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奇石

職業: 外科醫生 業餘愛好: 旅遊, 文學, 京劇, 工作之餘喜歡寫些懷舊散文, 隨筆
個人資料
劍門奇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風箏 ——饑餓的歲月

(2018-07-27 10:49:13) 下一個

       我們這代人的童年與現今小孩幸福的童年是完全不同的,那時我們遠沒有現在小孩那樣多的玩具,頂多就是踢踺子啊、跳繩啊等等,較奢侈一點的就是扠鐵環,扯地簧琴了;至於童年時最想的放風箏就很難實現,因為一是首先得買風箏,其二是買了風箏還得去買放風箏的線,這兩筆錢加起來對於我們這種經濟很困難的家庭來說不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每當星期天,我去山上看人家放風箏時十分眼紅,碰到好心的小朋友讓我在放飛時遠遠的捧著風箏幫他放飛巳經很開心了;若是再讓我在他身後牽牽那根一頭係著天上飛著的風箏線時那高興滿足的勁兒就別提了。這想擁有一個風箏的夢想一直持續到十歲時,那年我去舅舅家過寒假,有天突然扯到放風箏的事,還在舅舅麵前抱怨父母親不給我買風箏的事;舅舅說這很便當啊,舅媽大姐家的海海會紮風箏,於是有一天,舅舅舅媽帶了我去大姨家走親戚,雖然路很遠,但我一路高興得也沒覺得累。到了大姨家,大姨和姨夫見了我們很高興。他家房子蠻大的,堂屋裏擺滿了農具,還有好多編好的竹籮框,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牆上就掛著大大小小的風箏,形狀也各異,有蝴蝶形的,有象鳥的,最讓人開眼界的是厚厚一疊蜈蚣風箏。大姨家準備了許多酒菜招待我們,可我卻匆匆把飯吃好就迫不及待地催著表哥海海去放風箏。

     海海是大姨家第一個孩子,下麵還有一個妹妹,雖然他不過大了我三歲,卻比我整整高出了一個頭,園園的臉上一對大眼睛,透著很靈巧的神氣。他也快快地把飯吃完,就收拾了放風箏的麻線和兩隻風箏,其中就有那隻蜈蚣風箏。到了田野裏,海海哥先教我放那隻蝴蝶風箏,在他的幫助下,我把蝴蝶風箏放飛到了天空,手中抖著繩子,看著蝴蝶在我的掌控中好似在空中翩翩起舞的樣子,那心中的得意真是無法描述。海海也在鄰家幾個小孩的幫助下把蜈蚣風箏放到了天空,那條蜈蚣放到天空後,隻見它隨著海海手中那根繩的牽扯,一會兒向上,一會兒向下,真的象極了一條遊動的蜈蚣。我倆放了不知多長時間,周圍來了不少鄰家小孩觀看。太陽快落山了,海海教我把繩子慢慢收攏,那蝴蝶就打著轉轉到了我手中。海海又叫我試試那隻蜈蚣,他剛一放手,我手中那根線險些兒隨著風箏飛去,海海趕緊拉住了才沒讓它飛走。那天晚飯時,大姨夫看我對放風箏這麽有興趣,就對海海說,明天帶我去放一個最大的帶鷂琴的風箏。第二天我們早早的吃好早飯,又叫上鄰家兩個小孩,就從牛棚裏拿出那隻大風箏,那家夥真是大,比現今飯店裏十個人坐的園台麵還大,它的骨架不是用竹篾而是用整根的細竹紮起來的,分量很重,海海與鄰家小孩兩個人扛著,我和另外一個小孩抬著放粗麻繩的籮筐。放的時候,那兩個小孩一人扶著風箏底部,另外一個小孩用那帶來的叉子把風箏高高舉起,海海把係在風箏上的麻繩慢慢邊放邊扯緊,借著風勢,那大風箏冉冉升向天空,隨著風箏越昇越高,風箏上係著的風笛就開始發出那種似笛子吹奏的聲響,不過響聲很大。這麽大的風箏,又是帶鷂琴的,我從沒見過,真是大大開了眼。第三天,我手中拿著海海送我的那隻蝴蝶風箏依依不舍的隨著舅父母離開了大姨家。一路上,舅舅對我說,以後他會帶海海來城裏玩,再帶新的風箏去。第二年,海海隨我舅舅來我家,並帶來了那個讓我十分羨慕的蜈蚣風箏,後來與小夥伴們一起去放時很為我掙足了麵子。此後幾年,隻要去舅舅家,就會纏著舅舅帶我去海海家,每次去,除了放風箏,海海會帶我一起去釣魚,魚兒上鉤後把魚杆向上一揚,一條魚兒就被甩到半空,那趣味遠遠勝過吃魚的滋味兒。海海還帶我去放牛,溫順的大水牛一邊慢慢地踱著步,一邊啃著青草,那騎在牛背上的感覺直至數十年後去九寨溝旅遊時騎在犛牛上才稍稍找了一些回來。

