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之戀

《宋城之戀》由作家出版社在中國發行
正文

《宋城之戀》連載之十六:第八章 酒樓計議 (上)

(2021-10-04 11:36:50) 下一個

東方的第一縷曙光尚未出現,淡青色的天空上,幽幽地掛著幾顆稀落的殘星。在這晨曦未明的時刻,塵世中的喧囂與紛擾還沒醒來。天地之間的萬物,正被籠罩在輕紗一般的薄霧中,朦朦朧朧地閉著眼睛。

皇城中趙府的花園裏,一草一木剛剛從靜謐中蘇醒。園裏的花草上掛著熠熠閃爍的露水,經清風一吹,葉子輕輕地搖動,露水便卷成幾顆露珠掉落進了草叢,再也尋不見了。

從花園的長廊,穿過側苑,跨過月門,有一條曲徑通向了後院。在後院中,幾株蒼勁的老樹,枝椏橫斜著,顯得古樸而清幽。院子的中間,有一塊兒青磚鋪成的空地,約有二十步見方,是主人晨起練功的地方。

同往常一樣,趙卓清晨起來到了後院,先打一趟長拳舒活筋骨。趙卓用來晨練的這套拳,叫太祖拳,相傳是宋太祖趙匡胤所創,稱為“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宋太祖是軍旅出身,當年憑著一條盤龍棍,打下了趙氏三百多年的江山,其文治武功之強自不待言。這套長拳,拳法起初是從士兵平時的訓練中總結而來的,後來又被不斷地創新和發展。因此,該套拳法非常講究實戰,尤其是在近身格鬥中十分有用。

趙卓站在後院磚地的中間,凝神斂氣,以“探海撈月雙抱拳”為起勢,練起了這套太祖拳。隻見他打起這套長拳來動作舒展,招式鮮明,起如風,擊似電,將全身各處的勁力,運用於撐、攔、斬、卡、撩、崩、塞等動作中。真正是囚身似貓,抖身如虎,行似遊龍,動如閃電。

在外行人的眼裏,太祖拳屬於外家拳,隻剛不柔,可事實則不然。實際上,太祖拳乃是剛柔並濟,內外合一。比如,其中的“晃乾坤伏底通背”和“上步橫靠身連進”這兩個招式,打起來如大蟒蛇行、滾滾而動,柔性十足,令人觀止。

太祖拳一共三十二勢,趙卓逐一演練了一遍,最後才以“退三步定氣還原”作收勢。這一趟拳打完後,他直覺得全身發熱,額頭上滲出了一層細汗。

趙卓練完了拳,稍事休息後,又來到院角的落兵台,從弓架上抄起了一張弓。

落兵台是古代放兵器的架子,上麵可以擺“十八般兵器”。宋代時,人們常說的“十八般兵器”指的是“一弓、二弩、三槍、 四刀、五劍、 六矛、 七盾、 八斧 、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 十三槁(撾、錘)、十四棍、 十五叉、 十六鈀(鏟)、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在這十八般兵器當中,乃是以弓、弩為先。在宋代,士兵們在戰場上作戰,弓和弩都是主要的兵器。那時,要衡量一個人的武藝如何,首先要看他能挽開多少鬥的弓,臂力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標準。

趙卓手上拿著的這張弓是黃樺弓。它以檿為身,檀為弰,弓身長約四尺有二;弓體輕巧而強勁,弓幹上貼有牛角片和筋絲。這張弓是他在多年前找弓弩院裏最好的匠工製作的,弓的彈性極佳。

宋朝在東京專門設置有弓弩院,裏麵集中了大量的能工巧匠,專門製造性能優良的弓弩。這張黃樺弓,開滿要用兩石五的力氣,可將弓箭射到八十餘步遠。如果是近距離,用這張弓射出的箭能洞穿厚甲。

其實,要是在馬上騎射,是用不了這麽硬的弓的。趙卓平時也隻是拿它練手,來訓練射箭的準確性。在後院的一個角落裏,擺著一麵弓靶,靶的中間標注有紅心。

趙卓站在院子的中間,先反複地拉弓幾十次,待兩臂覺得發熱了,才取過了一隻羽箭,走到院子對麵的角落站定。他用拇指勾弦,挽弓搭上箭,用力地把那張弓開滿,瞄準了靶上的紅心。但見:弓開如滿月,箭去似流星。那隻羽箭從弓弦上飛了出去,正中靶上的紅心。雖然那個箭靶是用質地堅硬的榆木做的底,外麵還包著幾層獸皮,可那隻箭依然沒入了靶麵約莫半寸多深。

