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澳鐵礦談判破裂,西芒杜礦就出事 暫停運行,巧合嗎?

(2025-10-08 00:42:09) 下一個

中澳鐵礦談判剛破裂,西芒杜礦就出事暫停運行,真有這麽巧嗎?

中國為何暫停部分澳礦采購

2025-10-07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B7R22BF05567C17.html

西芒杜鐵礦(Simandou)位於西非幾內亞東南部凱魯阿內省(西經8°54'01、北緯8°31'32),是全球儲量最大、品質最高的未開發鐵礦,總資源量約50億噸,礦石品位達66-67%,符合澳洲聯合礦石儲量委員會標準的控製和推斷儲量達24億噸 [5] [8]。
礦床分為南北兩大區塊,其中北部1、2號區塊由贏聯盟(韋立國際、山東魏橋鋁業等組成)於2019年以140億美元取得采礦權並持股85% [5],南部3、4號區塊由Simfer公司(力拓持股53%、中鋁鐵礦控股47%)負責開發 [2] [7]。2023年3月項目複工後,中國寶武通過子公司寶武資源與贏聯盟簽署股東協議參與北部區塊開發 [4-5]。配套基礎設施由跨幾內亞公司(CTG)建設,其中670公裏鐵路及馬瑞巴亞港預計2025年底實現首批鐵礦石出口 [6] [9] [12]。
主要參與方包括CTG、贏聯盟、Simfer及寶聯體(中國寶武牽頭組建),項目初期設計年產1.2億噸高品質鐵礦石,鐵路年通貨量達6000萬噸 [5] [10-11]。

前幾天,中澳之間關於鐵礦石定價的談判剛剛破裂,氣氛還沒冷卻,這邊傳來的消息就讓人有些驚訝——中國企業參與投資的幾內亞西芒杜鐵礦,突然因為安全事故宣布暫停運行。時間點之巧,巧得幾乎像是算好了。

一、談判破裂背後,是一場“定價權之爭”

鐵礦石,對中國的重要性不用多說。我們每年進口的鐵礦石高達十多億噸,其中約70%來自澳大利亞。長期以來,鐵礦石價格幾乎完全由澳大利亞三大巨頭說了算——必和必拓、力拓、FMG。

中方一直在努力爭取更多的話語權,而這次談判的焦點就在於“以人民幣計價”**。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價格談判,而是關乎金融主權與國際貨幣格局的大棋。

一旦人民幣計價成功,中國就能擺脫美元和澳元在鐵礦石貿易中的壟斷地位——換句話說,就是從“被動買家”變成“定價者”。


 

這當然讓澳大利亞坐立難安。對必和必拓來說,如果讓中國拿到定價權,他們靠坐地起價、左右市場的日子就到頭了。而對美國而言,這更像是觸動了美元霸權的根本——美國財政部門甚至公開擔心,這種趨勢會“重塑全球大宗商品的結算體係”。

於是,談判破裂了。中方幹脆暫停采購必和必拓的全部鐵礦石,一刀切。對於一個靠中國吃飯的出口國來說,這一刀下去可真是“要命”。

澳大利亞自然著急——中國可是他們最大的客戶,占了他們鐵礦石出口的七成。如果訂單真停幾個月,澳洲的礦山、航運、財政,全都要跟著抖一抖。

二、西芒杜礦出事,時間點太“巧合”了

就在外界關注中澳“鐵礦石大戰”如何收場時,非洲幾內亞傳來了意外消息。中國企業參股的西芒杜鐵礦,突發安全事故,造成3名外籍工人死亡。項目立刻被要求全麵停工整頓。

這可不是個小項目。西芒杜鐵礦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未開發鐵礦”,儲量高達20多億噸,鐵品位超過65%,堪稱“非洲的金礦”。中方為此投入了超過300億美元,是我們擺脫澳洲依賴、重塑全球鐵礦格局的重要支點。

而且,這已經是該礦兩個月內第二次因安全問題暫停運營了。一次可能是意外,兩次就不得不讓人多想。

事故原因目前還沒有公布,但結果已經擺在眼前——項目停擺,檢查、審查、整改、延遲,一環接一環。時間拖得越久,中方的鐵礦替代計劃就越被耽擱。

這難免讓人浮想聯翩:這真的是巧合嗎?

三、誰最希望西芒杜停下來?

換個角度想——誰最希望看到西芒杜出問題?

答案其實並不複雜。

首先是澳大利亞。
中方暫停采購必和必拓的礦,是因為我們有了替代方案——幾內亞的西芒杜。可如果這座礦遲遲無法量產,那麽我們依然得向澳洲買鐵礦。澳方自然希望“拖一拖”,哪怕耽誤半年,也能換來數十億美元的出口收入。

其次是美國。

鐵礦石人民幣計價,本質上是在削弱美元的全球結算地位。美國在金融層麵最怕的,就是“去美元化”。一旦連鐵礦石、石油、糧食這些大宗商品都改用人民幣結算,那美元在全球的影響力就會被動搖。

現在,有消息稱,美國一些基金正嚐試通過入股澳大利亞礦業公司,來“穩住市場”。如果真是如此,那麽中澳談判的背後,其實已經有更複雜的博弈在暗中展開。

當然,這一切目前都沒有確鑿證據。但從時間節點上看,中澳談判破裂沒幾天,非洲項目就出事,這種“巧合”確實讓人很難當作純粹的意外。

四、事故之外,是更大的戰略較量

鐵礦石的定價,其實是全球資源格局的縮影。誰掌握資源定價權,誰就在全球經濟鏈條中占據主動。

中國的鋼鐵產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卻長期受製於人。每當鐵礦石漲價,國內鋼廠成本就暴漲,房地產、製造業全都要被動挨刀。中方早就明白,不能再讓別人牽著鼻子走。

所以,才有了這次強硬的人民幣計價談判,也才有了在非洲積極布局礦產的行動。

西芒杜之於中國,不隻是一個礦,而是一張底牌。它決定了中方在未來十年能否徹底擺脫對澳礦的依賴。

這張牌不能丟。即便這次事故帶來了損失,我們也會加快整改,盡快恢複生產。事實上,據外媒報道,幾內亞政府也非常希望項目早日重啟,因為它同樣寄希望於這座礦山帶動國家經濟。

五、寫在最後

表麵上看,這是一場關於鐵礦石價格的爭執;實際上,它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步棋,是中方打破美元壟斷、重塑資源話語權的重要嚐試。

西芒杜礦的事故令人痛心,但它不可能改變這場大勢。資源格局的調整,不會因為一次停工就停止。未來的鐵礦談判桌上,中國的話語權隻會越來越重。

從澳大利亞的焦慮、美國的警惕,到非洲的變數,可以看出,這不再是一場簡單的商業談判,而是一場圍繞資源、貨幣和地緣政治的全球博弈。

或許,這世界上沒有那麽多巧合。
有時候,“巧合”,隻是另一種形式的較量而已。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