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藝術家的眼光和人生

(2023-01-22 21:45:02) 下一個

NGV(維州國立美術館)聚焦20世紀著名藝術家畢加索,推出了名為《畢加索世紀》的大型展覽。法國蓬皮杜中心和巴黎國立畢加索博物館為NGV獨家製作的展覽,展出了畢加索的80多件作品,以及他同時代50多位藝術家的100多件作品。

適值畢加索的畫作在墨爾本國家美術館展出,久聞大名,決定親臨現場一飽眼福。為什麽要去看畫展,除了能一覽真跡,還可以就近觀看細部,體悟畫家不可言說的筆觸。

樹下的三個女人

細部豐富的筆觸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

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有個疑問,一位朋友也對我說,這也叫名畫?小孩子塗塗抹抹也能畫成這樣!

雖然未能看懂畢加索,這位朋友也說對一半,畢加索本人曾這樣說:“我14歲就能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之後我用一生去學習像小孩子那樣畫畫。”

原來藝術家的眼光就是源自小孩子的眼光,以孩子的眼光去觀察世界。有一顆孩子般純真的心,加上藝術家獨有的靈氣,就能改變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

是畢加索打破了意大利文藝複興以來的焦點透視法,在二維空間裏展現了一個不同角度的三維世界。“亞維農的少女”就是他“立體主義”畫派的開山之作。

《亞維農少女》打破了視角的固定性,在側麵的臉上畫出了正麵的眼。也打破了形狀的固定性,把形狀分解成了一個又一個規則的幾何形狀。

進一步引入時間維度,把三維空間擴展為四維空間,如這幅《哭泣的女人》。

《 哭泣的女人 》(1937年,布麵油畫,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收藏)

《 哭泣的女人 》(1937年,布麵油畫,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收藏)

《哭泣的女人》(英語:The Weeping Woman,法語:Femme en pleurs)是畢加索於1937年創作的油畫作品。當時畢加索非常著迷於這個主題,在同一年裏重畫了多次。對於畫中的人物朵拉·瑪爾,畢加索曾經解釋道:“對於我來說,她就是個哭泣中的女人。幾年當中,我都在畫她遭受痛苦折磨中的樣子,不是通過虐待,不帶著絲毫愉快,隻是遵從於視覺影像。這是深刻的寫實,而不隻是停留在表麵。”

這裏還要提到稍早的反戰主題作品《格爾尼卡》。1937年1月,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委托畢加索為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展館創作一幅以“法西斯主義蹂躪下的西班牙”為主題的壁畫。當時德國空軍及意大利皇家空軍對格爾尼卡城進行的地毯式轟炸激起畢加索的滿腔怒火,也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從而創作了這幅立體派藝術作品。作品描繪了經受炸彈蹂躪之後的格爾尼卡城。這是他對西班牙內戰期間平民被恐怖轟炸的反應。

《格爾尼卡(Guernica)》349 cm × 776 cm

此後畢加索花了許多個月的時間,根據出現在格爾尼卡的 一個人物,製作了一係列哭泣婦女的附加圖像。該作品中,畫中女子的眼裏看起來好像有黑色的星星,但細細看來,它們其實是西班牙城鎮格爾尼卡上空徘徊著的轟炸機。因此,該作品也反映了親人,特別是母親,姐妹在戰爭期間所經曆的悲痛。 是無辜平民在格爾尼卡所遭受的痛苦。

關於《格爾尼卡》還有一段軼事:1940年德軍占領巴黎後,畢加索在畫室內閉門作畫,當年冬天,天氣嚴寒,德國駐法大使送他一批燃料,卻被他拒絕,並回答:“西班牙人是永遠不會感到冷的。” 臨走前大使看到一張格爾尼卡的照片,問畢加索:“這是您的作品嗎?”畢加索冷冷地回答:“不,這是你們的作品!”

整個“ 哭泣的女人 ”係列的 模特 都是專業攝影師多拉·瑪爾,也是畢加索的情人。她不僅僅是畢加索筆下《哭泣的女人》係列的靈感源泉,也是他創作巔峰期生活裏堅實的支柱。兩人不即不離的關係一直連續到1946年分手,多拉·瑪爾一直珍藏著畢加索送她的所有油畫,雕塑,素描或紙片,甚至是在餐巾紙上隨意塗抹的速寫。她從沒有出售拍賣一幅一件畢加索的作品,直至一九九七年九十歲逝世。

