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寧南山:錨點要防範國內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抱團到印度設廠

(2025-09-25 10:59:40) 下一個

寧南山:要防範國內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抱團到印度設廠

寧南山 2022-06-08 雲阿雲智庫•中印關係

核心觀點導讀

總之對於印度,我們既要兩國合作共贏,但也要關注其競爭屬性,有時候求團結不隻是顧全大局的忍讓,也通過鬥爭來實現。

在製造業方麵,要防範國內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抱團到印度設廠,尤其是要嚴格限製關鍵技術和產業到印度設廠,要學習台灣半導體產業對大陸的戒急用忍政策,非常有效的把台積電等先進產能留在了台灣,保持了巨大的競爭優勢,要在關鍵零部件,原材料,生產設備,軟件和技術上讓印度持續對我形成依賴。

二是謹慎參與印度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不參與具有較高軍事用途的基礎設施項目,不參與建成後能對中國製造出口印度有較大進口替代作用的工廠基建,對國企央企參與印度基建項目考核使用利潤考核製。

總之,對於不同的對象,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是說都是挑戰者所以歸為一類,都是“邪惡國家”所以歸為一類,都是中低端產業轉移目的國所以歸為一類,而是要根據實際的情況來分類,這樣才會減少對做出正確判斷的幹擾。

原標題:最近對美國和印度的一些想法

不時會看一些美國媒體,智庫和專家的文章,主要是了解美國人內部怎麽想,當然他們也是有不同的觀點在博弈的。

不過我發現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是,不知道究竟是什麽原因,總之美國人寫的東西裏麵,總是喜歡把中國的崛起類比為德國,日本和蘇聯。

這就讓人感到有些局限性,近代以來崛起的國家非常多,荷蘭,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德國,日本,蘇俄,美國....

2006年11月中國中央電視台播了個紀錄片《大國崛起》,裏麵就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國家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了國家崛起的曆史規律,為什麽卻單單喜歡把中國類似成德國,日本和蘇聯呢?

為什麽不把中國類比成美國,英國,法國,荷蘭這樣的國家的崛起呢?即使是俄國,也分成沙俄階段和蘇聯階段,為什麽很少把中國類比成沙俄崛起呢?

這讓我感到多少有些問題,因為你在評估自己的對手的時候,應該是多種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局限在一種視角,如果隻是一種觀點還可以,如果集體大環境都是這樣,那麽長期下去就會思想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我覺得單純的美國視角有三點局限性,

首先在政治正確上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把中國類比成納粹德國,法西斯日本和蘇聯之類,總之就是要把中國和它們放一起,以打造美國壓製中國的道德優越感,反正就是暗示中國是類似納粹德國,法西斯日本一樣的邪惡國家,與之對應的,當然美國就是正義國家,打壓中國崛起就是正義與邪惡的鬥爭。

然後是英語國家視角的局限性,對於英語國家來說,德國,日本和蘇聯的崛起,是挑戰英語國家的世界霸權,共同點是它們都是英語國家的霸權挑戰者,現在的中國也是挑戰者,所以把中國也放在其中的行列。

其三是一種美國必勝的潛在心理暗示,納粹德國,法西斯日本和蘇聯都是挑戰世界霸權的失敗國家,他們最終都失敗了,而且下場都很慘,三個國家都喪失了大片的土地,像日本二戰戰敗把中國東北,朝鮮半島,中國台灣,以及日俄戰爭後逐漸占領的庫頁島都吐出來了,北方四島也被蘇聯占領,把中國跟這些失敗國家放一起,這是一種美國必勝的心理暗示。

其實在我看來,這種類似歸類方法是錯誤的,中國就是中國,具有德國,日本和蘇聯不具有的獨特性,實際上這三個國家彼此之間也有很大不同,不是說都是英語國家霸權的挑戰者,彼此之間就相似了。

最為簡單的,中國的人口體量是這三個國家加起來的三倍,自然資源也很豐富,而且還手握全球最大的製造業產能。

不隻是人口規模不同,製造業產能規模不同,而且國家和國民的心理也不同。

就說領土擴張的動力吧,日本德國不僅國土麵積小,也缺乏戰略縱深,所以有“擴大生存空間”的動力,而俄羅斯雖然國土麵積大,之前我寫過俄羅斯的地理,他們的土地大部分都位於寒冷地區,跟中國對比的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蘇聯的發展水平可是比中國高多了,但是他們巔峰時期也就是不到三億人,但是中國卻在當時發展水平低得多的情況下養活10億人口,原因是中國適合農業生產和人類居住的好地方確實比蘇聯要好。

