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是一個江南小鎮,雖說是小鎮,倒也頗有些曆史,而且地處水陸交通要道,商鋪林立,人口眾多,經濟繁榮,居民安居樂業。市鎮的中心還有一座道觀,名為“白雲觀”,道觀坐落在鬱鬱蔥蔥的叢林裏,在一片綠色的環繞中,那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屋頂,四周有高高的雕甍翹起,朱紅色的圍牆將整個道觀團團圍住,氣勢頗為恢宏,巍峨的門樓上白雲觀三個金色大字赫然醒目。走進大門,神龕中立著一尊全身披掛的金甲神象,神龕後麵就是大殿了,居中供奉的呂洞賓鳳目疏眉,三綹長髯,神態飄逸,不由得令人肅然起敬。白雲觀的觀主人稱王道士,他身材碩長,眼睛細長,似乎一直眯篷著,但一旦張開,就覺得炯炯有神,頦下飄著一把白胡子。他平常戴一頂道冠,穿一件黑色的道袍,頗有些仙風道骨的樣子。我們家是個大家族,平日婚喪喜事免不了請王道士帶了他觀裏的道士來念經做法事,那可是像做戲一般的好看,我們這些小孩子最歡喜了。道士們吹的吹,敲的敲,很是熱鬧,而王道士也會穿著五彩八卦衣,仗劍四周舞動,一邊口中念念有辭,最後用劍把一隻用黃紙封好的小甏一劈兩爿。後來看京戲“借東風”中諸葛亮在七星壇上裝神弄鬼的樣子,就會想起當年的王道士來。
在我們家族中,與王道士最要好也最說得來的就是三叔公(這位三叔公就是拙作“紫薇”中紫薇的父親),關於王道士的身世也是從他家流傳出來的。據說王道士出身一個富貴之家,父親是前清的一員武將,武藝高強,他自小在父親親自教導下習武,練就一身好武藝。可惜在他十七歲那年父母雙亡,沒有了大人的管束,就不免結交了市井一些紈袴子弟,時常流連在花間柳巷。有一年離了家鄉來到姑蘇,迷上了一個名喚小翠喜的妓女,兩人卿卿我我,訂下齧臂之盟。不久他所帶錢財都巳揮霍殆盡,老鴇臉色就變得冷若冰霜,無奈之下,他隻得離開,離別之際,兩人立下重誓,一個非你不嫁,一個非她莫娶,為了讓他不要忘掉他的承諾,她還在他的臂上深深的咬了一口。回家後他因忙於處理家中的一些雜事,待等再到蘇州巳是半年之後了,他急匆匆就想往妓院奔,這時忽然想起臨出發時,家中老管家勸他的話來。管家告訴他,說自古婊子無情,並告訴他一個故事,說以前蜀中有一個富家公子,留戀一個青樓妓女,也象他一樣訂下婚約,但床頭金盡就被老鴇逐出,臨別之際,那妓女一定要他敲下一枚牙齒作信物,於是他忍痛敲下,回家後他準備了一大批銀錢與結婚的用品,其中有一張價值連城的沉香木床。也是在臨去妓院之前,他想試試這妓女的心,於是故意穿了破衣爛衫,手中拄了一根竹杆,拿了一隻碗走到妓院門口,那妓女見了他視若不見,反叫烏龜把他趕走,此時他哀求她給碗殘羹冷飯,她卻要緊與嫖客調情而不顧,還是老鴇看不過去了,才叫人盛了碗飯。他邊吃邊哀求說,既然這樣了,就把他那顆牙齒還給他,她滿臉不屑地叫人拿出一個小合子,裏麵居然滿滿一合子都是牙齒;此時他再也忍不住了,就叫人把那張原本想作婚床的沉香木床扛到大門口,點上一把火燒了,香氣飄在街上幾天不散,那妓女見此自縊身亡。想起這個故事,他也弄了一套破衣爛衫去往妓院,小翠喜見他如此落魄,眼也不抬問他來作什麽,他說是踐約來了,她答說難道叫她嫁給他做一個乞丏婆麽?此時他才大夢初醒,於是看破男女私情,隻想遊遍天下名山大川。有天晚上,到了一個小縣城住進一家小旅店,因店內隻剩下一間房,那房內先有一個道家打扮的老人躺在床上,隻見那人衣衫襤褸,病懨懨的,瘦得皮包骨,隻有雙眼似乎還透出一股英氣。