趙卓見射中了靶心,嗬嗬地一笑。這張黃樺弓,他用的十分順手。弓背上貼的黃樺木,經過了長年的使用,已經被磨著油光發亮。他愛惜地撫摸著弓身,又用手輕輕地彈彈了弓弦,心裏感歎說:真是一張好弓!這張弓他用了這麽多年,射力始終沒有變過。製做這張弓的工匠,手藝實在是精湛。

此時,天色已經放亮了,天邊映出了一片朝霞。院裏一株蒲桃樹的枝頭,不知什麽時候落上了一翠鳥。那隻鳥在樹枝間歡快地跳來蹦去,啁啾地鳴叫著。趙卓拉開了弓弦,瞄準那隻翠鳥,放了一個空弦。在弓弦被空放的瞬間,發出了一聲悶響,驚得那隻翠鳥慌忙抖了抖翅膀,從蒲桃的枝上飛起,頓時消失地無影無蹤。

趙卓放下了弓箭,又從落兵台上取下了一把“掩月刀”。這把掩月刀看似樸實無華,卻是祖上傳下的一件寶貝。

掩月刀屬於重兵器械,是“偃月刀”在宋代時的別稱。三國時期,關羽所使用的兵器“青龍偃月刀”就屬此類。傳說中,關羽就是使用偃月刀,完成了“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醜”和“千裏走單騎”的英勇壯舉。

其實,偃月刀是從“斬馬劍”發展而來的,真正開始流行還是從宋代開始。在當時的軍隊中常使用八種刀,稱“刀八色”。其中,除手刀是短柄武器外,其餘的七色刀種均為長杆刀,裏麵就包括有掩月刀。

掩月刀的刀頭闊長,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刀身上帶著穿孔垂旄,刀頭與柄連接處有龍形吐口,長杆的末端裝有鐏。它隻所以被稱為掩月刀,是因為在大刀的兩側,帶有兩塊半月形的金屬片,對刀身起到保護作用,同時也可以增加刀的重量。

宋代時,掩月刀是一種非常流行的重型兵器,由於它劈砍的威力巨大,在同鐵甲騎兵的作戰中非常有用。在訓練中,通常軍士們都被教導先用掩月刀去劈砍敵方騎兵的馬腿。當砍中防禦較弱的馬腿後,再猛砍騎兵的胸部和頭部。

這把掩月刀,雖然趙卓已經演練使用過多年,可拿在手上依然感到有幾分沉重。他走到庭院的中間,先立好了一個式,然後雙手握刀,舞了起來。

大刀常見的刀法有:掃、劈、撥、削、掠、奈、斬、突等。在使用中,一招一式,大劈大砍,防攻並舉,勢大力沉。刀為百兵之膽,習武的人都知道,“劍走青,刀走黑”。“劍走青”是說使劍要輕疾閃躲、進退靈活。這是因為劍本身輕、短、細、薄,在對付粗重兵器時,難以硬擋、硬架和硬格,隻可逢堅避刃,遇隙破剛,仗著劍法的靈活和變化來取勝。“刀走黑”則是說使刀要狠毒凶猛、大劈大砍。這是因為刀本身的麵寬而背厚,屬於重兵器。在交手時,可以硬擋硬架;刀鋒過處,如同滾瓜切菜一樣。

在庭院當中,趙卓將手中的那把刀舞得虎虎生風。

趙卓自幼練刀,曾得到過京城禁軍中多位名師的指點,功夫非比尋常。但見他使的刀,刀光閃閃,寒光逼人。遠遠望去,隻見刀光,不見人影,真如猛虎下山一般!

趙卓足足練了半個多時辰,直練得神清氣爽,身上出了一身的熱汗。他正打算收手,卻見府上的一名仆人走上前來,交給他了一封書信,說是門外有一年青人想要求見。

趙卓先放好了刀,然後接過書信,展開一看,原來是忠武節度副使劉廷光寫給他的。說起這個劉廷光,原是京城的一個武舉人,本事十分了得。當年考武舉時,無論是外場考的武藝,還是內場考的策論和兵書,他都名列前茅。當他還在京城的時候,趙卓同他見過幾麵,與他談得非常投機,兩人還一起切磋過武藝,互將對方當成摯友。

趙卓將那封信仔細地讀了一遍。原來,劉廷光是向他推薦一個從蔡州來的年輕人,姓文名濤。劉廷光說他的刀法十分精妙,武功高強,想推薦給趙卓做個跟隨,希望今後有機會時能夠提攜他,助他圖個功名。

