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視頻猜國家——不是印度,這是日本。而且越來越多的日本網友開始反應,街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印度人。事出有因,2025 年夏末,莫迪去了一趟東京,和日本首相暢談後,雙方達成一項曆史性協議。日本外務省把協議內容 PDF文件放在了官網,所有人都能看見,協議內容兩個重點:引進 50 萬印度人,再砸 10 萬億日元押注印度經濟。
這一下就讓日本輿論炸了鍋,先說一下日本花錢求人來,是圖什麽?日本的焦慮早有苗頭。官方預測數據是,到 2030 年,日本全國勞動力缺口將達到 600 萬,IT、工程、醫療等高端領域就差 79 萬。而印度最不缺的就是人口紅利, 輸出50 萬工程本科畢業生綽綽有餘,恰好成了日本人眼中的 “救命稻草”。但實際情況是,50 萬 “引進人口” 中,能沾得上 “理工背景技術人才” 邊的,頂多 5 萬人。也就是說,外務省這是妥妥地在引進可供生育的人口,而不是之前所說的“IT方麵的從業者”。這哪裏是補 “人才缺口”,更像是填 “人口窟窿”。
比人才引進更狠的是 “砸錢力度”:未來十年 10 萬億日元民間投資,幾乎是前任首相岸田 5.5 萬億計劃的兩倍。日本把經濟未來綁在印度身上的決心,一點都不遮掩了。日本老百姓不願意了,在日本民眾眼裏,這成了 “賣國操作”。首相官邸的社交賬號下,“魔鬼”“賣國賊” 的罵聲刷了屏。
日本網友為什麽生氣?因為感覺被當傻子耍了。外務省剛澄清 “引進非洲移民” 是傳言,轉頭就拋出引進50 萬印度人的計劃,日本網民說:“非洲是煙霧彈,試探我們的底線才是真!”“安全和錢,都被政府賣了!” 有人翻出印度人在日犯罪的舊聞,痛罵政府 “拿女性安全換勞動力”;更有人痛罵:“一邊哭窮加稅,一邊給印度撒錢 10 萬億,我們的血汗錢是大風刮來的?”還有日本網友說:“文化鴻溝填不平!” 有人曬出恒河的視頻,配文 “東京灣要變恒河了”;還有人發愁 “日式拉麵會不會變成咖喱味”,日印在衛生習慣、生活方式上的差異,成了普通人最直接的恐懼。
官房長官林芳正急著出來 “滅火”,反複強調這是 “交流互補”,不是 “移民改革”,可民眾根本不買賬。畢竟 50 萬人口的流動,不是 “先試試” 就能收場的小事。這場攪動日本的大戲才剛拉開帷幕。秋葉原會不會失去原有的模樣?大久保公園將被什麽氣息籠罩?東京的風裏,會不會真飄來咖喱味?沒人能給出答案。但現在的日本,已經被憤怒、懷疑和對未來的迷茫填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