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一九八四 喬治·奧威爾

(2025-10-25 00:05:41) 下一個

一九八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0%E4%B9%9D%E5%85%AB%E5%9B%9B/2672

《一九八四》是英國左翼作家喬治·奧威爾創作的長篇政治小說,於1949年6月首次出版。

該小說講述世界被三個超級大國所瓜分——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三個國家之間戰爭不斷。主人公所處的大洋國實行高度的集權統治,在那裏,人們一直處在政府的監聽和監視下,不允許有自己的想法。政府機構則分為四個部門:真理部(負責文藝教育),和平部(負責戰爭),友愛部(維持法律和秩序),富裕部(負責經濟事務)。男主人公溫斯頓在真理部,每天從事的工作卻是篡改曆史,他逐漸對政府產生了懷疑,加入兄弟會成為思想犯。最後事情敗露被友愛部洗腦成為“思想純潔者”後殺害。該小說中,奧威爾意識到了物質基礎方麵的差異讓人們有了階級劃分,而且在艱苦的物質條件下,極權主義下的精神控製和不自由才是束縛人性的枷鎖。 [8]該小說刻畫了人類在極權主義社會的生存狀態,有一個永不褪色的警示標簽,警醒世人提防這種預想中的黑暗成為現實。

該小說與英國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創作的《美麗新世界》,以及俄國作家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紮米亞京創作的《我們》並稱反烏托邦的三部代表作。 [10]該小說已經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總銷量超過五千萬冊,曾被美國《時代周刊》雜誌(2010年第1期)評為1923年至2010年最好的百本英文小說之一,位列蘭登書屋20世紀百部最佳英語小說第13位。在英美等國,此書被列入中學生必讀書書目。 [9]

相關星圖

查看更多
喬治·奧威爾的主要著作
共24個詞條1.8萬閱讀
《奧威爾雜文全集》是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的政論隨筆合集,由陳超翻譯,上海譯文出版社於2019年3月出版精裝全兩冊,共1279頁。該書收錄了奧威爾生前所有政論隨筆,包括《論英國人》《政治與英語》《英式謀殺的衰落》《藝術與宣傳的界限》《回首西班牙戰爭》等名篇,以八十萬字呈現其雜文創作全貌。喬治·奧威爾(1903—1950)是20世紀英國作家、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家,代表作包括《一九八四》《動物農場》。書中內容涵蓋對英國社會現象的剖析,如審查製度演變、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區分,以及他對文學創作、書評界和文化現象的批判性思考。該全集被納入“奧威爾作品全集”叢書,ISBN為9787532779086。
 
 
 
 

文學背景

紮米亞京的反烏托邦小說《我們》寫於1920年,蘇聯政府認為該書煽動性太強,將其列為禁書,直至1988年才予以解禁。《我們》樹立了經典反烏托邦作品的許多範式。該書直接啟發了奧威爾的《一九八四》等。 [21]

時代背景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同年年底,奧威爾與新婚的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於保衛共和政府的光榮戰鬥。奧威爾在前線擔任少尉,喉部曾經受過重傷。但是,這場正義的戰爭,由於左翼共和政府內部分裂,最後竟失敗了。沒有死於法西斯槍彈下的奧威爾,竟差一點喪身在共和政府內部黨派之爭的傾軋中。這個慘痛的經驗對奧威爾影響巨大。他曾說自己“從1930年起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了”,而這時候,他又開始考慮“捍衛民主社會主義”的問題了。這個思想出發點,一直影響到他後期的兩部作品《動物莊園》和《一九八四》創作。 [2]
奧威爾因參加西班牙內戰與其他社會主義者接觸,遭到猜疑和排斥,後來回到英國,想說一些關於他所見所聞的真話,卻遭到封殺。他遭到了沉默和誹謗的雙重厚牆的包圍,其他幸存者和目擊者也都同樣被封上了口,以致搖旗呐喊的應聲蟲們能夠放手改寫曆史而無人置疑。這樣,他直接第一次麵對麵地接觸到極權主義如何製造謊言和改寫曆史,這被入木三分地反映在溫斯頓·史密斯在“真理部”的工作上。 [11]