在古代時,一些大戶人家常常私養死士。這在當時是一種社會風氣。趙卓的府裏也養了幾位文客和武士,平日幫著理家護院,各盡其職。每當有新人前來投奔時,通常都會帶有由賞識自己的人所寫的舉薦信。

趙卓看完了信,心想:怎麽又來了個使刀的。

對於前來投奔的人,趙卓雖然會盡力相助,但並非每次都同來者見麵。這一回,因為劉廷光是他要好的朋友,而且他正巧閑著沒事,於是趙卓囑咐仆人把那人帶進後院來。

不一會兒,一個青年在仆人的帶領下走了院子。那人先恭恭敬敬地向趙卓行禮,之後卻再不說話,似乎等著趙卓先開口。

趙卓仔細的打量著他:但見此人年紀同自己相仿,青巾束發,身著一襲布衣蘭衫,人不怎麽魁梧,倒是有幾分白淨,看上去顯得清秀有餘卻陽剛不足,缺了些習武之人的精、氣、神。他的背上,背著一個行囊。行囊邊插有一個長長的物件,由發白的青布包裹著,看樣子象是一把刀。

趙卓一看之下並不喜歡,心裏不明白劉廷光為何給自己推薦了這麽一個人。他當下顯得有些冷淡,將頭轉到一邊,口中冷冷地說:“劉副使在信裏說,你的刀使得神出鬼沒,精妙無比。而我也恰是使刀的。你我二人,不妨切磋一回如何?”

 那個叫文濤的青年聽了,趕忙抱拳對趙卓說:“這如何使得?小的不敢跟大人過手。”

趙卓卻正要看他的本事,於是說:“你不必擔心,我也是習武之人。你若是贏了我的刀,我就留你在府上。要是在切磋時出了什麽差錯,我也不會怪你。如何?”

文濤想了想一下,又拱拳說道:“話雖是如此,可刀槍無情,萬一有了差錯,叫小的怎麽擔當得起?不如我單獨耍一回刀,在大人麵前獻個醜,怎樣?”

趙卓想了想覺得也好,萬一對練時手重了,或許會傷了此人。他揮了揮手,讓文濤入場獨自演練一回。

文濤聽到吩咐,將背上的行囊取下來,抽出了那個長長的物件,然後一層層地把裹在外邊的青布解開,露出了一把刀了。

趙卓拿眼去看那把刀,居然沒帶鞘,隻有一個木柄護著刀刃。這把刀,長不過四、五尺,看上去象是唐代的直刃橫刀,可它的刀身卻更寬更長。趙卓先把那把刀要過來,在手上掂了掂,覺得竟還幾分沉重。刀的刀體烏蒙蒙的,看不出究竟是由何種镔鐵打造而成,刀刃顯得並不鋒利。

文濤走入院子的中間站定了,認真地耍了一趟刀。

趙卓在一旁看了,見此人的刀法還算正宗。在單刀中常用的刀法,如纏頭、裹腦、舞花、截攔、劈、砍、撩、刺、攪、隨、戳、搶、紮、斬、掛等,他都耍得十分順手,能看得出是個使刀的行家裏手。隻是此人的刀似乎舞得似乎有些慢,也沒有使刀時該有的凶猛剛硬之氣。趙卓看罷,並也不覺得他的功夫有什麽出奇,當下心中十分猶豫。

文濤耍完刀了,立住了身形,卻沒有聽到趙卓的喝彩聲,心裏明白他並不太喜歡。

文濤心想:這一趟從蔡州來到京城,一路上風餐露宿,吃了不少苦。如果這樣被打發了回去,不光這趟辛苦白費了,劉副使那裏也沒有麵子。

想到這兒,文濤不肯就此放棄。他當下從身上摸出一把銅錢,從中數出了六枚,攥在手裏,口中說道:“小的還有一手,使出來讓大人見笑。”

文濤說罷,手朝空中一揚,把六枚銅錢拋向半空。他隨即身子躍起,但見寒光一閃,便將六枚銅錢逐一擊落在地。這一招式有個說法,喚做“漫天飛雪”。

立在一旁的仆人從地上撿起了銅錢的碎片,隻見一枚一枚,都從正中齊齊地被砍成兩半。

趙卓接過來看了,這才連聲叫好。他立刻答應留文濤做個親隨,叫仆人領他在府裏找間廂房休息,再取來酒食好好款待。

此時,五彩的霞光透過樹梢,照進了後院的園子。東方的天際間,正有一輪紅日冉冉升起。那越來越耀眼的光芒,照射到廣袤的大地,照亮了北宋的山川河流,照亮了繁華富麗的東京城。