      應該是1957年的冬天吧,一天,大姨夫帶了海海來我家,海海巳象個很壯實的莊稼漢的樣子了,他們來後,每天去排隊買大餅(那時買點心還沒開始收糧票,但每天排隊的人很多,我那位家中開大餅油條店的同學真沒少幫忙,關於她請看拙作“汆油條的女孩”),總共裝滿了整整兩隻每隻能裝三十來斤大米的袋子,父子倆扛著回去。原來自打國家實行統購統銷後,農民就不能自由買賣糧食了,由於各級幹部的浮誇風,向農民征購的糧食遠遠超過了農民能承受的程度,大姨夫他們那兒也是這樣,所以隻好到城裏來買當時還不要計劃的大餅,曬幹了慢慢吃,以彌補一下缺糧的處境。不久就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大姨家那兒是重點受災區,開始還吃糠嚥菜的將就對付,後來連糠菜也吃光了,大人還勉強熬著,小孩子餓得哇哇直叫喚,大姨夫本來就有哮喘病,再加上老是挨餓,病就發得越加厲害。終於在一天深夜,海海偷偷扭開了小隊倉庫門上的鎖,偷了百把斤稻穀,連夜與妻子用石臼把穀皮打掉,本來也是人不知鬼不覺的,倉庫失竊大家都沒懷疑到他頭上,可惜一天海海兒子見了海海準備為父親煮粥吃的鍋巴,嚷著要吃,海海父親隨手掰了一小塊給孫子,不想小孩子不懂事,帶了這塊鍋巴邊吃邊往外邊去玩,偷穀的事就此穿邦,於是當即召開鬥爭大會,會後就把海海抓起來,不久便判了刑送往外地勞改,後來就一直沒回來,家人打聽過幾次,一直未有明確的答複,待到盼來結果,人老早死了。大姨夫遭此打擊,就此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海海妻子等了幾年無望,就帶著女兒遠嫁他鄉,可憐當年我跟著舅父母去吃海海的喜酒時,那個不眼熱海海娶到這麽一個標緻老婆;海海還帶了新娘子到我家來在城裏玩了兩天,兩人十分恩愛,誰承想最後竟是這麽個結局,正所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大姨不久也去世了,海海的兒子由我舅舅舅媽帶大並為他成了家。

 

     大姨夫家是標準的三代貧農,解放後還分到了地,他又心靈手巧,平日做些篾作活,補貼些家用,還會紮風箏,遠近都出了名。海海吃官司那年,我正在外地求學,記得那是上午第四堂解剖課,早晨二兩稀稀的能照見人麵孔的玉米糊糊老早不知到了那裏了,望著解剖桌上躺著的一條條剝去皮的死人大腿,聞著那很有些象臭鹹肉的福爾馬林味道,不由得讓人想入非非,我想這要真是一塊鹹肉該多好!聽說了海海偷稻穀被送去勞改的事,很令我同情,我一點沒覺得海海做的事可恥,隻感到可憐又有些憤憤不平而巳。實在那饑餓的滋味對於沒有嚐過的人是難以想象的,種地的農民饑餓到要去偷本該屬於自己的一點點糧食,結果反而成了遠方的孤魂野鬼,豈非是人間的悲劇。

     今年四月間我去費城參觀獨立宮時,見到富蘭克林的雕象,又在富蘭克林大道上漫步,想起初中二年級上物理課時,學到這位發明避雷針的科學家在雷電中放風箏從空中引雷電下來的故事,突然就浮現起當年海海帶我去放風箏的事來。我的故鄉,近年來放風箏的人不分男女老幼,越來越多,風箏的價格扶搖直上,我不禁有些感慨,要是大姨夫和海海能活到今天,憑他倆那紮風箏的手藝開個風箏作坊,不成個小小大款才怪!

     長大後,我不再放風箏了,有關風箏的知識倒是看到了些,明陳沂“詢芻錄”上說:“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左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實際風箏於東周春秋時期就有了,迄今巳二千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材質。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後,才開始以紙做風箏,名為紙鳶,到南北朝時,風箏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隋唐以來,風箏為曆代詩人詠誦,如大詩人李白“登瓦官閣”詩中有“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箏”。宋代名相寇準小時估計也是個玩風箏的高手,他的紙鳶詩“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托,終共白雲飛”。元代謝宗可紙鳶詩“孤騫穩駕剡溪雲,多少兒童爺羨頻。半紙飛騰元在己,一絲高下豈隨人。聲馳空碧東風曉,影度遙天化日春,誰道致身無羽翼,回看高舉絕紅塵”。明徐渭“紙鳶圖”“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訪紙鳶,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青天”。清代孔尚任竹枝詞“結伴兒童褲褶丸,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誇你春風早,關我風箏五丈風”等。早在宋代,放風箏就成了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北宋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蘇漢臣的“百子圖”裏都有放風箏的生動形象。紅樓夢第七十回,“丫頭們拿過一把剪子來,絞斷了線,那風箏都飄飄颻颻隨風而去。”說明放風箏就連深閨裏的貴族小姐也紛紛仿效。

      兒時的回憶往往是甜蜜的,但有時也會摻雜些痛苦在其中。海海哥若泉下有知,知道當年他曾帶著放風箏的小屁孩子居然今天在這兒胡吹一氣關於風箏的事,不知會不會揚起他那老實憨厚的臉,意味深長地笑笑,意思是“你說得再多,可你會紮風箏麽!”

     注:我們家鄉把風箏叫作鷂子,大概是南方的稱謂,而在北方則稱作鳶,至於風箏一詞則始見於五代,即我上文中引的“詢芻錄”上的一段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劍門奇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fonsony' 的評論 : 謝謝
fonsony 回複 悄悄話 南方
fonsony 回複 悄悄話 紙鳶
劍門奇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飄蕩粒子' 的評論 : 謝謝
飄蕩粒子 回複 悄悄話 風箏是最暖的童年回憶。今天的小孩都在玩樂高,電子遊戲,很少放風箏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