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吳哥夕照

(2019-06-07 16:22:05) 下一個

2012年有緣吳哥一遊,最令我驚歎的還是那吳哥夕照。看著殘陽從塔影間漸漸滑落,茫茫夜色開始取代那瞳瞳塔影,心中充滿了曆史的滄桑感!

 
 
 

吳哥窟始建於12世紀,舉高棉全國之力,曆35年建成。1431年,古高棉王國國都吳哥為暹羅攻破,高棉人遷都金邊,吳哥窟被遺棄,消失在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之中。

現已開發出的吳哥窟遺跡中,仍可見原始林木盤根錯節與建築連成一體。

 

 

 

幾個世紀後的1861年,尋找熱帶動物的法國博物學家亨利·穆奧(法語:Henri Mouhot)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現吳哥窟遺跡,由衷地讚歎到:“一見到吳哥的的寺刹,人們立刻忘卻旅途的疲勞,喜悅和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一瞬間猶如從沙漠踏足綠洲,從混沌的蠻荒進入燦爛的文明。”
 

多年從事吳哥窟修複工作的法國專家莫裏斯·格萊斯(Maurice Glaize)認為,吳哥窟造型雄偉,布局平衡,比例協調,線條優美,威風赫赫,與世界上任何最傑出的建築相比亦毫不遜色。

 

吳哥掠影

 

 

 
 
 
 
 
 
 
 
 
 
 
 
 

吳哥的建築理念十分先進,以小吳哥為例,該區地處沼澤濕地,工人必須在數百公頃土地上翻挖,取出數米深的濕土,換上細沙,鋪上石子和表土。受熱帶季風影響,雨季水位高漲,旱季水位下降,由此影響地基的上隆和下沉。古高棉技師們用190米寬的護城河,巧妙解決了這一問題。雨季時護城河成為一巨大的蓄水池,收蓄了泛濫的雨水,旱季時護城河的蓄水又保持了地下水位的穩定,使宏大的吳哥窟數百年來屹立不倒。

 
 
 
 
 

吳哥的建築工藝也很講究,建材主要是砂岩石料,主要由長方形石塊的層層堆壘而成。巨大的石塊構件,平均重約1噸半,我曾驚歎於石塊間十分平滑的接縫,可謂嚴絲合縫。在缺乏現代起重設備和磨合工藝的數百年前,確實讓人難以置信。

 
 
 

經資料追索得知,石方上都有直徑2.5厘米,深3厘米的圓孔,數目視石塊大小而定。在巴戎寺有一幅浮雕,工匠將石塊用插入孔洞的木樁和繩索通過支架吊起,疊在另一石塊上,然後手扶木樁,推動吊起的石塊,使兩塊砂岩石料相互研磨,從而得到完美的磨合麵。

這些仙女浮雕,由多塊巨大的砂岩石料堆壘而成,嚴絲合縫,雕刻可以順利地一刀穿過。浮雕顯然完成於建築之後。

 

 

 
 
 

吳哥文明與埃及文明一樣,很快就衰敗了。餘秋雨曾歎息埃及文明“一開始就缺少明澈的理性,沉醉於自負的神秘。” 埃及文明的締造者們“隻希望自己以木乃伊的方式長存於世或再度複活,沒有對後嗣的延續作切實的安排。”
 

吳哥窟實際上是供奉死去先王的陵寢,吳哥文明是在專製君王的支持下產生的。因僵化不變的保守而衰敗也是必然的。反觀12世紀的歐洲的文藝複興運動,產生了包羅幾何、數學、邏輯學、醫學、修辭、音樂的中世紀劍橋大學。不到一個世紀,歐洲實用的新發明的數量就超過之前1千年全球人類發明的總量。如印刷、火藥、眼鏡、精準的時鍾、天文望遠鏡和船支都有了長足的發展。“證明了像希臘文明這樣的古代文明,一旦擺脫保守的陰影,賦予新的創造活力,將會產生何等壯美的結果。(餘秋雨)”
 

吳哥文明猶如昨日黃花,敗落在曆史的迷霧之中。這寺刹陵墓衰敗數個世紀之後,又開始展現它的魅力,成為柬埔寨的旅遊勝地,也是當今拉動高棉經濟的活水源頭。在旅遊地多見孩子們獻藝或推銷各種旅遊產品,不覺間自己的陋照也被製成旅遊產品,一個小女孩連追幾站路找到我,隻能買下,作為吳哥一遊的紀念罷!

 

在吳高窟河溝邊捕魚的高棉老漢

 

玩蛇的小女孩

 

向旅客兜售吳哥窟畫冊的女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