那裏他自學成材,學到了在窮鄉僻壤的馬其頓學不到的豐富知識。有點像彼得大帝,也有點像高爾基, 《我的大學》在鄉村、在田野、在社會。腓力的大學在底比斯,雖然那時還沒有大學一說。腓力又混跡於底比斯聖軍,當年不起眼的小人物居然是改變戰爭進程的間諜,對摧毀底比斯聖軍起到作用甚大。
腓力回國之後,於公元前 359 年奪取了年幼的侄子的王位。他經過 20 多年的勵精圖治, 打造了一個強大的馬其頓王國。他的“馬其頓方陣”和“夥友騎兵”令對手聞風喪膽。他利用希臘城邦之間的矛盾出兵南侵,在公元前 338 年喀羅尼亞一役中徹底擊敗兵力占優勢的希臘聯軍,此戰奠定了馬其頓的霸主地位。聯軍盟主雅典精神崩潰,屈膝投降,幹脆躺平。希臘城邦之中,再也沒有哪一個,有能力阻擋馬其頓的兵威了。第二年在科林斯召開全希臘會議,成立了以馬其頓為主導的科林斯同盟,確立了馬其頓對希臘諸城邦的控製。但單個體量最大的斯巴達拒絕參加科林斯同盟。公元前 336 年,腓力二世在女兒的婚禮上被刺殺,其子亞曆山大繼位。
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後,希臘各邦認為時機百年不遇,紛紛叛亂。哪知年僅 20 歲的亞曆山大比他老爹更為生猛,以不到半年的時間鎮壓了叛亂。對於希臘各邦,他直接拿當時實力最強、曆史上又反複無常的底比斯開刀。城破,屠殺 6000 餘人,3 萬多人被販賣為奴,全城沒有幾個人幸免於難,底比斯成了一片瓦礫的鬼城。底比斯的毀滅,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希臘諸城邦風聲鶴唳,紛紛表示臣服,一片跪舔,懇求寬恕,連斯巴達也不能幸免。希臘各邦國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完成統一,統一在馬其頓的旗幟之下,承認亞曆山大為最高統帥。
馬其頓王國和戰國時期的秦國相似,都處於文明圈的邊緣,文化相對落後。馬其頓經曆兩代君王(腓力二世和亞曆山大一世),20 多年時間完成希臘文明圈的統一。而秦國從秦孝公商鞅變法算起,到秦始皇掃六合,經曆六代君王,用了 100 多年完成中華文明圈的統一。
馬其頓王國對希臘文明圈的統一力度要比秦帝國差老遠了,統一以條約的形式維係,各個城邦仍處於自治,甚至保留自己的軍隊。亞曆山大對他們的要求是:不得內戰,一致對外,不得助敵,當他東征時各城邦出錢、出兵、出力,使他可以無後顧之憂,而大展宏圖。對於埃及和波斯,亞曆山大就沒有那麽仁慈了,顛覆政權,駐軍,稙民,委派總督直接統治。
亞曆山大一世即位(公元前 336 年)之後希臘的曆史就是馬其頓王國的曆史,隻是那個王
國的輝煌實在太短,隻有 13 年。但在這 13 年中亞曆山大一世的武功實在驚人,八年東征滅掉了波斯(公元前 330 年),中途向西兜一圈,兵不血刃占領埃及。領有的麵積超過大流士的波斯帝國,是世界上第二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帝國的麵積超過 500 萬平方公裏,人口超過2000 萬。因此曆史上將那 13 年的馬其頓王國稱作亞曆山大帝國,將亞曆山大一世稱作亞曆山大大帝。
亞曆山大大帝是世界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西方曆史上四大軍事統帥之首,戰無不勝,百戰不殆。在改變世界曆史進程的 100 位帝王中,他占據第一,不僅統一了希臘全境,而且將希臘、波斯、埃及、巴比倫、印度五大文明全部納於麾下。撲克牌也為他保留了一席之地,梅花K。
公元前 323 年亞曆山大在巴比倫病逝,由於過於突然,帝國陷於混亂。發生繼業者戰爭,幾個將軍各自擁戴自己的傀儡皇帝,互相攻伐,直到亞曆山大的子女、妻子、兄弟、近親被殺殆盡。最後腓力二世所有具有血親的後裔全部被屠滅。其實沒有幾個人能理清繼業者戰爭的前因後果,也不知有幾個人對那場混戰、那段時間感興趣。
亞曆山大帝國分崩離析,亞曆山大的兩個親信、兼病亡前的軍區司令托勒密和塞琉古自立為王。分別在自己的地盤上(埃及和巴比倫)建立了希臘化的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公元前 305-前 30 年)和塞琉古王朝(Seleucid Dynasty, 公元前 312-前 64 年)。
上麵的那張地圖不僅反映亞曆山大大帝的東征,也反映了亞曆山大帝國崩潰後疆域的瓜分。馬其頓王國失去亞曆山大大帝獲取的絕大多數疆域,回到原形,直到公元前 146 年被羅馬共和國徹底擊敗、吞並。
從亞曆山大時代到馬其頓滅亡(公元前 323 年-前 146 年),被曆史學家 稱之為希臘化時期,是指希臘文明廣泛傳播到中亞和埃及地區。
公元前 146 年,羅馬共和國吞並了馬其頓和希臘的所有城邦,羅馬人全盤接受希臘文明, 從哲學、數學、天文學、建築、藝術、音樂、......直到神祇。羅馬人熱愛希臘文明不亞於熱愛自己的文明,熱愛希臘的神祇超過自己的神祇,他們視傳遞古希臘文明的火炬為己任,而自豪。
中國的情況有點不一樣,雖然被異民族滅掉好幾次,但文化、文字沒有被滅掉,進來的異民族主動漢化。文明算是被延續了下去。
周朝是封建製;秦朝郡縣製、帝製、專製;漢朝,專製加封建製;直到明朝都是。清朝隻有專製沒有封建。民國,孫中山的建國理念是共和。
事實是當今中國文明和孔子時代的古中國文明的關係,相對於當今希臘文明和古希臘文明之間的關係,比較下來。前者的地域重合度高一些,後者的文化重合度其實更高一些。畢竟後者大體上延續了古希臘文明的基本精神。而前者完全是打著紅旗反紅旗。秦製完全是周製的反麵。兩者的血緣繼承繼承都基本上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