大宋東京新的一天開始了。

 

北宋的都城東京,又稱汴梁,位於現今的河南省開封市,地處豫東平原的中心地帶。早在五、六千年前,這裏就出現了與人類活動有關的記載。夏朝時(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前十六世紀),第七世帝杼遷都於老丘(今開封市東約二十多公裏處),並一直持續到第十二世胤,總共曆經了六世約一百五十七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鄭莊公在開封城南的朱仙鎮古城村修築儲糧的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戰國時期,公元前364年,魏國的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至現今開封市的所在地,時稱大梁。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年,後梁建都於開封,升汴州為開封府,號稱東都。其後的後晉、後漢、後周都相繼在開封建都,並於公元938年將開封命名為東京。公元960年,後周的禁軍大將趙匡胤建立了大宋王朝,定都東京。金國滅亡了北宋後,改東京為汴京,後稱為南京開封府。公元1214年,金國皇帝金宣宗為了避開蒙古軍的鋒芒,又遷國都於此。所以,前後共有戰國的魏國、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七個朝代曾在開封建都,開封也因此被稱為“七朝古都”。近年來,有不少學者們認為夏朝曾定都的老丘,也屬於開封境內,曆時有一、兩百年之久,對推動中原地區的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據此,他們提出了開封是“八朝古都”的說法。

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從960年建立到1279年滅亡,總共經曆了三百一十九年。北宋是從960年至1127年,共傳了九位皇帝,曆時一百六十八年,都城在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南宋是從1127年至1279年,也傳了九位皇帝,曆時一百五十三年,都城在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麵,重新恢複了華夏地區的統一,使得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重新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活環境,從而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宋朝也因此達到了華夏文明發展史上的新高峰。不少的史學家將夏、商、周三朝稱為“前三代”,乃是所謂“聖明時代”;將漢、唐、宋三朝稱為“後三代”,乃是物質和文化高度發展的時代。作為“後三代”之一的宋朝,開啟了華夏文明的又一個鼎盛時期,創造了一代燦爛輝煌且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正如曆史學家陳寅恪所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在宋代時,中國的人口比之前增加了將近百分之八十。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期,全國的總戶數超過了二千萬戶,人口總數在華夏曆史上首次突破了一個億。北宋的都城東京也在此時達到了曆史發展的最頂峰,城市人口超過百萬,富麗甲天下,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史書上以“八荒爭湊,萬國鹹通”來描述當年東京的繁榮和興盛。北宋的畫家張擇端所繪製《清明上河圖》的畫卷中,生動形象地勾畫了東京城富麗繁華的景象。

 

在東京的城區,每天清晨五更一到,就有專人敲著鐵牌和木魚,挨家挨戶地將人們從睡夢中喚醒。這些人多是來自寺廟的僧人,他們每人都有自己專門負責的街區。在他們辛勤的努力下,整個東京很快就蘇醒過來了。

靠近皇城西華門的一條僻靜的街巷裏,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這種廊院式的四合院,早在漢、唐時就十分流行,是官宦和士紳階層偏愛的住所,基本上可以滿足一大家人住宿和生活的需要。

依照四合院的傳統格局,院子的四麵都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這些房屋從四麵將庭院合圍在中間,因此稱為四合院。高端大氣一點的四合院,通常被設計為高牆青瓦,前堂後寢,院內沿中軸線兩邊對稱,四周有回廊鏈接。院落的北麵是正房,是主人會客和起居的地方;東廂房是多是晚輩男性的住房;西廂房多是晚輩女性的住房;南麵的房間因為臨街,多是仆人們的住房。

在四合院西麵的一排廂房中,有一間斑竹掩映、繡戶珠簾的閨房。此時,房中的一名女子剛剛醒來。她在床上坐起,伸個懶腰,從床邊的熏籠裏取出用香薰好襦裙,慢慢地穿了。隨後,她下了床取些清水洗漱罷了,便在閨閣的妝台前坐下,開始梳理打扮。

古時候,人們視頭發為精血,因此無論男女都蓄發。在每天早晨出門前,都需要梳理頭發。尤其是女人,清晨起來坐在妝台前,對鏡青絲挽,淺笑巧梳妝,乃是一天當中裏最休閑和舒心的時刻。

