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印度
童年時代,除了日本以外,知道的第二個外國就是印度了,那是從大人那兒聽來的西遊記唐僧取經故事中得知的,上小學時又看了兩本印度的童話:一本是“象的足痕”(該書我在拙作“過年”中提到過)。還有一本是“二十夜問”,這本書的內容數十年後的今天我還記憶猶新,書的內容是印度一個小王國的王子向另一個國家的女王求婚,女王對求婚者的要求就是求婚者必須向她提出一個讓她無法解答的問題,結果女王回答不出第二十夜王子提出的問題:那問題就是向女王提出“他應該向女王提出什麽問題的問題”。後來讀了世界地理和世界曆史,對印度就有一些粗淺的了解,並且當年為了應付考試還把教課書中的有關內容背得滾瓜爛熟,不過考試一過就統統還給了老師。令我對印度印象最深而且甚為好感的就是那部電影“流浪者”了。那時我還是一個少年,而且還剛剛讀了哥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電影歌頌的純潔的愛情與人道主義令我著實感動,因此還連看了兩遍。影片中法官拉貢納特那“好人的兒子也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句話很讓我反感,多年以後文革中有人撰了一付狗屁不通的對聯“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更叫人嗤之以鼻。因了“流浪者”這部電影使我對印度的或與印度有關的文學作品大感興趣,於是看了不少印度文學作品,記得有泰戈爾的“沉船”、“吉檀迦利”,這詩集還為作者獲得了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當年瑞典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哈拉德的頒獎詞中說:“吉檀迦利其特點為思想的極大深度,是呈現靈魂對永恒的渴望而又充滿詩意的清新優美的詩歌”;還有南達的“湖畔盲女”,錢達爾的“失敗”,查特吉的“斯裏甘特”以及印度作家的大量短篇小說。至於讓我對印度這個國家有神秘感的是英國人柯林斯的“月亮寶石”,大詩人艾略特在為作為“世界經典名著”之一的“月亮寶石”1928年出版的序言中稱它是“英語偵探小說中第一部也是最偉大的一部”。除了上麵這些外,“旅行家”雜誌介紹的一篇“泰姬陵”的文章更是讓我有了有朝一天一定要去看看泰姬陵的願望。就在不久以前,幾十年的夢想居然成真,隻因對印度的負麵宣傳,本想邀約幾位旅伴,不想都被婉拒,倒是兩位大字不識半籮框的朋友願意與我結伴而行,總算這夢想未曾夭折。
齋普爾
乘坐印度航空公司的空客350經過六個多小時的飛行降落在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一下飛機就是一陣熱浪迎麵撲來,幸好在機上早
作了準備,把身上的冬裝都放到了箱內,再加必竟巳是深夜,所以還沒有到出汗的地步,當然從故鄉的零度氣溫到這兒的二十八度反差是很大的。來接我們的有三個人,導遊是一個矮矮的皮膚黝黑的小夥子,後來知道他還在我國大連與哈爾賓待過兩年學中文,不過後來發現他的中文說得還不是太流利;一個駕駛員看上去總該有近六十了,最後一天才知道他才四十出頭,印度人看上去老相,除了這位駕駛員外,還有一個從來未開過口的小夥子,他的任務是給我們搬運行李和下車上車時在車門下置一個凳子,以便我們上下,設想得倒蠻周到。從機場到賓館不過半小時的車程,住的是五星賓館,設施很好,因睡得很晚了,早晨旅館裏的叫醒鈴叫了一會才醒來。第一天的旅程是從德裏坐汽車到齋普爾,車程約5小時,一路上似乎到了我國的七十年代,公路兩旁時不時會出現一片片金黃色的菜花田,這在我那號稱江南魚米之鄉的故鄉巳是很難尋覓的了。
