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撈魚的投資經

專注價值投資 依賴長期的力量進行理財 偏愛中小股
正文

Grocery stores 真那麽慘?

(2017-09-10 15:45:39) 下一個

百貨商店Department Store已經被以Amazon為首的在線零售商衝擊得七零八落。我的觀點是實體店不可能徹底消亡,隻是在經曆一個較長的downsizing (right sizing)的過程。換個方向看,如果Sears Macys L&T等等都關門,Amazon一直以來用作免費陳列室的department store沒了,它將來也隻有開自己的實體店。

今天說一說Amazon在收購 Whole Food以後幾個食品零售大佬的目前的動態和估值。食品零售業談論最多的是Amazon進軍本行業後會像它對百貨零售業做的一樣,橫掃其他零售商。是否能實現,Amazon有幾個關鍵條件得滿足:

  • Jeff Bezo首先要再次用他點石成金的手成功整合WFM和Amazon,把線下生意做到線上。
  • WFM在食品市場份額很小(最大的純食品零售商KR大約8% market share),從供貨商那邊拿不到最便宜的價格;Amazon要展開它最擅長的價格戰,就得準備好繼續燒錢。用其他賺錢生意的現金流來補這邊花錢的缺口。
  • 麵對Amazon的挑戰,其他業內的零售商要麽按兵不動,要麽屢出昏招,這樣Amazon才能有機會突破現在的格局。

我覺得Amazon進軍食品零食行業所帶來的威脅有過度炒作嫌疑。一方麵來自媒體,一方麵來自Amazon自己 。媒體的聚焦導致了幾家大型食品零售公司的股票最近以來大幅下跌。 撇開Amazon不談,這個行業確實有自己的問題:

  • Deflationary price trend + wage pressure 。一方麵大部分食品的價格原地踏步: 零售商的毛利潤率都是食品價格的一個百分比,當食品價格有較強又持續的inflationary trend的時候對零售商比較有利,反之則不利;另一方麵美國失業率持續走低,雇人難導致漲工資。雙管齊下,食品零售商淨利潤率壓力不小。
  • Overbuil – 美國目前食品零售人均麵積4 SQ FT per capita。本世紀初的時候還是2 SQ FT per capita。行業裏肯定有產能過剩。
  • 新增的零售巨頭不斷湧入,加劇了競爭。兩家來自德國的Aldi和Lidl預計在2018年底的時候會開出~2500門店。Lidl新門店相當漂亮,而Aldi走得是低價路線,各有千秋。

最後簡單說一下行業的展望和我相對看好的幾家公司的估值:

  • 中小型的groceries 會因為自身的成本,融資難度,運營效率等原因在競爭中失利,退出市場。
  • M&A activity未來幾年增加, 大魚吃小魚,大型零食商強強聯手(以對抗Amazon和其他外來者)的情況會很多。
  • 大型超市,像Walmart, Costco在保證目前線下優勢的同時開展和Amazon的線上競爭,可能會更有優勢。就看誰的口袋更深。

 

 

Walmart:

Forward P/E = 18, FCF Yield =5%, 全力以赴的建設在線銷售渠道和引進第三方在Walmart平台上銷售。最近一個季度e-commence GMV =67% YoY。這個數字比Amazon還高。

Costco:

Forward P/E = 25, FCF Yield =4%, best cost structure and low cost supply management。同一門店銷售(Same store sales)過去一年+5%, 新開店4%。未來用完成Visa代替Amex和潛在的會員費提升都會增加利潤

Kroger:

Forward = 11, FCF yield = 7%, 公司擁有的real estate的價值等於~70%公司市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