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汝(Uluru),意為"大地之母",位於澳洲腹地中部,最為神奇的是,一塊巨大的紅岩,兀立於荒原之上,宛如從天際飛來,令人暇想!這就是世界聞名的艾爾斯岩(Ayers Rock)。艾爾斯岩為一單體岩石,高340多米,長3000米。最寬處達2000多米,周長約10公裏。有三個較長的側麵。是當地土著信奉的烏魯汝神石。
風和日麗,驅車順時針繞岩而行,遇見好的景點則下車觀賞。
冬季陽光偏北,最長的一個側麵在春季是很好的采光麵,這個季節卻背光。正午時分來到其相對的觀景台也別有一番風光。岩體皺紋明顯,岩麵呈淺紫紅色,莊嚴而肅穆。
在馬拉停車場(Mala Carpark)有登岩之處,我與張華止於岩腳,小朱和淩奮力登上岩頂,留連近兩個小時,極目遠眺,荒原盡收眼底。
我們則在岩腳人行小道上漫步,穿行於合金歡樹林與岩洞之中,岩洞中可見較大的貝類化石嵌在洞頂,表明其海相沉積的成因。一些洞穴雖然低矮,卻十分寬暢,是原住民祖先避風遮雨的好地方。
隨後前往文化中心,認真觀看反映當地土著人文化的記錄片。烏魯汝的原住民是阿男姑人,一些原住民至今仍保持其採集和獰獵的生活方式。在野地可採集到一些很甜的樹葉、種類繁多的花朵和果實,以及蜜蟻和富有營養的蠕蟲。狩獵的對象主要是紅袋鼠、鴕鳥和蜥蜴。阿男姑人靠採集和狩獵的生活方式可謂人類發展史中的活化石。該地有豐富的泉水、水潭和洞穴。確實為原住民的休養生息之地。氣候也頗有特點,無論何時白天和夜晚溫差較大。我們在時正值冬季,白天氣溫達22度,夜間可在0度之下。
日落時分,觀景點上人頭攢動,大家都在搶占最佳位置,甚至爬上車頂,支起相機。該景點在岩體的西南麵,這個季節落日餘暉投射到岩體之上,可拍到岩體色彩的變化,從赭紅到橙紅再到暗紅,直至太陽落入地平線,岩體轉暗。
雖然淩晨在觀景點拍到了日出,由於季節關係岩體背光,隻是一片灰暗,分析之後,第三天一早驅車前往岩石的東北側,這是第三個較大的側麵,當清晨第一縷陽光從東北方投射到岩體之上,整個岩麵即披上了淺紅色的外衣,格外豔麗。
卡塔楚塔石丘
從烏魯汝往西約50公裏車程就是卡塔楚塔景點,卡塔楚塔意為"多個頭"之意,就像一串饅頭狀隆起的石丘。
與東邊的艾爾斯岩遙相呼應,二者相距約三十公裏,實際在地下連為一體。二者皆為含鐵砂礫岩,但此處的礫石更為粗大。可以推測,在古海洋沉積成岩過程中,由東向西,卡塔楚塔更近海岸。在茫茫荒原,為何僅有此兩處有岩石突起?是何種地質構造成因?卻不得而知。
美麗的小城愛麗斯泉
拐出烏魯汝-卡塔楚塔國家公園,回到向北的主路,約200公裏就到了麥克唐納山脈河穀中的愛麗斯泉(Alice Spring),這是澳洲最中部,紅土中心唯一的小城和綠洲,城中植被皆由滴灌係統維護。
在愛麗斯泉入住兩間一套的家庭旅館,有寬大的廚房和客廳,可以自己做飯,上超市買了烤雞、羊排和紅酒,享受了自製的家常美食。
在愛麗斯泉一天時間主要沿西麥克唐納山脈觀賞了辛普森丫口(Simpsons gap),斯坦得尼裂穀(Standley chasm)景觀和遊覽了沙漠公園。
辛普森丫口(Simpsons gap)為一山間河穀,河已幹涸,河穀中長出高大的桉樹。丫口處有小水塘遺留。
斯坦得尼裂穀(Standley chasm)更為壯觀,由紅砂岩上發育的垂直張裂隙在水流的長期浸蝕下發展而來。寬不過四米,兩邊峭壁陡立,當得"天塹"二字。
沙漠公園中下午3:30的飛禽表演值得一觀,人鳥的配合十分默契,足見鳥的智商不低。
夜行館裏多為澳中部沙漠地區各種爬行動物,最耐看的是一種稱為山魔的蜥蜴,英文名為Thorny devil。身上長滿鮮黃色的棱角,成年者體長可達20厘米,前行時不慌不忙,時常前後搖擺,欲行又止,煞是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