齋普爾是拉賈斯坦邦的首府,是印度北部的一座古城,它與阿格拉、德裏並稱為旅遊金三角。齋普爾離新德裏約250公裏,它有著良好的規劃,整座城市按棋盤方格式設計,有筆直寬闊的大街,城市的基本色調為紅色的,那還是1876年為歡迎當時還是威爾士王子的愛德華七世而把城市中所有麵街的一麵塗上了粉紅色。走進齋普爾,巍然聳立在山丘上的一座宏偉的城堡就是著名的琥珀堡,它建於1592年,是用奶白、淺黃、玫瑰紅及純白的石料建成,遠看似琥珀,故以此名之。去琥珀宮得換乘小吉普車,那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開得飛快,不由我膽戰心驚。在琥珀宮內遊覽,如沒有導遊帶領會迷路,因為它地麵的一層共有十二個分隔成獨立的房子,每座房內住著一位王妃,有十二道相互獨立的樓梯通往各位妃子住的地方,所以王妃相互間是無法得知國王在那一個王妃的宮中的,想來這是那個馬屁大臣為了防止妃子之間吃醋而給國王想出來的好辦法吧!在齋普爾街頭,一座座建築整齊排列,風之宮就是市內最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建於1799年,高聳的五層建築極象一堵巨大而精致的蜂巢狀的牆,這是因為它擁有953扇縷空的紅色半八角形的蜂巢式窗戶,如此設計巧妙的窗戶使宮內的任何地方都可有風吹入,國王的妃嬪們可以從窗戶向外俯瞰而不被外麵的人群看見。
齋普爾還有一座全印度最古老的天文台,裏麵散布著眾多奇形怪狀的建築,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日晷。
在齋普爾附近的艾芭奈村,有個著名古老的月亮水井,巳有1200年的曆史。粗看上去水井就宛如一個倒置的金字塔,我曾在墨西哥肯坎的奇琴伊察看到一座直徑為60米、深度35米的聖水塘,若與這月亮水井相比,就不是泛泛的大巫見小巫了。我們從昏暗的門廳走進,眼前突然豁然開朗,在精致又古樸的拱門回廊中心,一座神秘的地下宮殿便展現在麵前,它共有13層深達30公尺,由3500個狹窄的階梯構成,好似深入地下的一座迷宮。從地麵俯看小井,底下一個方方的蓄水池內,是一汪碧綠的水,當然現今是不能飲用的了;不過當年它可是為這兒的居民提供過賴以生活的水,可以想象在這傳奇式的井邊喧囂的人群。水井四周的廊道裏擺滿了精美的石刻,雖然有些殘缺,但上麵雕刻的形象依然栩栩如生。離開水井約100米左右,是一座印度廟的遺址,如今這落漠的斷垣殘壁,也許曾經是人群湧動,無比輝煌的舉行宗教集會的場所呢!
在齋普爾還有一所印度曆史最悠久的博物館,裏邊的藏品令人歎為觀止,而且其內還有一具埃及的木乃伊,可惜導遊未向我們講解這木乃依的來龍去脈,不然倒還可領略一個古代的傳奇故事,現在隻能憑相象了。
泰姬陵
阿格拉位於德裏南方240公裏處,是印度北方邦重要城市,1566-1569年和1601-1658年兩度為統治全印度幾百年的莫臥兒帝國首都。阿格拉城堡是皇宮所在地,位於亞穆納河畔的小山丘上,全部采用紅砂岩建造,故又稱紅堡,與首都德裏紅堡齊名。古堡是印度-伊斯蘭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這座占地將近2平方公裏的城堡雄偉壯麗,雖巳曆經數百年的歲月,但牆壁與畫梁上精美的雕刻仍保留著當年富麗堂皇的風貌。古堡內的建築曾多達500餘座,留至今日的巳不多,然而依然令人對古人的這座偉大建築肅然起敬。古堡於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阿格拉堡有一座八角形的石塔小樓,登臨塔頂,可以看到舉世聞名的泰姬陵,陵與古堡隔著亞穆納河遙遙相對。
泰姬陵全稱是泰姬瑪哈爾陵,就象到中國未到長城等於未到中國一樣,來印度未到泰姬陵也可說未到過印度。說起來我這次印度之行最大的願望就是要看看夢寐中的泰姬陵,對其中隱藏的一段纏綿緋惻的愛情故事充滿了遐想,若使沒有了這段淒宛的愛情也就沒有了如今還留在世上的這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之一。泰姬陵是莫臥爾