創作曆程

二戰當中,奧威爾的家毀於德軍的火箭彈,妻子死於一次常規醫療手術,這使他的生活變得晦暗。為了生存,也為了撫養兒子,他努力創作小說。該書於1943年開始創作,書名暫定為《最後一位歐洲人》。一位朋友向他提供了一座空房子作為寫作基地,房子位處蘇格蘭內赫布裏底群島中的朱拉島的石岩上。盡管飽受結核病困擾,但奧威爾仍同疾病和截稿壓力作戰,他在一台便攜式的老舊雷明頓打字機上奮筆疾書。奧威爾在致友人的書信中寫道:“我正在努力和這本血腥之書的最後結尾較勁,它探討如下問題:如果核戰爭不是最終的歸宿,那麽事態將有怎樣的發展。”1948年11月30日,奧威爾創作完成了該小說。 [7] [12]

書名溯源

最初奧威爾將小說命名為“最後一位歐洲人”(The Last Man in Europe),但是他的出版商,弗裏德裏克·沃伯格(Frederic Warburg)出於營銷需求建議他換一個書名。奧威爾沒有反對這個建議,但他選擇1984這個特別的年份的原因並不為人所知。對於1984這個名字的來曆,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他將他寫作這本書的那一年(1948年)的後兩位數顛倒過來,成為了可以預見的未來的1984年,另一種說法是他借此暗指費邊社(一個社會黨組織,創立於1884年)成立一百周年。此外,還有說法稱他暗指傑克·倫敦的小說《鐵蹄》(其中一個政治勢力於1984年登上權力舞台)、徹斯特頓(G. K. Chesterton)的《諾丁山的拿破侖》(the Napoleon of Notting Hill,亦設定在1984年)或者他的妻子奧莎絲尼詩(Eileen O'Shaughnessy)的一首詩,詩名為《本世紀的終點,1984》,甚至有說法稱奧威爾原本準備的書名是1980,但是由於疾病,小說的完成變得遙遙無期,他感到有必要將故事推入更遠的未來,因此命名為1984。 [12]

內容情節

 
播報
編輯
主人公溫斯頓·史密斯是“大洋國”裏的一個普通公民。 “大洋國”的統治者是“內黨”,“內黨”的領袖是“老大哥”。“老大哥”從不露麵,他的大幅照片卻戶裏戶外到處張貼,他炯炯有神的眼睛,緊盯著臣民。溫斯頓·史密斯僅僅屬於“外黨”,和所有的同誌一樣,身穿清一色的藍布工人套頭衫褲。他服務的機關是“真理部”。政府除了“真理部”以外還有三個大部,即“和平部”“仁愛部”和“富裕部”。四大機構各占據一座300米高的金字塔式的建築。建築外牆上大書特書黨的三大原則——“戰爭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愚昧就是力量”。
 
溫斯頓·史密斯是“記錄科”的科員,工作是修改各種原始資料,從檔案到舊報紙,全都根據指示加以修改。他的家和所有私人居所一樣,有一個叫作“電幕”的現代設備加以監視。每個房間右麵的牆上都裝有這樣一麵長方形的金屬鏡子,可以視聽兩用,也可以發號施令,室內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受這麵鏡子的監視和支配。平時無事,“電幕”上就沒完沒了地播放大軍進行曲、政治運動口號和“第九個三年計劃”超額完成的消息。這些廣播由中央樞紐控製,個人無法關掉。還有,這是理所當然的:在“大洋國”'裏,一切和“內黨”不一致的言行都被視為非法,都可能帶來滅頂之災。溫斯頓·史密斯是個良知未泯的人,他內心感到極度痛苦,而他唯一能做的隻是暗暗地掙紮。掙紮有兩種方式:一是秘密寫日記,二是和女友裘莉亞偷偷約會。然而,即便是偷偷約會,那也是不允許的,所以,他和裘莉亞不久便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受盡淩辱和折磨。盡管肉體痛苦他還能忍受,但麵對“思想警察”的思想工作,他的意誌頓時土崩瓦解了。結果,他把能出賣的都出賣了,包括自己的良知、尊嚴、愛、女友、信念,而且還滿懷著對“老大哥”的由衷感激和愛戴“以死贖罪”,在臨刑的一刻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18]