店主告訴他這個老道住在店內巳多日,身上一文不名,現又重病纏身,生命隻在旦夕間。他聞聽後,不免起了惻隱之心,於是對店家說,老道的住宿及夥食費都由他付,並要店主天明後請醫生來給他治病。經過一段時間,這老道康複了,老道告訴他,他是一個道觀的當家道長,這次出來雲遊,不想病倒在旅店,若非遇到他出手相助,也許命巳休矣;當得知他也是浪跡天涯,於是就邀請他去他的道觀,這樣兩人就迤邐來到這老道的道觀。這道觀座落在崇山峻嶺中,古木森天,非常幽深。老道得知他好武,就把平生的本事都盡心傳授,並把道家的一些養生吐納工夫及道家秘籍都教給了他,這樣他在那道觀待了三年功夫,因為思念家鄉,於是就辭別師父;臨走之前,老道把自己珍藏的一把寶劍贈送給他,並告訴他自己的身世。原來此老道年輕時混跡綠林,因武功高強,在綠林中很有威望,也因此自以為天下無人能敵。有天遇到一個和尚,兩人交手,未能分勝負,眼看自己打不過,此時他拿出自己的飛鏢絕期,比武時施放暗器在江湖上是非常犯忌的,那和尚中鏢後落荒而逃,臨走時撂下一句狠話,說此仇三年後非報不可。他也覺得自己壞了江湖上規矩,未免忐忑不安,回家隱姓埋名。三年後估計這和尚會找上門來,於是叫家人假做自己巳亡故,在家布置了一個靈堂,正中放了一口棺木,裏麵放了碎磚破瓦。不出其所料,那和尚有天居然找上門來,在得知他巳死後,就對他家屬說,自己與他是莫逆之交,不想故人離世,要求祭奠一番。這和尚繞著棺材走了一圏,又用手在棺板上不仃的來回摩挲,如此一番後就走了。等和尚離開,打開棺材一看,裏麵的磚瓦都巳粉碎,令他咋舌,於是萬念俱灰,就出家當了道士。他以自己的經曆勸導他,強中更有強中手,千萬別在人前炫耀自己的武功,還告戒他在江湖上行走,見了和尚與尼姑這些人特別要當心,這些人中往往有身懷絕技的,千萬小覷不得,也別把他的名字告訴於人。
回到故鄉後,他家的房屋早巳頹坍,家產全無,此時他亦看破紅塵,到天台山紫陽宮出家當了道士,多年後來到我的故鄉白雲觀當了觀主。我們家三叔公與他怎麽認識的因從未聽三叔公說起,所以也不得而知,反正他常去三叔公家,三叔公知道他武藝高強,一直想領略一下,但總遭他拒絕,隻有一次,他偶然高興,在三叔公家舞了一次劍,那次我剛巧也在,隻見那寒光閃閃的劍影把他整個身子團團圍住,按照他的囑咐,三叔公命人用水向他潑去,舞劍結束後,他身上居然一點水跡也無,令在場的人目瞪口呆。王道士還有一個本領,就是扶乩,今天的人們大多沒見過扶乩,年輕人可能連聽也沒聽說過。我三叔公很喜歡請王道士扶乩以問休咎,扶乩一般都在晚上,而且在場的人也很少,那次剛巧也讓我遇上了。先是點上一對蠟燭,焚好香,用一個丁字形木架放在盛滿沙的盤子上,由兩個人各扶著丁字架的一端,於是王道士口中念念有辭,一會兒木架子就動起來,在沙盤上寫出字來,先自報家門是那路神仙降臨,然後求扶乩的人開始發問,請來的神仙就按照所問的內容用詩句作解答,其解答都是模棱兩可,令人雲裏霧裏,過後再推想,似乎說得很準。這扶乩我估計大人也不一定懂,更別說我們小孩子了。我三叔公與他的一些朋友卻樂此不疲,有時就是借著扶乩與請來的所謂神仙詩詞唱和而巳。有一次,請來的是荷仙姑,在場的一位喜歡開玩笑的人就問:“請問仙姑,呂洞賓有沒有一起來?”荷仙姑回了一首詩:“見我仙姑問洞賓,我與洞賓實無情,凡事一入世人口,千擔河水洗不清”,接下去乩筆就不動了,王道士很生氣,說是把荷仙姑得罪了,此後就再也不讓這個人來扶乩了。