那時大戶人家的女人,都有自己的妝台,稱為“妝奩”。此刻,當徐玉婉在妝台前坐下時,正有一縷晨光從窗戶射入,映照在了她秀美的臉上。

麵前的這件桃木妝台,兩廂是鏤空的雕花,刻有花鳥草木的裝飾。台體有兩層,各有門戶。上層的隔板上放有銅鏡、木梳和絲布;隔板和底板之間開有八個不同形狀的凹槽,分別嵌有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小漆奩。在這些漆奩裏,放置有胭脂、眉黛、口脂、水粉、香料、發簪、環佩,金鈿、翠翹等化妝用品,真是應有盡有。

徐玉婉先把頭發散開,讓烏黑如緞的長發直落腰間。她拿起梳子剛開始梳理,一個人就推門進屋了。

進來的正是剛起床的鍾韻兒。她從徐玉婉手中接過梳子,一邊幫她梳頭,一邊略帶歉意地說:“唉,今兒不小心睡過頭了。”她揉了一下睡眼朦朧地眼睛,打了個哈欠說:“都怪昨天玩得太累了。”

昨天?徐玉婉回想了起來。她和鍾韻兒是去了開寶寺,登了靈感塔,遊玩了艮嶽園,還遇上了那位……徐玉婉無聲地歎了一口氣。

“我也是剛起床。”徐玉婉一邊沉思著,一邊說:“昨夜裏,我做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夢,害得我一直沒睡好。”

“做夢?”鍾韻兒似乎來了興趣,追問道:“都做的什麽夢?”

徐玉婉搖了搖頭,十分無奈地說:“我記不清楚了。好象……是有許多高樓大廈。它們都高過了天際,沒入了雲端,顯得很不真實。所以,我才說是稀奇古怪呢。”

鍾韻兒猜不到徐玉婉的夢境裏都有什麽,便沒有繼續追問。她用木梳將徐玉婉的頭發仔細地梳通了,再盤起來,紮成一個龍蕊髻,最後用簪子固定住。

等弄好了頭發,接著再來做麵容。第一道是傅粉,先把白色的脂粉均勻地搽在臉上,再塗上和妝粉相配的胭脂,讓粉白的麵孔如桃花一般;接下來再畫眉,用眉筆的黛黑由深及淺地勾描,畫出兩道彎彎的倒暈眉,使月形的眉毛如望遠山;然後再抹口脂,將朱赤色的唇脂輕點在嘴唇上,就如同一枚殷紅的櫻桃那麽嬌嫩;最後,戴上金釵玉簪的頭飾,人便顯得光鮮照人了。

鍾韻兒幫徐玉婉梳妝好了,便走回隔壁的廂房,開始自己梳妝打扮。

要在往常,徐玉婉會到鍾韻兒的房間,幫著她盤盤頭,上上粉,描描眉,點點唇。可今天,她似乎沒有這個心情,而是一個人獨坐在妝台前,拿起銅鏡,從鏡中仔細地端詳著自己。

但見鏡中之人,麵如桃花,眸似星辰,膚如美玉,唇似紅櫻,真是個一笑傾城的美人兒。隻是,此時鏡中的這個美人,卻雙眉微蹙。一種欲語還休的惆悵,縈繞在她的心頭。

今年,徐玉婉已經一十有八,已屬大齡,無奈卻情緣未明,至今尚未婚配。對此,徐玉婉的父母早就著急了。雖然沒有明著催婚,但時常會有意無意提起她的婚事。當然,不時也有媒人上門來說親。隻是說來說去,徐玉婉的意中人始終都沒有現身。徐玉婉縱有玲瓏心思、清風氣質,終究已經二九紅塵,不能總做一個清心寡欲的菩薩。這女大當婚,男大當嫁,本來就是情理當中的事。可至今婚約未定,也著實讓她心煩。

徐玉婉突然想起了那條來路不明的鏈子。她便從香囊中將它取出來,拿在手中仔細地端詳著。這條鏈子看上去烏蒙閃亮的,不像是一般的銀器。它是用何種材料打製而成的?又有何種用途?徐玉婉仔細地琢磨著。

從鏈子的長短、粗細上,看起來像是一件腕飾。可它又與徐玉婉以前見過的腕飾完全不同。她從妝台底層的一個梳妝盒裏,取出了自己的一付銀鐲。這付鐲子的鐲身有些扁寬,從中央向兩端逐漸收細。鐲麵的正中間,以突線的花紋為裝飾,與兩邊的細紋邊線相呼應,顯得簡潔大方。鐲子兩端的相接處留有缺口,可以用來調節鬆緊。徐玉婉十分喜愛這件鐲子。可如果把它同那條鏈子相比,就顯得粗糙多了。

隻見這條鏈子,由一個個小環環環相扣連接而成。每個小環上都看不出任何的接縫。鏈體非銀非鐵,摸起來是如此平滑和細膩。天呀!究竟是哪個的能工巧匠,用了何種材料,才打造出這等精美的鏈子?

