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好奇心不老,帶疾壽常延。

(2018-11-27 17:06:53) 下一個
 

青春活力始於大腦

我們知道,經常進行身體鍛煉的人,那些一把年紀,仍和孩子踢足球的人會顯得年輕。我們不知道的是,大腦的改變對激發我們的青春活力至關重要。
 
經常到澳洲作學術報告的諾曼·道伊奇(Norman Doidge) 在他的暢銷書“改變是大腦的天性”(“The Brain That Chages Itself”)中指出,通過促使大腦生長新的神經元可以保持大腦的年輕。
 
當我們學習新事物時,如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學習音樂或數學,它可以刺激大腦中未開發的區域,使神經元在大腦中產生。它可以使大腦保持年輕,進而激活身體所有的神經細胞。當大腦處於興奮狀態時,讓人感覺良好的荷爾蒙處於興奮狀態,抗衰老的物質處於興奮狀態,我們就會感到充滿活力!

如何能使大腦得到改變,就是來自赤子的“好奇心”,愛因斯坦說:“好奇心是科學工作者產生無窮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居裏夫人說:“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

想到“好奇心”,第一時間出現在眼前的竟是高曉鬆。當知道高曉鬆逃離清華,抱著一把吉它南下,成了一個流浪歌手。我想了想,他放棄一條陽光大道,走上崎嶇小路,就為了一顆不安定的“好奇心”。也是這“好奇心”驅使他遠渡重洋,兩年內遊遍三十個國家。他說:“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遠方。行萬裏路,才能回到內心深處。” 當我知道,高曉鬆在藝術及學問方麵多有建樹,他的“曉說”點擊量竟然高達15億次,我又想了想,如果當年他按照父母的期望,認真在清華讀書,成為和大多數學者一樣的“標配”人生,也就失去了他的“詩和遠方”。把人生過成標準答案,那就不是他所追求的“有意思”的生活。我深深感到高曉鬆靈魂的強大實在是源於他那如湧泉、似飄風一樣的“好奇心”。
 
高曉鬆有他的詩和遠方,你也應該有自己的詩和遠方。關健是無論你是去非洲旅遊還是在家裏學習,都要擁有一顆不懈的“好奇心”,去刺激我們的大腦,使我們的生活充滿青春活力。
 

帶疾長壽源於自然

人的身體是一個物質的存在,人體作為一個和外界有著物質和能量交換的生態係統,也有一個從弱到強,由盛而衰的發展過程。血脂、血糖、血壓也會有所變化,其所謂的標準值和基準值隻是一個一般的數值。除了年齡的不同,人與人的個體之間也有所差異,因此這些數值並不具備普遍性。
 
日本著名醫師高田明和教授說:
 
至少就我個人而言,即使體重和血壓有些超標,但不出現明顯的異常,我就認為自己的健康沒有問題。
 
對於“有益健康”這樣的觀念,我有時會不做理會,而去過著“稍微有點不健康”的生活。
 
在媒體上大肆宣傳的健康知識中,錯誤或偏頗的東西也有很多,比如:
 
血壓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的,人過中年後,動脈血管壁必然會發生硬化,失去彈性,血壓必然會升高一些。對此,高田教授特別提醒: 在身體沒有其他異常的時候,血壓剛過140,是沒必要吃藥的。
 
膽固醇不足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老年癡呆症的發生。研究表明,人體的腦部如果除去水分,脂肪的重量占70%,其餘20%就是膽固醇,所以,膽固醇對大腦而言是一種多麽重要的物質。高田醫生說:我個人認為,中年女性,基本上沒有必要服用降膽固醇的藥物。
 
什麽是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是,人在身體、精神、生活等方麵保持一種良好的狀態。並不是指人沒有疾病。
 
生病對人體隻有壞處嗎?
 
感冒病毒入侵時,身法會產生一種幹擾素,激活免疫係統。許多感染性疾病,例如麻疹、天花等,發病之後可獲得終身的免疫力。人們據此把細菌、病毒等製成減毒的疫苗,有計劃、有目的地給人注射,使人體產生抗體,達到防病的效果。
 
帶病延年,古亦有之。唐代“藥王”孫思邈從小羸弱多病,後來他立誌攻讀醫學,注重養生保健,終於成為一位德高藝精的名醫。他經常散步和操練氣功導引,十分重視體育鍛煉。盡管診務繁忙,卻始終堅持學習,正如他自己所說:“白首之年,手不釋卷”,他的生活緊張充實,精神有所寄托,心情十分舒暢,終於由一個羸弱多病的患者,轉變成為年逾百歲的老壽星。
 
自己身邊也有很好的例子,一位朋友的父親,因罹患糖尿病,於是對飲食和運動開始注意。因為有病反而時時關注自已的健康,直到98歲高齡辭世,可謂小心駛得萬年船。
 
美國 人壽保險公司曾對數百名逾百歲的老人進行調查,結果表明:體弱多病者往往長壽。
 
反之,一些看似健康很少生病的人,他不在乎,卻埋下了極大的健康隱患。

2012年,曾在長春地質學院建校60周年的一次宴會上見到歸國的“千人計劃”領頭人黃大年教授,黃其時正值54歲英年,已在深部探測、納米技術、光纖技術等多個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黃在即席發言中侃侃而談,備受矚目。當時看上去黃的精神和身體狀況俱佳,正當為國效力之時。未想四年後竟因病逝世。這樣英年早逝的例子比比皆是。一個平時身體無病的人,反而容易忽視健康,一病不起。

人體一生都和大量菌群共處,疾病亦無可避免。其實,疾病能夠教給人很多事情,有時候我們甚至要學會適當生病,這是生命順應天道、適應自然,尋求長久發展的自我調整!
 
一方麵,要順應自然,不要給自己的生活加上過多的禁忌,與其過度節製,不如自由自在地生活。另一方麵,又要關注健康,認真對待疾病,方能祛病延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