作品目錄

 
播報
編輯
第1章 打倒老大哥
第5章 孤生
第9章 他們終於來了
第13章 101號房
第2章 思想本身就是犯罪
第6章 我愛你
第10章 仇恨周
第14章 改造溫斯頓
第3章 無產者不是人
第7章 黃金鄉
第11章 我們是死者
第15章 權力即上帝
第4章 希望在無產者身上
第8章 獨自去偷歡
第12章 在友愛部裏
第16章 熱愛老大哥 [1]
 
《一九八四》是英國左翼作家喬治·奧威爾創作的長篇政治小說,於1949年6月首次出版。 [7]
該小說講述世界被三個超級大國所瓜分——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三個國家之間戰爭不斷。主人公所處的大洋國實行高度的集權統治,在那裏,人們一直處在政府的監聽和監視下,不允許有自己的想法。政府機構則分為四個部門:真理部(負責文藝教育),和平部(負責戰爭),友愛部(維持法律和秩序),富裕部(負責經濟事務)。男主人公溫斯頓在真理部,每天從事的工作卻是篡改曆史,他逐漸對政府產生了懷疑,加入兄弟會成為思想犯。最後事情敗露被友愛部洗腦成為“思想純潔者”後殺害。該小說中,奧威爾意識到了物質基礎方麵的差異讓人們有了階級劃分,而且在艱苦的物質條件下,極權主義下的精神控製和不自由才是束縛人性的枷鎖。 [8]該小說刻畫了人類在極權主義社會的生存狀態,有一個永不褪色的警示標簽,警醒世人提防這種預想中的黑暗成為現實。 [37]
該小說與英國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創作的《美麗新世界》,以及俄國作家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紮米亞京創作的《我們》並稱反烏托邦的三部代表作。 [10]該小說已經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總銷量超過五千萬冊,曾被美國《時代周刊》雜誌(2010年第1期)評為1923年至2010年最好的百本英文小說之一,位列蘭登書屋20世紀百部最佳英語小說第13位。在英美等國,此書被列入中學生必讀書書目。 [9]

創作背景

 
播報
編輯

文學背景

紮米亞京的反烏托邦小說《我們》寫於1920年,蘇聯政府認為該書煽動性太強,將其列為禁書,直至1988年才予以解禁。《我們》樹立了經典反烏托邦作品的許多範式。該書直接啟發了奧威爾的《一九八四》等。 [21]

時代背景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同年年底,奧威爾與新婚的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於保衛共和政府的光榮戰鬥。奧威爾在前線擔任少尉,喉部曾經受過重傷。但是,這場正義的戰爭,由於左翼共和政府內部分裂,最後竟失敗了。沒有死於法西斯槍彈下的奧威爾,竟差一點喪身在共和政府內部黨派之爭的傾軋中。這個慘痛的經驗對奧威爾影響巨大。他曾說自己“從1930年起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了”,而這時候,他又開始考慮“捍衛民主社會主義”的問題了。這個思想出發點,一直影響到他後期的兩部作品《動物莊園》和《一九八四》創作。 [2]
奧威爾因參加西班牙內戰與其他社會主義者接觸,遭到猜疑和排斥,後來回到英國,想說一些關於他所見所聞的真話,卻遭到封殺。他遭到了沉默和誹謗的雙重厚牆的包圍,其他幸存者和目擊者也都同樣被封上了口,以致搖旗呐喊的應聲蟲們能夠放手改寫曆史而無人置疑。這樣,他直接第一次麵對麵地接觸到極權主義如何製造謊言和改寫曆史,這被入木三分地反映在溫斯頓·史密斯在“真理部”的工作上。 [11]

