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科姆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作家,他認為自己的文風屬於一種adventure of ideas的風格,雖然大部分作品都不屬於虛構,又不是圍繞一個人物或者一個故事展開,但其中的故事情節卻一般比較曲折,看他的文章很有adventure波瀾起伏的韻味。另外,馬爾科姆善於從社會學和心理學角度切入,研究商業世界的各類問題,對商業戰略決策、商業世界成功哲學等等命題有著非凡的見解,是歐美商界備受歡迎的新銳思想家之一。2005年,被《時代》雜誌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一。
他最有名的著作有《TheTipping Point(引爆點)》,《Blink(瞬間)》,《Outliers(異類)》,每一部是《時代》雜誌暢銷書排行榜第一的暢銷書。《大衛與歌利亞》是2013年出版的,好像沒有像前三部那樣引起轟動,但讀完後你會發現書中每一個人的故事都發人深省。
先說說標題裏的兩個人:大衛就是聖經中以色列人的大衛王,撲克裏的黑桃K。不過這裏的說的還是他小時候,一個放羊娃大衛。歌利亞是非利士人的戰士。這場戰爭發生在公元前11世紀,地點是以拉山穀。當時非利士人的軍隊集結在山穀的南側山坡上,以色列人集結在山穀北側。 雙方都不敢率先發起進攻,因為想要進攻就必須先衝下山穀,然後再向上衝向敵軍的陣地,地勢非常不利。僵持很久,非利士人不耐煩了。他們派出了最出色的武士歌利亞走下山穀,向以色列人發出挑戰:以單挑決定勝負。
歌利亞身高超過兩米,全身披掛著鎧甲,頭上還有頭盔。身上帶著長矛,巨劍,手中還握有標槍,身前還有一個隨從持著盾牌保護他。他開始向以色列人叫陣時,以色列陣營這邊沒有人敢應戰 — 歌利亞太強大了,和他對戰隻能是送死,沒有人能戰勝他。但是突然一個男孩站了出來,走到以色列王掃羅麵前毛遂自薦道:我願意迎戰歌利亞。
掃羅王開始根本就不同意,說:你隻是一個孩子,對方這個非利士人是一個從小就為打仗而訓練的武士,你不可能贏他。
下麵是大衛的回答:如果一頭獅子或者黑熊把羊從我的羊群裏叼走,我一定是一路追下去把它殺死,把我的羊救回來。獅子和黑熊我都能殺死,我一定能打敗歌利亞。
掃羅王被說服了,但仍然不放心。他把自己的佩劍和盔甲拿出來,要大衛穿上。贏不贏先不說,至少佩劍和盔甲能給大衛創造點兒機會。但是大衛拒絕了,理由是穿上盔甲他走路都困難,還怎麽打仗,佩劍更不需要,因為他根本不會用。大衛隻是從地上找了5顆小圓石頭,放進肩袋裏,然後拿起他放羊用的木棍,下山了。
歌利亞看到從以色列隊伍裏出來迎戰他的不是一個武士,而是一個小男孩,立刻被激怒了。等這個孩子站在他麵前時,再看他手中的武器:木棍。立刻咆哮道:你就拿幾根木棍和我打嗎?你當我是什麽,一條狗嗎?過來,走近點,我要把你的肉一點點剝下來喂這裏的鳥和野獸。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隻見大衛從肩袋裏拿出一顆小石頭,放進木棍上吊索的皮袋裏,然後揮舞木棍,帶動吊索裏的石頭高速運動,最後把石頭向歌利亞發射出去。作者通過實驗發現,這樣發射出去的石子,速度幾乎能達到早期來複槍發射的子彈的速度。石子正中歌利亞沒有盔甲保護的額頭,這位巨人武士立刻就倒下了。大衛衝上去,拔出歌利亞的隨身佩劍,割下了他的頭,戰鬥結束了。
人們喜歡聽以弱勝強的故事,而且這類故事開始的時候強弱懸殊越大,故事越曲折,就越是激動人心。普通的小夥子戰勝魔鬼,成功救出了公主;窮人打敗富人;小國打敗大國;小律師打敗大公司;小公司戰勝巨無霸等等,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不僅勵誌,令人振奮,而且弘揚正義,打擊邪惡,散發正能量。但是《大衛與歌利亞》這本書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對這些故事,案例的解讀都錯了。我們通常認為強大的力量其實並非如我們所想象的那般強大,甚至它強大的地方正是其最致命的弱點所在。而且弱者戰勝強者的故事中,我們總是忽略了最有價值的東西:這些一開始的弱者如何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這一點可以給我們打開一扇門,使我們能用不同的方法、角度思考問題,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可能性。
這本書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劣勢中的優勢(優勢中的劣勢)
第二部分:有益難度理論
第三部分:力量的局限
每一部分又包含三個章節,也是三個主題,每個主題裏都有幾個類似的小故事。三部分的側重點不同,但都講述了很多普通人與“龐然大物”對抗的故事。這裏“龐然大物”是指我們通常認為不可戰勝的困難、或對手,比如軍隊,舊的傳統,身體的殘疾等等。
我從每一個部分裏摘出一個主題故事做一個介紹。對本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到原書通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