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疾長壽源於自然
人的身體是一個物質的存在,人體作為一個和外界有著物質和能量交換的生態係統,也有一個從弱到強,由盛而衰的發展過程。血脂、血糖、血壓也會有所變化,其所謂的標準值和基準值隻是一個一般的數值。除了年齡的不同,人與人的個體之間也有所差異,因此這些數值並不具備普遍性。
日本著名醫師高田明和教授說:
至少就我個人而言,即使體重和血壓有些超標,但不出現明顯的異常,我就認為自己的健康沒有問題。
對於“有益健康”這樣的觀念,我有時會不做理會,而去過著“稍微有點不健康”的生活。
在媒體上大肆宣傳的健康知識中,錯誤或偏頗的東西也有很多,比如:
血壓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的,人過中年後,動脈血管壁必然會發生硬化,失去彈性,血壓必然會升高一些。對此,高田教授特別提醒: 在身體沒有其他異常的時候,血壓剛過140,是沒必要吃藥的。
膽固醇不足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老年癡呆症的發生。研究表明,人體的腦部如果除去水分,脂肪的重量占70%,其餘20%就是膽固醇,所以,膽固醇對大腦而言是一種多麽重要的物質。高田醫生說:我個人認為,中年女性,基本上沒有必要服用降膽固醇的藥物。
什麽是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是,人在身體、精神、生活等方麵保持一種良好的狀態。並不是指人沒有疾病。
生病對人體隻有壞處嗎?
感冒病毒入侵時,身法會產生一種幹擾素,激活免疫係統。許多感染性疾病,例如麻疹、天花等,發病之後可獲得終身的免疫力。人們據此把細菌、病毒等製成減毒的疫苗,有計劃、有目的地給人注射,使人體產生抗體,達到防病的效果。
帶病延年,古亦有之。唐代“藥王”孫思邈從小羸弱多病,後來他立誌攻讀醫學,注重養生保健,終於成為一位德高藝精的名醫。他經常散步和操練氣功導引,十分重視體育鍛煉。盡管診務繁忙,卻始終堅持學習,正如他自己所說:“白首之年,手不釋卷”,他的生活緊張充實,精神有所寄托,心情十分舒暢,終於由一個羸弱多病的患者,轉變成為年逾百歲的老壽星。
自己身邊也有很好的例子,一位朋友的父親,因罹患糖尿病,於是對飲食和運動開始注意。因為有病反而時時關注自已的健康,直到98歲高齡辭世,可謂小心駛得萬年船。
美國 人壽保險公司曾對數百名逾百歲的老人進行調查,結果表明:體弱多病者往往長壽。
反之,一些看似健康很少生病的人,他不在乎,卻埋下了極大的健康隱患。
2012年,曾在長春地質學院建校60周年的一次宴會上見到歸國的“千人計劃”領頭人黃大年教授,黃其時正值54歲英年,已在深部探測、納米技術、光纖技術等多個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黃在即席發言中侃侃而談,備受矚目。當時看上去黃的精神和身體狀況俱佳,正當為國效力之時。未想四年後竟因病逝世。這樣英年早逝的例子比比皆是。一個平時身體無病的人,反而容易忽視健康,一病不起。
人體一生都和大量菌群共處,疾病亦無可避免。其實,疾病能夠教給人很多事情,有時候我們甚至要學會適當生病,這是生命順應天道、適應自然,尋求長久發展的自我調整!
一方麵,要順應自然,不要給自己的生活加上過多的禁忌,與其過度節製,不如自由自在地生活。另一方麵,又要關注健康,認真對待疾病,方能祛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