我們的可適宜居住麵積比蘇聯+日本+德國加起來還要大。

再說戰略縱深,一般認為蘇聯/俄羅斯國土麵積這麽大,所以擁有很大的戰略縱深,但是從其地理和人口分布就可以看出來,莫斯科往東就沒有大城市了,大部分的人口位於莫斯科以西的地方,全國最大的兩個城市,就是人口2000萬的大莫斯科地區(莫斯科市+莫斯科州),以及人口500萬以上的聖彼得堡。其他沒有任何一個城市人口超過200萬。

如果敵人把聖彼得堡+莫斯科,以及俄羅斯西南部的糧食產地占了,俄羅斯就喪失了大部分的人口,工業和農業生產,所以俄羅斯的戰略縱深其實並沒有那麽大,這也是為什麽俄羅斯對於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如此重視,俄羅斯核心的莫斯科區域距離西部的白俄羅斯邊境不到500公裏,所以俄羅斯為什麽要控製白俄羅斯,另外也不希望烏克蘭倒向西方。

這跟中國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中國的戰略縱深可就大得多了,下圖是我從自然資源部官網下載的標準地圖,上海到重慶直線距離大概就有1500公裏,開車的話差不多1700公裏了,而且我國南北的距離也很長,如果敵人從北打到南,或者從南打到北,我用地圖查了下,從深圳到北京開車就差不多2200公裏了,還不用說再往北我國在東北還有軍事工業基地。不僅是戰略縱深大,而且由於當年準備打世界大戰的覺悟,我國在多個地方建設有工業基地,從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華中到西南,到處都有軍工廠分布。

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人口總量,工業增加值都是俄羅斯的10倍左右甚至以上,在體量上就大不相同。

所以從上麵就可以看出,跟德國,日本,俄羅斯都有擴張的動力不同,中國既有遼闊的可適宜居住土地麵積,又有很大的戰略縱深,東亞最好的土地基本都被中國占完了,中國國民可以在國土上自行遷徙選擇在哪裏居住,喜歡一年四季分明可以住在中國北方,喜歡溫暖的氣候則可以搬遷到中國南方。

所以中國人其實非常缺乏擴張的動力,不管對東南亞還是朝鮮半島,中國都興趣不大。

再說下中國這個全球最大製造業產能來說吧,這個是德國,日本和蘇聯都從未達到過的水平。一般我們喜歡說中國製造“大而不強”,這樣可以鞭策我們不斷的向更高水平進步,但實際上“大”其實是“強”的一部分。

因為其一產量大則意味著生產出來的東西是有市場的,是有人願意買的,換言之其實是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即使這種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來自於價格,而性能和品質比不過中高端貨,但至少說明質量已經在可接受範圍的之內了,

而如果這種產量持續的增長,則說明在不斷的替代中高端的份額。

其二我國製造業產能大,其實也包括了“全”,換言之中國製造的大不僅僅是指單一產品的產量高,而是指上中下遊擁有齊全的產業鏈,這是非常巨大的優勢。

其三是我國的製造業的超大規模,還包括了快速形成大規模產能的能力,換言之不僅僅是大,而且是“快”,能高效率的擴張產能。

就說特斯拉吧,過去幾年特斯拉做出的最正確決定就是在中國上海建廠了,這甚至可以說是逆轉了特斯拉的命運,2021年,特斯拉全球總共交付936000輛車,而2020年全年交付499647輛,2021年差不多翻一倍,其中2021年中國上海工廠交付484130輛,占51.7%,而該工廠在2020年產量僅25萬輛左右。

特斯拉上海工廠是2019年底開始量產的,通過產能爬坡達到了2021年的突破48萬輛的產量,但如果中國製造的效率低一些呢,比如晚一年到2020年底才量產,然後2021年產量隻有10萬輛,對特斯拉會是什麽影響?

在這個例子裏麵,中國並沒有向特斯拉輸出電動汽車技術,就是憑著高效率的產能擴張帶來了收益,其實可以想一想,如果這種工業能力用於打仗呢?

最後“超大產能”其實也是一種門檻,我們通常認為隻有技術門檻才是門檻,但其實大產能背後的巨額資金投入門檻,並不一定比技術門檻低。

武漢的長江存儲的技術水平顯然比不上韓企,但是一期30萬片每月的產能,就要投入240億美元。而這個產能實際上隻占全球很小一部分,可見門檻之高。其他的行業多少也是類似的,要形成巨大的產能,是需要海量的資金持續投入的,這本身就是一個門檻。

大規模製造業還有其他優勢,比如超大產能可以帶來成本的降低,攤薄研發成本,使得技術上一旦形成突破,則超大產能可以帶來成本競爭力的增強。

中國和蘇德日的其他不同,我不想一一列舉,但從各個方麵都可以看出,中國是和日本,德國,蘇聯不同的國家,總體的力量上中國其實要強得多。但是美國的精英們就是喜歡把這些國家放在一起比較,這會產生一種錯誤的氛圍,從而影響判斷。