創作曆程

二戰當中,奧威爾的家毀於德軍的火箭彈,妻子死於一次常規醫療手術,這使他的生活變得晦暗。為了生存,也為了撫養兒子,他努力創作小說。該書於1943年開始創作,書名暫定為《最後一位歐洲人》。一位朋友向他提供了一座空房子作為寫作基地,房子位處蘇格蘭內赫布裏底群島中的朱拉島的石岩上。盡管飽受結核病困擾,但奧威爾仍同疾病和截稿壓力作戰,他在一台便攜式的老舊雷明頓打字機上奮筆疾書。奧威爾在致友人的書信中寫道:“我正在努力和這本血腥之書的最後結尾較勁,它探討如下問題:如果核戰爭不是最終的歸宿,那麽事態將有怎樣的發展。”1948年11月30日,奧威爾創作完成了該小說。 [7] [12]

書名溯源

最初奧威爾將小說命名為“最後一位歐洲人”(The Last Man in Europe),但是他的出版商,弗裏德裏克·沃伯格(Frederic Warburg)出於營銷需求建議他換一個書名。奧威爾沒有反對這個建議,但他選擇1984這個特別的年份的原因並不為人所知。對於1984這個名字的來曆,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他將他寫作這本書的那一年(1948年)的後兩位數顛倒過來,成為了可以預見的未來的1984年,另一種說法是他借此暗指費邊社(一個社會黨組織,創立於1884年)成立一百周年。此外,還有說法稱他暗指傑克·倫敦的小說《鐵蹄》(其中一個政治勢力於1984年登上權力舞台)、徹斯特頓(G. K. Chesterton)的《諾丁山的拿破侖》(the Napoleon of Notting Hill,亦設定在1984年)或者他的妻子奧莎絲尼詩(Eileen O'Shaughnessy)的一首詩,詩名為《本世紀的終點,1984》,甚至有說法稱奧威爾原本準備的書名是1980,但是由於疾病,小說的完成變得遙遙無期,他感到有必要將故事推入更遠的未來,因此命名為1984。 [12]

內容情節

 
播報
編輯
主人公溫斯頓·史密斯是“大洋國”裏的一個普通公民。 “大洋國”的統治者是“內黨”,“內黨”的領袖是“老大哥”。“老大哥”從不露麵,他的大幅照片卻戶裏戶外到處張貼,他炯炯有神的眼睛,緊盯著臣民。溫斯頓·史密斯僅僅屬於“外黨”,和所有的同誌一樣,身穿清一色的藍布工人套頭衫褲。他服務的機關是“真理部”。政府除了“真理部”以外還有三個大部,即“和平部”“仁愛部”和“富裕部”。四大機構各占據一座300米高的金字塔式的建築。建築外牆上大書特書黨的三大原則——“戰爭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愚昧就是力量”。
 
溫斯頓·史密斯是“記錄科”的科員,工作是修改各種原始資料,從檔案到舊報紙,全都根據指示加以修改。他的家和所有私人居所一樣,有一個叫作“電幕”的現代設備加以監視。每個房間右麵的牆上都裝有這樣一麵長方形的金屬鏡子,可以視聽兩用,也可以發號施令,室內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受這麵鏡子的監視和支配。平時無事,“電幕”上就沒完沒了地播放大軍進行曲、政治運動口號和“第九個三年計劃”超額完成的消息。這些廣播由中央樞紐控製,個人無法關掉。還有,這是理所當然的:在“大洋國”'裏,一切和“內黨”不一致的言行都被視為非法,都可能帶來滅頂之災。溫斯頓·史密斯是個良知未泯的人,他內心感到極度痛苦,而他唯一能做的隻是暗暗地掙紮。掙紮有兩種方式:一是秘密寫日記,二是和女友裘莉亞偷偷約會。然而,即便是偷偷約會,那也是不允許的,所以,他和裘莉亞不久便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受盡淩辱和折磨。盡管肉體痛苦他還能忍受,但麵對“思想警察”的思想工作,他的意誌頓時土崩瓦解了。結果,他把能出賣的都出賣了,包括自己的良知、尊嚴、愛、女友、信念,而且還滿懷著對“老大哥”的由衷感激和愛戴“以死贖罪”,在臨刑的一刻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18]