帝國第五代君王沙賈汗為其皇後慕姆塔茲瑪哈爾建造的陵墓,據說兩人結婚十九年,皇後在1630年隨同沙賈汗外出征戰中於第14次分娩時去世,沙賈汗極度悲痛,決定為她建造一座人人可瞻仰的陵墓。他耗資500萬盧比,征調2萬名工匠花了22年時間,用白色的大理石完成了這舉世聞名的藝術傑作作為愛妃長眠之所。陵墓位於亞穆納河的下遊,十分空曠,沙賈汗可以從河上遊的阿格拉城堡上望見。喜愛建築和寶石的沙賈汗命令工匠用十分精巧的手藝在大理石上鑲嵌了光彩奪目的各種寶石,可惜這些珍寶被英國殖民者剜去了,(“月亮寶石”一書中關於英國軍人掠奪印度廟宇中寶藏的描寫還是有事實依據的,作者這種不為他的同胞文過飾非值得令人欽佩!)泰姬陵占地很廣,由前庭、門樓、花園、陵墓主體與兩座清真寺組成。陵墓主殿四角都有園柱形高塔一座。無論從那個角度看去,純白色的這座宏偉建築恢宏壯麗,其造型之完美,加上陵前小池中的倒影,就象有兩座泰姬陵交相輝映,讓每位參觀者不得不擊節讚歎。陵墓主體中安放著沙賈汗和皇後的兩具大理石棺,據說遺體深埋於棺槨的地下深處。泰姬陵建築集中了印度和波斯建築藝術特色,正個布局完美到極致,莫怪要列入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之一了。傳說沙賈汗還曾有意為自己建造一座黑色大理石結構相同的陵墓,與他愛妻的陵墓遙遙相對;但他與皇後的第三個兒子奧郎則布在他晚年篡了位,並把他囚禁於阿格拉堡內那座八角形的石塔小樓,沙賈汗每天從日出到日落,默默地遙望著他心愛的妻子的陵墓,追憶著當年他們倆美好的愛情。沙賈汗七年後被囚禁至死,屍身被安葬在泰姬陵內妻子身旁,我想這或許是他兒子為他安排的最好的歸宿,也是他生前的心願吧——從此他們再也不會分離了。
參觀結束時巳是薄暮時分,整座白色的陵墓潔白無瑕,那白色的園頂在晚霞的照耀下熠熠生
那樣人潮如湧,我想除了泰姬陵本身外,還有那隱身於她後麵淒美的愛情故事也有很大的成分吧!
新舊德裏
新德裏是印度的首都,是在古老的德裏城基礎上擴建起來的,1911年開始興建,1929年初具規模,1946年印度獨立後成為首都。
新舊德裏之間隔著一道印度門,門以南為新德裏,以北為老德裏。德裏作為印度的一座曆史文化名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老德裏的名勝古跡很多,位於城東北角的皇宮——紅堡,因其圍牆是用紅色砂岩建成,故稱紅堡,整個建築呈八角形,有五個城門,臨河一麵的城牆高達30米,巍峨壯麗,氣勢磅礴。紅堡內幸存下來的有覲見宮和有“塵世天堂”之譽的樞密宮,還有國王私室、珍珠清真寺、樓台亭榭等建築,保存得都比較完好。
蓮花廟建成於1986年,這座白色大理石的建築外形酷似悉尼歌劇院,它與印度所有教派的寺廟無一相象,它崇尚人類同源、世界同一的教義。蓮花在佛教和印度教中被奉為神物,在當代印度人心目中視為國花,所以這座廟宇甚受印度人的喜愛,其內部十分簡單,既無神象,亦無任何裝飾,隻是供人門沉思默禱,我們也在裏麵默默的祝禱平安。
甘地陵墓並不高大,但占地麵積很大,來瞻仰的人必須脫鞋入內。陵園中央的甘地墓用黑色大理石建成,甘地墓上有一盞長明燈,火苗終年不息。陵墓正麵鑲嵌著印地文:“咳,拉姆!(即啊,天哪!的意思)”這是甘地中彈身亡前喊出的最後一句話。
在德裏如果不去月光市場看一看,那會留下些許遺憾。月光市場是舊德裏的一條主街道,巳有400年的曆史,是目前保留下來的舊德裏曆史最悠久的街道,來到這兒,仿佛穿行在時光隧道,回到了十七世紀。這兒店鋪林立,各式各樣的人群、摩托車、汽車,人力三輪車、流浪狗、流浪漢、牛,鬧哄哄,亂烘烘,一言以蔽之就是髒亂差。除了汽車摩托車和空中象蛛蜘網似密布的電線電纜屬於現代生活的氣息外,隻能讓人似乎回到了數百年前。我們坐著三輪車繞整個市場轉了一圈,踏三輪的人在人群和車流中見縫插針的穿行,不由人提心吊膽,不過雖然沒有紅綠燈,機動車在裏麵橫衝直撞,倒也沒有發生碰撞和車禍;更令人心驚肉跳的是一輛小小的三輪車上居然象疊羅漢似的擠了十個大人小孩,那形象頗為壯觀,足可與雜技表演相媲美,也讓我為這踏三輪的人和上麵的乘客捏了把汗。
月光市場旁邊就是賈瑪清真寺,是世界三大清真寺之一(其他兩個是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大清真寺和埃及開羅的愛資哈爾大清真寺),這寺給我留下的印象並不怎樣,倒是清真寺門口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很難過,那是我正要進大門的時候,突然一個又高又大的警