人生3萬天,畢加索所創造的藝術作品卻超過了3萬餘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這是一種怎樣的勤奮!這來自他對繪畫藝術的熱愛和專注。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畫家給畢加索拿來一些素描。畢加索開始一張張地看它們,近看,遠看,必要時就戴上眼鏡看細部。他把一切置之度外,完全沉浸在他在看的東西上。對他感興趣的東西,他就有這樣專注的能力。

更為珍貴的是,畢加索以不變的童心,一直在尋求藝術作品的變化。畢加索曾說:“當然有的偉大畫家具有風格。而我卻狂野地四處晃蕩,漂來漂去。當你看到我在這裏時,我已又變到另一個地方。我從來不固定,因此沒有風格。” 他還說:“我討厭自我重複。”“因而我為畫標上號碼和日期。也許有一天,有人會感激我這麽做。”

繪畫無疑是畢加索人生的主旋律,在他的私生活方麵,不少人認為就是一個“渣男”。可你並不是他,又怎能理解和感受他那磅礡的生命力?曆史上,一些偉大藝術家的人格並非是無懈可擊,可這並不影響他們創造出彪炳千秋的傑作。或許,普通人的倫理價值觀並不適合一個具有高度創造力的藝術家。

畢加索的第一任女友叫費爾南多,她是第一個與畢加索一起同居七年的女性。由於她,畢加索的創作擺脫了憂鬱的“藍色時期”,進入了愛情狀態的“粉紅色時期”。到了孤獨的老年,她回憶道,畢加索在她身上點燃的愛情,是最輝煌、最明亮的,是透徹的幸福,即使後來他完全“放下”了她,和她形同路人,她依然要為了那樣充分的愛情感謝他,甚至覺得一輩子都欠了他。費爾南多的回憶讓人看到,畢加索雖然好色,卻絕沒有輕佻與玩弄,他是動了真情的。

畢加索與傑奎琳

畢加索生命中最後一個女人是傑奎琳·洛克,她陪伴了畢加索生命的最後20年。她是帶著孩子的單身媽媽,卻成了畢加索的第二任妻子。畢加索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是對她說的:“這是我的妻子,她一直對我很好,很好。” 畢加索的辭世對傑奎琳打擊極大。悲痛之餘,她將畢加索的遺產和遺物盡數捐給了博物館。她忘不掉畢加索飽含生命之火的眼睛,她說:“失去畢加索,我的生命就失去了意義。” 在畢加索辭世 13年後,傑奎琳用一支左輪手槍,結束了她59歲的生命。

在畢加索眾多的情人中,值得一提的是弗朗索瓦絲·吉洛,也是唯一一個主動離開畢加索的勇敢女人。吉洛也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女畫家,並有著極強的獨立意識。她說:“和畢加索在一起,意味著我必須把自己的個性隱藏起來。”

吉洛無疑是欣賞畢加索的,不然她不會接受他的感情,還與之生活了十年,並為他生兒育女。然而她欣賞歸欣賞,卻始終不將他作為“偶像”去崇拜。

畢加索常不解地問吉洛:“你為什麽總跟我對著幹?”

吉洛回答:“因為我們之間有對話,不是你的獨角戲。所有人都對你說‘是’,好像圍繞著一個國王,而我對你說‘不’。”

1953年她帶著一雙子女離開了畢加索,後來她同一位藝術評論家合作寫了《我與畢加索的生活》,文中把畢加索不為人知的一麵袒露了出來,出版後引起軒然大波。畢加索對此舉非常憤怒,從此拒絕再見她生的一對子女。

雖然聲明與吉洛的子女再不相見,但這件為兒女們創作的作品,成為了畢加索感情的寄托和畢生的鍾愛,長期懸掛在其工作室的顯要位置,直至畢加索去世後,還一直掛在那裏。

吉洛之女奧瑞莉亞·恩格爾(Aurelia Engel)談到母親“豐富多彩的人生”時曾說:“對於女性而言,同時擁有藝術、愛情和子女十分少見,傳統令她們必須做出選擇。但是我的母親拒絕墨守成規。她勇敢追求生活中的一切,並投入無比火熱的激情。”

作為一個獨立女性藝術家,她在2021年11月26日迎來了自己的百歲生日,佳士得香港為弗朗索瓦絲·吉洛隆重舉辦藝術家首次個展。“ 到了這個年紀,我時常會感到人生很無聊。”她笑道。“但我從不覺得繪畫無聊。”

她還有句自信滿滿的話:“我知道畢加索風流成性,與他相伴會是一場災難,但我不想錯過這場災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地中海阿明 回複 悄悄話 感謝分享!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