作品目錄

 
播報
編輯
第1章 打倒老大哥
第5章 孤生
第9章 他們終於來了
第13章 101號房
第2章 思想本身就是犯罪
第6章 我愛你
第10章 仇恨周
第14章 改造溫斯頓
第3章 無產者不是人
第7章 黃金鄉
第11章 我們是死者
第15章 權力即上帝
第4章 希望在無產者身上
第8章 獨自去偷歡
第12章 在友愛部裏
第16章 熱愛老大哥 [1]

角色介紹

 
播報
編輯
主要角色
角色簡介
溫斯頓·史密斯(Winston Smith)
主人公,外圍黨員,在真理部記錄司從事篡改曆史的工作。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對所處的社會產生懷疑。
溫斯頓的反抗具有西方傳統人文主義色彩,他的名字讓人想到二戰期間領導英國人民抗擊德國法西斯的首相丘吉爾。溫斯頓堅信客觀真實的存在,他厭惡自己在真理部從事的篡改曆史事件報道的工作。他反思自己真實的現實生存狀況,感知自己的思維和表達都出現了障礙。在一個眾人皆醉的環境中,溫斯頓以寫日記的方式與自我進行對話和辯論、確認自己的世界觀。日記還是溫斯頓通過重溫、反省過去進行自我治療的方式。他在造訪了一位老年妓女後,試圖通過日記舒緩自己的罪惡感和羞恥感,因為“他終於把他寫下來了”。同時,日記也成為他試圖反抗極權統治的理論試驗場,他第一次在日記中寫下了小說中重複出現多次的主旨句:“如果有希望,希望在無產者身上”。可以說遇見裘莉亞之前,日記就是他的整個精神世界。 [3]
裘莉亞(Julia)
溫斯頓的情人,出於愛的本能對黨的說教產生懷疑。
裘莉亞不僅是“非知識分子”,而且身上具有無產者的一些特質:隻關心個人,語言粗俗,大膽追求自然性愛。她是“奧威爾刻畫得最豐滿、最有吸引力的女性主角之一”。在溫斯頓看來,她年輕、美麗、性感,滿嘴粗話也顯得自然而健康,富有曲線的身體充滿了生命力。裘莉亞引導著溫斯頓的反抗意識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帶領溫斯頓重新發現和回歸對生命和自然的審美感受力。她選擇的林中幽會地點正是溫斯頓夢中的自然理想國——“黃金鄉”。她領著他在林中聆聽一隻畫眉在歌唱。鳥兒的鳴叫既沒有原因,也沒有對象,一向理性的溫斯頓感到疑惑。“可是畫眉鳴叫不止,逐漸把他的一些猜測和懷疑驅除得一幹二淨。這好像醍醐灌頂……他停止了思想,隻有感覺在起作用。”在裘莉亞的引導和鳥鳴的啟發下,溫斯頓對現實的感知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不僅具備了“腦”,更具備了“心”。 [3]
老大哥(Big Brother)
大洋國的名義領袖,但書中自始至終沒有真正出現這個人物,他的存在始終是作為權力的象征和人們膜拜的對象。
“老大哥”用所謂的理論控製著大洋國民眾的思想,使大洋國的每一個人都徹徹底底地臣服於他。在小說中,主人公溫斯頓是大洋國真理部的官員,是“老大哥”的部下,專門負責篡改曆史。主人公溫斯頓逐漸對“老大哥”的統治產生懷疑,並且參加了反對“老大哥”的秘密組織,但是溫斯頓經過友愛部的清洗,精神上和肉體上都遭受了瘋狂的摧殘,最終不得不臣服於“老大哥”,並且成為了“老大哥”的忠實信徒。
“老大哥”及其部下通過這種篡改曆史的方式來控製人們的思想,使人們忘記曆史,在思想中隻存在“老大哥”這一個偉大的人物。他對異己分子和企圖保留曆史的人是非常殘忍的。小說的作者就是想運用反諷的語言風格來盡可能地刻畫出“老大哥”的形象,通過這個象征著極權主義的人物來揭示極權主義社會的恐怖。 [4]
奧勃良(O'Brien)
核心黨員,思想警察,參與對溫斯頓的拷打,有將電幕關上半個小時的特權。 [38-39]
愛麥虞埃爾·果爾德施坦因(Emmanuel Goldstein)
傳說中革命的敵人,早年大洋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領導者之一,後來背叛革命成為革命的敵人。他是大洋國“兩分鍾仇恨”中的仇恨對象。 [19]
注:以上人物譯名均取自董樂山譯本。

