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衛與歌利亞(一)

(2018-01-22 14:47:22) 下一個
大衛與歌利亞(一)
這本書是我大概兩年前讀的,感覺寫得挺不錯,書中有幾個故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書的作者是Malcolm Gladwell(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這位可是個牛人,下麵一段對他的介紹摘自智庫百科:
 

馬爾科姆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作家,他認為自己的文風屬於一種adventure of ideas的風格,雖然大部分作品都不屬於虛構,又不是圍繞一個人物或者一個故事展開,但其中的故事情節卻一般比較曲折,看他的文章很有adventure波瀾起伏的韻味。另外,馬爾科姆善於從社會學心理學角度切入,研究商業世界的各類問題,對商業戰略決策、商業世界成功哲學等等命題有著非凡的見解,是歐美商界備受歡迎的新銳思想家之一。2005年,被《時代》雜誌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之一


他最有名的著作有TheTipping Point(引爆點)》,Blink(瞬間)》Outliers(異類)》,每一部是《時代》雜誌暢銷書排行榜第一的暢銷書。《大衛與歌利亞》是2013年出版的,好像沒有像前三部那樣引起轟動,但讀完後你會發現書中每一個人的故事都發人深省。

先說說標題裏的兩個人:大衛就是聖經中以色列人的大衛王,撲克裏的黑桃K。不過這裏的說的還是他小時候,一個放羊娃大衛。歌利亞是非利士人的戰士。這場戰爭發生在公元前11世紀,地點是以拉山穀。當時非利士人的軍隊集結在山穀的南側山坡上,以色列人集結在山穀北側。 雙方都不敢率先發起進攻,因為想要進攻就必須先衝下山穀,然後再向上衝向敵軍的陣地,地勢非常不利。僵持很久,非利士人不耐煩了。他們派出了最出色的武士歌利亞走下山穀,向以色列人發出挑戰:以單挑決定勝負。


歌利亞身高超過兩米,全身披掛著鎧甲,頭上還有頭盔。身上帶著長矛,巨劍,手中還握有標槍,身前還有一個隨從持著盾牌保護他。他開始向以色列人叫陣時,以色列陣營這邊沒有人敢應戰 — 歌利亞太強大了,和他對戰隻能是送死,沒有人能戰勝他。但是突然一個男孩站了出來,走到以色列王掃羅麵前毛遂自薦道:我願意迎戰歌利亞。

掃羅王開始根本就不同意,說:你隻是一個孩子,對方這個非利士人是一個從小就為打仗而訓練的武士,你不可能贏他。

下麵是大衛的回答:如果一頭獅子或者黑熊把羊從我的羊群裏叼走,我一定是一路追下去把它殺死,把我的羊救回來。獅子和黑熊我都能殺死,我一定能打敗歌利亞。


掃羅王被說服了,但仍然不放心。他把自己的佩劍和盔甲拿出來,要大衛穿上。贏不贏先不說,至少佩劍和盔甲能給大衛創造點兒機會。但是大衛拒絕了,理由是穿上盔甲他走路都困難,還怎麽打仗,佩劍更不需要,因為他根本不會用。大衛隻是從地上找了5顆小圓石頭,放進肩袋裏,然後拿起他放羊用的木棍,下山了。


歌利亞看到從以色列隊伍裏出來迎戰他的不是一個武士,而是一個小男孩,立刻被激怒了。等這個孩子站在他麵前時,再看他手中的武器:木棍。立刻咆哮道:你就拿幾根木棍和我打嗎?你當我是什麽,一條狗嗎?過來,走近點,我要把你的肉一點點剝下來喂這裏的鳥和野獸。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隻見大衛從肩袋裏拿出一顆小石頭,放進木棍上吊索的皮袋裏,然後揮舞木棍,帶動吊索裏的石頭高速運動,最後把石頭向歌利亞發射出去。作者通過實驗發現,這樣發射出去的石子,速度幾乎能達到早期來複槍發射的子彈的速度。石子正中歌利亞沒有盔甲保護的額頭,這位巨人武士立刻就倒下了。大衛衝上去,拔出歌利亞的隨身佩劍,割下了他的頭,戰鬥結束了。


人們喜歡聽以弱勝強的故事,而且這類故事開始的時候強弱懸殊越大,故事越曲折,就越是激動人心。普通的小夥子戰勝魔鬼,成功救出了公主;窮人打敗富人;小國打敗大國;小律師打敗大公司;小公司戰勝巨無霸等等,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不僅勵誌,令人振奮,而且弘揚正義,打擊邪惡,散發正能量。但是
《大衛與歌利亞》這本書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對這些故事,案例的解讀都錯了。我們通常認為強大的力量其實並非如我們所想象的那般強大,甚至它強大的地方正是其最致命的弱點所在。而且弱者戰勝強者的故事中,我們總是忽略了最有價值的東西:這些一開始的弱者如何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這一點可以給我們打開一扇門,使我們能用不同的方法、角度思考問題,我們看到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可能性。