察用手提著一個小孩象老鷹抓小雞似地從清真寺內出來,那小孩看上去又瘦又黑,不過六七歲的樣子吧,小孩子一邊雙手合十,一邊哭著估計是哀求吧,問了導遊說是小孩偷了東西,此時我突然想起電影“流流者”裏的一幕:年幼的拉茲為了給病中的母親找一塊麵包去麵包鋪偷了一個麵包,當他的手剛要拿到麵包的時候,就被老板抓住並交給了警察,而他從此就走上了偷盜的道路,我在心中默默祝願,但願這孩子不要重蹈拉茲的命運才好。因為這事,把我參觀清真寺的好心情一下破滅了,在裏麵匆匆的轉了一圈就出來了。
新舊德裏緊緊相連,在一個城市裏古老與現代交相輝映,組成了一幅引人入勝的曆史畫卷。我不禁這樣想,如果當初把舊德裏夷為平地,再重建一個新德裏,那還能讓人們來體驗古代的風土人情嗎!想想我們國內有些不學無術的領導,在經營城市的借口下,為了營造政績,把好好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遺產拆了個精光,就以我從小生活的故鄉來說,在天天一個樣,一年大變樣的大變之後,我對我現在居住過幾十年的城市居然陌生得如同到了另一個從沒有到過的城市一樣。而現在還是這些人倒在恬不知恥地奢談什麽要保留曆史文化名城的風貌,又開始營造出一批假古董,一拆一建,財源滾滾就滾到了他們口袋裏,反正用的是納稅人的錢,不心痛,我想是否也該對這些人來問責一下。
歸來
短短的印度之行結束了,那天早晨,那個黑黑的小個子導遊把我們送往機場,一路上他還為我們演唱了拉茲之歌,“到處流浪,到處流浪,命運喚我奔向遠方,奔向遠方―――”——他是用印地語唱的,但我對這歌詞實在是太熟悉不過了,前幾天,我來到了這遠方,而今又要奔向我故鄉那遠方了。由於參加團隊旅行的局限,幾天來不過在印度很小的一個地區走馬觀花了一次,而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一個人文風情濃鬱的國家,又是一個充滿了宗教信仰的國家,那種對神的虔誠簡直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就象“月亮寶石”這書中描寫的,三個婆羅門,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將被英國人掠奪去的月亮寶石重新按在神象的前額上,那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也許就深深地烙在印度這個民族的骨髓中。今日的印度徘徊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它是現代的,世界上有一百多個國家用印度的軟件,美國的軟件基本是由印度人掌控。同時它又是古老的,例如形成於三
千多年前的種姓製度,時至今日,印度社會仍未完全擺脫這一製度的桎梏。它的傳統文化藝術、宗教、建築卻又是流光溢彩,象一座寶庫,永遠有探索不完的奧秘;它又象蒙著麵紗的神秘女郎,你永遠也無法了解隱藏在這麵紗下的麵貌與風情,也不知道下一刻會帶給你何種驚喜。馬克吐溫說過:“印度,你隻要看一眼,就永遠忘不了,因為她同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不一樣,她是一個比任何童話還要傳奇的地方。”
目前來印度觀光旅遊的中國人不多,這也許是因為曾報道過印度發生令人發指的輪奸案,讓人覺得印度的治安很差;另一個原因是來過印度的人回去評價總是把印度說得髒得一塌胡塗,一無是處,好象與我們的偉大祖國差了不知多少。我這次來印前,就有幾個朋友勸我不要來,然而兒時的憧憬還是讓我了卻了蘊藏在心中多年的縮願,而且說實在的我此次真感到不虛此行,文明古國就是不一樣,何況它把古老的文明保存得如此完好!我有時真覺得我的愛國的同胞們,往往隻看到別個國家的一些不足,而未曾想到自己的國家又何嚐什麽都比人家好呢!這就好比一個暴發戶在他暴發以後就十分看不起以前比他富有而如今卻不如他的鄰居了。
在印度浮光掠影的轉一圈是看不到它的廬山真麵目的,這個國家太古老了,幾千年的文明又流傳得那麽好,此次的印度之行激起了我想更深地了解它的興趣,但願有一天能與三二友好,不是僅僅走近印度,而是走進印度,探索它無盡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