主題思想

對極權的諷刺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深刻分析了極權主義社會,並且刻畫了一個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權力為最終目標的假想的未來社會,通過對這個社會中一個普通人生活的細致刻畫,投射出了現實生活中極權主義的本質。 [5]
首先,《一九八四》的諷刺基本是政治性諷刺。將政治寫成藝術是奧威爾最根本的文學訴求,《一九八四》通過預言形式再現了未來極權社會,對極權主義統治下的社會進行了深入剖析,為讀者展現了一個陰森恐怖、極度壓抑的大洋國。暗示了現實社會中極權統治的存在,散發著濃厚的政治寓言氣息。
盡管極權統治無處不在,但是在作者眼中,極權統治隻不過是一隻紙老虎。它無法深入人心,隻有依靠暴力手段來實現對社會的操控。在小說中,奧威爾對極權統治予以了強烈的諷刺,揭露了極權暴力的無力。大洋國統治者為了推行極權統治,全麵安插了思想警察電幕處於全天開放狀態,對大洋國的黨員進行監視監控。但就算在如此森嚴恐怖的極權統治下,溫斯頓依然進行了無畏抗衡,並在日記中寫下了“打倒老大哥!”的語句。最後他被抓捕,在遭受了一係列身體和精神的摧殘後,最終選擇了妥協,並在心裏愛上了老大哥。盡管極權統治非常恐怖,但卻無法深入人心,他隻能利用暴力手段操控和統治民眾,非常艱難地維持當局統治。作者奧威爾通過《一九八四》,對極權統治的無力予以了淋漓盡致的諷刺,表達了濃厚的蔑視和仇恨之情。
其次,奧威爾的諷刺帶有強烈的悲劇性,傳統的英國諷刺文學主要以積極樂觀為主,但小說《一九八四》卻呈現了完全悲劇的諷刺,處處散發著壓抑和恐怖的氣息。溫斯頓的抗爭也最終在“雙重思想”的洗腦下失敗,最終篤信了老大哥。小說《一九八四》為讀者呈現了一個非常恐怖的極權主義統治下的社會——大洋國,大洋國看似極端荒謬,恐怖異常,但深入思考和仔細觀想,卻又如此的真實。因為作者通過預言的方式再現了未來的一九八四,是對現實社會某些因素極度誇張後的結果。主人公溫斯頓原本是一名自由主義者,他看透了大洋國當局對百姓進行心理操控的醜陋嘴臉,但最終他也未能逃脫失敗的命運。因為個體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極權統治似乎是曆史發展的必然,在小說《一九八四》中,到處都充斥著絕望悲觀的氣息。
最後,奧威爾的諷刺主要表達了對荒誕存在的強烈否定。小說《一九八四》通過預言形式再現了未來極權社會,在這個充滿荒誕和恐怖的大洋國中,讀者每時每刻都感受著絲絲寒意。盡管主人公溫斯頓進行了抗爭,但最終結果卻荒誕可笑:老鼠勸說溫斯頓妥協,使其從心理上屈從和篤信了老大哥。由此可見,個體存在毫無價值可言,就算溫斯頓進行了不懈抗爭,想要證明思想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但最終所有努力都付之東流。不難發現,通過《一九八四》,奧威爾透露出對現實荒誕存在的一種否定。 [6]
反抗無意義
存在是能夠自由選擇的,個體在存在中所進行的反抗能夠證實個體存在,實現個體價值。但是在奧威爾眼中,所有的反抗都是徒勞的。小說主人公溫斯頓是一個敢於向極權統治當局發出挑戰的反抗者,他對大洋國當局的所有一切都進行了嘲諷,他試圖通過了解過去、尋獲愛情和參加兄弟黨等行動發起反抗,以此來證明自己還活著。但這一切在奧威爾眼中都顯得那般荒謬,他想要了解的過去早已經被統治者改得麵目全非,他所尋求的愛情也在老鼠的瘋咬下變得蒼白無力,而他的盟友也被統治者改造成了正統民眾。溫斯頓的所有反抗都以失敗告終。盡管在小說中作者表達了對反抗行為的讚賞,但作為一個旁觀者,奧威爾表達更多的是一種嘲諷,因為奧威爾清楚地知道,溫斯頓越是反抗,就越接近死亡。奧威爾想要告訴讀者的是,盡管人們的生存環境是荒誕的,但人們卻毫無辦法,隻能在悲觀絕望的境遇中對自我存在加以冷嘲熱諷,對荒誕存在加以強烈否定,而這恰是小說《一九八四》的價值核心所在。 [6]