這本書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劣勢中的優勢(優勢中的劣勢)
第二部分:有益難度理論
第三部分:力量的局限


每一部分又包含三個章節,也是三個主題,每個主題裏都有幾個類似的小故事。三部分的側重點不同,但都講述了很多普通人“龐然大物”對抗的故事。這裏“龐然大物”是指我們通常認為不可戰勝的困難、或對手,比如軍隊,舊的傳統,身體的殘疾等等。

我從每一個部分裏摘出一個主題故事做一個介紹。對本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到原書通讀一下。

 

 

(一)劣勢中的優勢(優勢中的劣勢)

卡洛琳 · 薩克斯
“如果我上的是馬裏蘭大學,我現在仍然會在做科學研究工作” 


印象派畫家的故事

先看幾個名字:

愛德華·馬奈
埃德加·德加
保羅·塞尚
克勞德·莫奈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卡米耶·畢沙羅
弗雷德裏克·巴齊耶

對藝術和繪畫感興趣的朋友可能知道,這幾個人都是歐洲印象派繪畫的先驅和大師。我本人根本不懂繪畫,但是隱約也聽說過莫奈,和塞尚。150年前,這些印象派繪畫的先驅們都住在巴黎,而且還沒有成名。當時主流繪畫依然是傳統的新古典主義,強調逼真,細膩,而印象派的這些畫家們的作品卻強調畫的色彩和整體氣氛,甚至不惜為了整體效果犧牲某些細節部分。欣賞印象派的作品,你要用眼睛看整體,而不是局部。這種表現方式在當時絕對不是主流。大眾欣賞的習慣是“盯著畫不放”,還沒有進化到“退後幾步,看畫的色彩和整體氣氛”。

在當時的法國,人們對待繪畫,不僅僅隻是把它當作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而是作為一種職業,有完整的教育體係和政府管理部門,就像我們現在社會中的醫藥行業,法律相關行業一樣。一個畫家要經過嚴格的正規訓練,從早期的臨摹,到後麵的現場模特的繪畫,整個學習過程中要經過很多激烈的競爭和篩選。最後保留下來的優秀畫家會得到各種獎勵和資助,而表現欠佳的畫家們就隻能回家了。

當時管理繪畫行業的政府部門叫皇室及美術部,而整個行業的頂峰是當時全歐洲最著名的畫展——沙龍。沙龍每年5月初開始在巴黎工業展覽大廳舉行,為時6周。展出的繪畫都選自於各地畫家送來的參選作品。每一個畫家可以有三件作品參選,一個專門的評委會負責初期的海選,他們認為不合格的畫作被直接退回,而留下來的會放到工業展覽大廳的沙龍展出。

能把自己的作品放到沙龍裏展出,是當時每一個畫家,
包括這些未成名的印象派先驅們的夢想。作品被評委會拒絕對畫家們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有的人因為無法承受這種打擊而自殺。評委會選擇的標準是依據傳統的:作品的細節表現要精準,整體完成的要正規,內容要得當,運用正確的透視法,而且要符合傳統的藝術表現方式等等。在這種標準麵前,印象派的作品無疑顯得粗糙,而且不成熟,甚至讓人大跌眼鏡。

1865年,沙龍意外地接受了馬奈的一副畫:奧林匹亞。這幅畫畫的是一個妓女,起的名字卻高大上(奧林匹亞是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住地),而且繪畫技法也完全不符合傳統。據說這幅畫當時使整個巴黎陷入了混亂,展廳裏這幅畫前人山人海,保安不得不結成人牆擋在觀眾和作品中間。觀眾對這幅畫的普遍反應是歇斯底裏,嘲笑,女性觀眾的反應甚至是震驚和恐懼。馬奈也因為這幅畫甚至不得不逃亡到國外。

1868年,
雷諾阿,巴齊耶,莫奈的畫也成功進入了沙龍展覽,但是僅僅在第三周——整個展會時間的一半時就被撤下,等同於被評委會拒絕。

當時印象派畫家們麵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放棄自己的風格去迎合沙龍的傳統口味,從而被大眾接受,進而成名;還是堅持自己的風格,走獨立創作的路,搞自己的畫展,這條路可能最後是一事無成。換句話說,是做一個大池塘裏的小魚,還是做小池塘裏的大魚,他們在經常聚會的咖啡館進行了無數次爭論,最終做出了正確的決定:辦自己的獨立畫展。

1874年4月15日,畫家們在嘉布遣大道的一棟建築的頂層舉辦了第一次印象派畫展,為期一個月,共展出165件作品,門票是1法郎。這次畫展總共大約3500人觀看,第一天的顧客人數是175。這個結果不能說很好,但也足夠引起了公眾的注意。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後麵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印象派繪畫逐漸被大眾接受,畫家們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畫作售價也越來越貴。現在全世界所有知名的大博物館裏,都有早期印象派畫家的作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