這條鏈子究竟是從何處而來的?徐玉婉完全記不得了。她隻記得,昨天在靈感塔上跟那名男子撞懷後,這條鏈子就莫名其妙地被她握在了手裏。會是那名男子塞給自己的啦?徐玉婉搖了搖頭。她記得當時他隻抓住了自己的手臂,根本沒有往自己的手裏塞過東西。

徐玉婉再次仔細地端詳著這條鏈子。她發現,在鏈子的一端有一個奇怪的圓環,圓環上有個很小的機關可以移動。她試著把那個小機關推向一側,把鏈子的另一頭塞進圓環裏,然後鬆開讓小機關複位。噫!兩端剛好套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閉合的鏈子。

徐玉婉明白了:這個精美的物件原來正是一條手鏈!

徐玉婉立刻把那條手鏈佩戴在手腕上。手鏈的長短和粗細竟然同她的腕骨剛好相配。她舉起手腕地觀賞著。隻見鏈上的小環在她的眼前輕輕地晃動著,鏈上的那一顆晶亮的小石頭,更是熠熠閃光。她開心了:真是一個精美絕倫的物件!

徐玉婉一邊把玩著手鏈,一邊又想起昨天發生的事。

在靈感塔上同自己撞懷的那名男子,究竟是何方神聖?自己原以為他是輕薄之人,卻不料一日之內,竟然同他連見三次。這事發生在七夕佳節,正是牛郎和織女相會之日,豈不是緣分又是什麽?倘若人世間真有緣生靈致的相遇,這次能應驗在自己的身上嗎?隻是,到現在自己連那人姓甚名誰都不知道。唉,就算奴家有心,可不知他是否也有意。徐玉婉的心裏泛起了陣陣的漣漪。

徐玉婉又暗自思忖了一會兒,才從腕上摘下了鏈子,把它重新放回隨身的香囊裏。她該去鍾韻兒哪裏,看看有什麽可以幫忙的。

沒想到,徐玉婉還沒出屋,鍾韻兒就象一隻鳥兒一樣,又飛進她的屋子。

“玉婉,都收拾好了嗎?”鍾韻兒人沒到,話就先到了。

“早好了,我正在等你呢。”徐玉婉看著滿臉是笑的鍾韻兒,回答道。這個小開心果,哪裏曉得別人心中的煩惱?

鍾韻兒今兒穿了件長袖的背子,頭發挽成中空的雙環髻,再紮上彩繒固定,顯得非常可愛。昨天兩人在艮嶽中玩得太晚了,沒有來得及去逛乞巧市。她們打算今天再到街上走走,趕個節日的尾巴。

“廚房有新蒸的栗粉糕,要不要叫人送過來?”鍾韻兒問。

鍾韻兒所說的栗粉糕,是把栗子磨碎成粉,再加入桂花糖後蒸製而成,十分得鬆軟可口。

徐玉婉這才記起還沒吃早膳呢。她搖了搖頭說:“不如我倆兒自己去取好了,省得人送來送去的麻煩。”

鍾韻兒聽了,連忙說:“那還我去取好了。”她邊說邊走出屋子,一個人朝廚房走去。

北宋時,中原地區的飲食習慣,已經從原來的兩餐逐步變成了三餐。尤其是京城裏大戶的人家,一日三餐是很普遍的。早膳通常都由自家的廚房來做,有時也會從外麵的店鋪買回來。

徐玉婉和鍾韻兒用過早膳,看看時間還早,便先到書房裏,各自讀了會兒詩書,一直磨蹭到辰時已過,才從徐府中出門。

辰時按現代的時間是早上從七點到九點。宋代的計時,采用的是“銅壺滴漏”的方法。一晝夜被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現代的二十四小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醜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以此類推。一個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

徐玉婉和鍾韻兒平時外出逛街,如果距離近的話,很少坐轎子。轎子那東西晃晃悠悠的,不僅走不快,還很不自由。兩人挽著手,一起走出僻靜的小巷,再拐上大街,很快就融入了街上的人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