人物形象

《一九八四》采取了人物形象的陌生化處理。在小說《一九八四》中,以人物形象刻畫為重點的創作風格,為反烏托邦小說產生奠定了堅實基礎,具有重要價值。此外,“陌生化”人物形象的典型樹立也充分體現了小說“陌生化”特色,比如溫斯頓的典型刻畫就樹立了經典“反英雄”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主要有兩類,即核心人物溫斯頓和其他人物。溫斯頓是一個典型的“圓形人物”,標誌著反烏托邦小說向現實關懷和生命價值表達的轉向。溫斯頓具有明顯的現代主義特色,比如自我獨立和意誌自由,但也存在著許多致命點,比如行動力弱,反抗力不強。 [6]
《一九八四》中其他人物的關係脈絡主要分為兩條,即裘莉亞、奧勃良兩人同溫斯頓之間的人物關係變化,這兩條關係脈絡共同成為文本複線,更迭出現,產生了一種結構上的對稱美。 [6]

敘事視角

小說《一九八四》所采用的敘事視角主要以全知視角為主,並集中體現於人物出場描寫、人物內心描寫和人物夢境描寫三個方麵。在小說《一九八四》中,敘事者基本處於隱身狀態,很少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評論,但有時會借由人物視角進行敘事,以此來提高小說表現力。 [6]
 
作為一名顯性敘事者,溫斯頓通過敘事者介入、直接話語符號調節敘述他作為人物如何由社會實踐轉向思想領域、從正確認識轉向矛盾心理、從真理意識到無意識、從感知到無知的曆程。在日記事件和性愛事件中,他並未看到真理虛無的結局。隻有在審訊事件中,當他徹底發覺群眾和普通黨員因受偽現象學的影響而徹底無知化且無可救藥時,他自然也就變成了一個雙重思想的依附者。作為人物,他一方麵反對虛構世界的荒謬性,另一方麵卻不得已而為之,他在雙重思想化過程中尋找真理,但最終真理隻能因為雙重思想而化為烏有。溫斯頓的內聚焦敘事表現為對自己想法的第二人稱介入式顯性敘事,發出敘事者自己的聲音,以拉近敘事者和讀者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加突出自己作為人物遭受雙重思想化的過程。 [40]

作品影響

 
播報
編輯

社會影響

該小說被廣泛認為是“定義了20世紀的小說”。它被翻譯成超過65種語言的譯本,為後現代的語言貢獻了許多預見性的概念,像是“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小說在政治領域的貢獻,諸如“雙重思想”“新話”“老大哥”這些術語,已進入現代所有人的政治語匯。 [7]書中的術語和小說作者已經成為討論隱私和國家安全問題時的常用語。例如,“奧威爾式的”形容一個令人想到小說中的極權主義社會的行為或組織,而“老大哥在看著你”(小說中不時見到的標語)則意指任何被認為是侵犯隱私的監視行為。 [20]
該小說全球銷量超5000萬冊,入選英、美、德、法多國中學生必讀書目,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1923年至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說之一”。 [24]
 
《一九八四》與英國赫胥黎創作的《美麗新世界》,以及俄國葉夫根尼·紮米亞京創作的《我們》並稱反烏托邦的三部代表作。 [10]

文學影響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21世紀出版的暢銷小說《1Q84》即向該書致敬。 [23]《使女的故事》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承認自己受到《一九八四》的直接影響。 [14]