我童年時覺得扶乩很好玩,長大後看了一些介紹有關扶乩的書,方知那純粹是迷信,借此機會,我簡單為讀者諸君介紹一下。扶乩又名扶鸞,是很早就存在於民間的一種占卜方法,巳流傳有2000餘年。宋元明清占卜扶乩之風盛極一時,當時的文人士大夫趨之若騖,請來的神仙大多是佛道二教中的名人,如觀音菩薩,呂純陽,濟公,邱長春,白玉蟾等人;也有曆代名人,甚至詩人才女妓女等,全憑扶乩人的興趣而定。有時乩語偶然與提問人的情況相符,就被喧染得神乎其神,其實就同算命看相一樣,完全是利用人們的迷信無知,以假神惑眾。宋《青瑣高議》載:有人給杭州知府出一對“雪消獅子瘦”,知府對不上下聯,遍請多人都對不出,於是請扶乩大師沈延年,扶乩時請來的神仙對出下聯“月滿兔兒肥”,對仗工整,令在場的人大為佩服,其實這就是沈自己所對,而假借請來的乩仙以故弄玄虛而巳。紅樓夢第94回中亦提到妙玉能扶乩。清代筆記小說如“螢窗異草”“夜雨秋燈錄”中有好多篇章描寫扶乩,有的還說得乩仙真的能知過去未來,斷事如神。清代江南才子袁枚在其所著“子不語”中亦記述不少扶乩事,當時的人們由於科技的不發達,對扶乩的真假與否,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不過有的時候扶乩還真有巧合,“子不語”中就記有兩件偶合的事;不過亦有信扶乩誤了大事的,清中葉兩廣總督葉名琛篤信道教,事無大小都要問乩仙,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葉親自扶乩,得呂洞賓“十五日後便無事”之判語,他老人家因此既不與聯軍交涉,也不防守,最後戰 敗被俘,被時人譏為“六不總督”。我的故鄉快解放時,惶恐不安的三叔公請王道士扶乩指示他今後的去向,扶乩後沙盤上連續出現了三個“走走走”,於是他離開故鄉去了台灣,後來定居美國,九十年代初回國時作為歸國華僑得到當地政府高規格的禮遇;我的祖父當年也請王道士扶乩,乩語批了“速遁”兩個字,祖父將信將疑,舉棋不定,坐失了時機,解放後終被判死緩。後來三叔公常懷著十分感激之情提起王道士,至今想來,無非是王道士了解我家的底細,審時度勢,假借乩仙之口作出他本人的判斷而巳。
解放前夕,王道士把他的徒眾都遣散了,其本人也不知所終,“白雲觀”不久也被夷為平地。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前幾年我有機會回故鄉時見到原本“白雲觀”的遺址上居然又蓋起了一座新的“白雲觀”,走進大門,隻見紅燭高燒,香煙繚繞,很多善男信女虔誠地頂禮膜拜,其中不乏當年破四舊最得力的紅衛兵小將們。唉!真是此一時彼一時,滄海桑田,風水輪轉。
後記:我的三叔公自幼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博古通今。小時候經常聽他講故事,本文中王道士的生平也是從他那生花妙舌流出,童年時也分不清真假,王道士當然也不會與我們小孩子說。待我成年後,對其中關於王道士的師父裝死,那和尚在棺木板上摩挲使裏麵的磚塊粉碎之事就有些懷疑了,因為後來也多次看過氣功大師的表現,直接用手劈碎壘在一起的十多塊磚倒也常見,但隔空劈碎磚頭的事卻還真沒見過。現在想來,也許當年三叔公是想借此教育我們而杜撰出來的故事吧,不過自他與我們分別後再也沒見到過他,當然也不能考證其真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