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與歌利亞(四)
哈佛大學的策略
現在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小魚大池塘這個現象。設想一下你是一所大學的負責人,你現在希望從職場上應屆畢業的研究生中,招募最好的補充到學校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中。你的選才策略應該是什麽?你應該隻選名校的畢業生呢,還是不管名校還是普通高校,隻要今年的優秀畢業生?
大多數高校采取的策略是第一種。有的甚至喊出口號:我們隻收排名前十學校的畢業生!但我希望如果你讀到這裏,你的思路會轉換一下,至少對第一種策略存疑一下:難道小池塘裏的大魚真的不值得考慮嗎?
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對以上兩種策略進行一個對比——約翰·康利和阿裏·奧德針對經濟學博士畢業生的對比調查結果。在經濟學領域,有幾家非常著名的雜誌,它們隻刊登最優秀,最具創造性的論文。而經濟學家們評價同行們時,也往往以他/她在這些頂級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做為評判標準。對於應該采取哪一種選人策略,約翰·康利和阿裏·奧德認為我們可以統計一下小池塘裏的大魚們和大池塘裏的小魚們發表的論文數量。結果怎麽樣呢?結果是:普通院校的優秀畢業生明顯優於名校的普通學生!
這個結果明顯是和我們平常的認知相悖的。如果你告訴一個高校的招聘負責人不要招收哈佛大學,或麻省理工的畢業生,這個建議怎麽聽都不太合邏輯。但是康利和奧德的分析結果卻很有說服力。
我們先來看一下北美名校經濟係博士的情況。這些學校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斯坦福,芝加哥大學。康利和奧德把這些博士們根據他們在班級裏的排名進行了分組,然後統計他們在畢業後六年時間裏發表論文的情況。見下圖。
這張圖裏的數字很多,我們其實隻需要關注最左邊的數字:成績梯次位於99%以上學生的論文發表數量。一個博士畢業生,在學術研究生涯的最初幾年,能在世界頂尖的學術雜誌上發表3、4篇論文,是非常了不起的。這個數字也確實有說服力,名校的優等生實力真的很強。
現在我們看一下排名在80%梯次的學生。像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這樣的學校,每年經濟係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數量大概在25個左右。如果你的成績梯次是80%,你在班級裏排名是大約第五,或第六。這些學生依然是非常優秀的,但是他們的論文數量真的非常少,簡直無法和優等生相提並論。再看一下55%梯次的學生,注意,這些學生的成績還是略高於成績中線的。他們能考入頂尖的大學的博士,能最終取得博士學位,而且成績比一半的學生都好,應該說他們還是很優秀的。但是這些學生幾乎沒有發表任何專業論文。做為專業研究經濟學的專家,這樣的表現無疑是令人失望的。
我們再來看一些普通高校學生的表現。這些學校在全美高校研究生院的排名都是偏下的。我選了三組,第一個是我的母校,多倫多大學(真不給母校長臉 ),第二個是波士頓大學,第三個是所謂的非前30名學校,它們的排名已經沒人在意了。
你有沒有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東西?對,非前30名學校裏最好的學生論文的數量是1.05,比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斯坦福,芝加哥大學中85%學生的成績都要好。但是請記住,這些高校可都是常春藤名校裏的學生根本就看不上眼的學校。你招人的時候是應該要這些不起眼的小池塘裏的大魚呢,還是大池塘裏的中等魚呢?當然是前者!
康利和奧德在他們的報告中寫道:如果一個學生想要進入哈佛大學,首先他各門功課的成績必須優秀,其次要有非常過硬的推薦人,然後他還要知道如何包裝自己,使得自己在眾多的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成功進入哈佛後,在本科學習的階段,他仍然需要比別人聰明,刻苦,努力,並且有企圖心和上進心才能考上研究生。那麽為什麽這些百裏挑一的學生一旦進入研究生階段後,就變得反而不那麽出眾了呢?是我們的教育係統出了問題,還是這些學生出了問題?
答案是:都不是,教育係統和這些學生都沒有問題。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就是因為名校的優秀學生特別出類拔萃。而正是這個原因,使得其他大多數相對而言比較普通的學生處境非常困難。這其實是另一個版本的卡羅琳薩克斯的故事。大池塘把非常出色的學生招募進來,又把他們塑造回平庸。
順便提一下,近50年裏,你知道是哪個大學認識到這個大池塘效應的問題了嗎?哈佛大學!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弗萊德•格雷姆擔任招生總監時期,他製定了一項“幸福的底層四分之一”政策。在他就職後的第一份備忘錄中,他寫到:“任何一個班級,不管學生總體上多麽優秀,都有成績在底層四分之一的學生。在一個非常優秀的集體裏感覺非常平庸,這種心態對一個學生會產生多大的影響?有沒有一種學生,他有一種心理上或非心理上的承受能力,能夠即使學習成績處於底層四分之一,但仍然能保持樂觀,或即使不能保持樂觀,但仍然能順利完成學業?”格雷姆清楚地知道大池塘對那些不是處於頂尖位置的學生的壓力會有多大。所以對於他來說,他的任務就是找出那些比較堅韌,並且能從學業以外的活動中找到足夠自信,從而能頂住哈佛大學這個巨型池塘帶來的壓力,最終順利畢業的學生。所以哈佛大學從那時開始,每年招收一定數量的優秀體育運動員,盡管這些學生的文化課成績相對而言比較差。理由是,既然一個班級裏一定會有人做炮灰,那我幹脆找一些雖然做了炮灰,但能在其它方麵(比如運動場上)依然能找到自我的學生進來。這樣對其他學生就起到了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