衍生作品

《一九八四》的重要續書《1985》,其作者道洛什·久爾吉是一名匈牙利作家,20世紀60年代曾因政治問題在匈牙利失去出版著作的權利。20世紀70年代末期,當他的書開始被西方接受時,他“決定續寫《一九八四》,繼承奧威爾的精神財富,用我的語言講述東歐人的現實生活”。《1985》完成於1981年,1982年由西柏林的洛特巴赫出版社翻譯出版。 [17]
《一九八四》改編的同名電影分別於1956年、1984年上映。 [25-26]
2016年,由該小說改編,羅伯特·艾柯和鄧肯·麥克米蘭執導的音樂劇《1984》在英國和全球其它城市舉行過四輪巡回演出,反響熱烈。2017年6月,由索尼婭·弗裏曼和斯科特·盧定製作的音樂劇《1984》在紐約哈德遜劇院上演。 [27]
由羅伯特·艾柯和鄧肯·麥克米蘭執導的音樂劇《1984》演出照 [27]

作品評價

 
播報
編輯
批評家歐文·豪:這本書常被狹義地看做是對蘇聯冷戰的指控,而沒有看到它是對權力的腐蝕性的普遍性研究……它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小說,它抨擊極權主義,警告世人:絕對的權利,不管掌握在哪個政府手中,都會剝奪人民的基本自由。這部小說部分地以蘇聯為原型,但是,它指出了西方許多國家對權力不加限製帶來的危險。 [16]
美國法學家理查德·波斯納:“(《一九八四》 )最初以作為一種反對蘇聯極權主義現實以及奧威爾分析西方社會覺察出的類似趨勢的警示而著稱”。 [13]

作品爭議

 
播報
編輯
1949年6月8日,塞克和沃伯格出版社出版了《一九八四》,此書出版後引起了激烈的政治爭論,一些評論家稱讚了喬治·奧威爾的想象力和通過個人體驗表現複雜政治事件的能力,認為喬治·奧威爾向歐美那些讚同蘇聯製度的知識分子揭示了真相,小說家勞倫斯·達雷爾和波蘭詩人切斯瓦夫·米沃什都稱讚了喬治·奧威爾對極權主義壓迫行為的描寫。另一些評論家則猛烈抨擊了此書,稱《一九八四》顯示了喬治·奧威爾“對人們的蔑視和詆毀性目的”,塞繆爾·西侖在美國的《大眾和主流》上發表書評,貶斥它是“憤世嫉俗的胡扯八道……是對人類的誹謗”。雖然當時評論界對此書的評價褒貶不一,但20世紀後半葉蘇聯經濟的衰敗、超級大國之間的持續戰爭、核擴散等問題都驗證了喬治·奧威爾驚人的預見性。 [24]《一九八四》一度被視為反蘇作品,蘇聯直到1988年才首次出版《一九八四》。 [22]

出版曆史

 
播報
編輯
《一九八四》的英文原版於1949年出版,第二年中國台灣便出版了中文譯本《一九八四年》。1953年和1957年,又有兩個譯本出版發行。而同一時期,中國大陸僅有極少數人能夠接觸到這一作品。 [15]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一九八四》的譯介出版活動停止。1978年,經濟社會迎來重大變革,人們期待來自不同民族、文化、意識形態的作品,在此背景下,《一九八四》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其譯介活動得以鋪展開來,其中董樂山的譯本得到了廣泛傳播。 [15]
主要中文譯本(僅列出不同譯者譯本)
1985年,《1984》,董樂山譯,花城出版社 [28]
2001年,《一九八四》(英漢對照全譯),劉子剛譯,中國致公出版社 [29]
2002年,《一九八四》,藤棋、金滕譯,中國戲劇出版社 [30]
2002年,《一九八四/上來透口氣》,孫仲旭譯,譯林出版社 [31]
2010年,《1984》,富強譯,群言出版社 [33]
2011年,《1984》,林東泰譯,中國畫報出版社 [34]
2011年,《一九八四》,周靜譯,長江文藝出版社 [32]
2011年,《1984》,林敏譯,中國華僑出版社 [35]
2012年,《一九八四》,唐建清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36]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