我覺得這點對我國也是有啟示的。

我們在看中低端產業的挑戰者的時候,也是習慣把越南和印度放在一起,但實際上如果看長期對我國的發展威脅的話,越南和印度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的國家。

體量上的巨大差距可以說是難以彌補的鴻溝,越南對我國的威脅隻是戰術性的,但印度卻是戰略性的,不是說兩個國家經常一起放在作為中國低端產業挑戰者的位置,兩個國家就差不多。

越南的麵積不過33萬平方公裏,而且還在中國海軍的直接軍事影響範圍之內,而印度實際控製麵積則超過300萬平方公裏,由於印度洋比較遙遠我國海軍力量對其影響也要弱的多。

而印度的人口則是越南的14倍以上。

根據IMF 2022年4月版本的世界經濟展望,印度2022年GDP總量預計為3.53萬億美元,將超過英國躍居世界第五,而越南預計為4089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9位,印度是越南的八倍多。

印度的技術能力也不是越南可以比擬的,印度有本土的汽車公司,鋼鐵公司,大型互聯網公司,醫藥公司,能夠自己製造軍事武器,印度的首艘國產航母“維蘭特”號就即將在今年8月份編入現役,該艦在1999年開始設計工作,2013年下水。

印度也掌握了遠程導彈技術,最遠的烈火-5導彈射程可以達到5500公裏,

可以發射火星探測器曼加裏安號並且成功在2014年將其送入火星軌道。

誠然如果把印度和中日韓,以及西方國家比較,則技術能力黯然失色,像上麵的火星探測器,國產航母,盡管印度一度在進度上領先,但中國很快憑借遼寧艦,山東艦以及天問一號後來居上,技術水平更是印度不能比擬,這反映了中國基礎能力強於印度。

但在發展中國家中,除了中國以外你找不出綜合實力比印度更強的國家,而同時在全球發展中國家中,你也很難找出幾個像印度這樣把中國當做頭號敵人的國家。

關於印度學界和輿論界對中國的態度,大家可以關注下“南亞研究通訊”這個公眾號,上麵有很多翻譯過來的信息,可以理解下印度精英界對於中國的態度。

印度2021年經濟總量已經首次突破三萬億美元,超過法國,意大利,加拿大,韓國,俄羅斯位居世界第六位,考慮其經濟總量距離英國僅一步之遙,因此今年印度很可能超過英國躍居世界第五位,而印度經濟總量已經達到日本的61.6%,而增速遠遠超出,預計未來印度將會超過日本,僅次於中美位居世界第三位,隨著其體量的擴大,其給中國帶來戰略壓力的能力在越來越強。

其實我一直很疑惑為什麽國內對印度和越南似乎有一種不同的態度,印度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發展到世界第六,馬上世界第五了,但我們仍沒有覺得印度有多強,而越南的經濟總量在2021年不過在世界第39位,但是國內網絡已經可以看到越南超過中國的說法了,我想這可能跟輿論氛圍有關係。

以智能手機為例,

印度不僅是在2022年開始生產蘋果的Iphone 13,而且印度已經吸引除了華為以外的三星,小米,OPPO, VIVO等公司在印度實現了全國產化智能手機組裝。

根據Counterpoint數據的Market Monitor服務的最新研究,印度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在 2021 年同比增長11%,達到1.69億部,整體市場收入突破380億美元,同比增長27%。

而印度通過大力推動國產化,2021年印度本地製造的智能手機貢獻了印度市場98%的出貨量,而2020 年國產比例則為90%,不僅如此,蘋果和三星已經開始從印度出口,2021年印度手機出口同比增長26%。

還是根據Counterpoint的數據,

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產量,中國份額74.3%世界第一,越南第二10.7%,印度第三8.7%,韓國3.1%全球第四位。

到了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產量,中國份額67.4%,印度全球第二15.5%超過了越南,越南全球第三11%,印尼全球第四2%,而韓國萎縮到了0.6%。

從上麵可以看出印度是全球智能手機產量增速最快的國家。

而根據韓聯社2022年2月28日報道,韓國汽車產業協會(KAMA)28日發布的一份調查資料顯示,2021年韓國汽車產量同比略減1.3%,為346.2299萬輛,排名維持全球第五。

2021年全球汽車產量同比增加2%,為7978萬輛。從各地區來看,

中國以2608.2萬輛位居第一,增長3.4%,

美國產量915.4354萬輛位居世界第二,增長3.9%,

日本784.6253萬輛世界第三,下降2.7%,

印度439.6084萬輛世界第四,增長30.1%,

韓國346.2299萬輛世界第五,下降1.3%。

德國汽車產量也超過300萬輛,不過分散在世界各國,所以沒有進前五位。

我記得幾年前我寫過一篇關於印度的文章,當時印度在2016年汽車產量首次超過韓國躍居世界第五位,韓國退居到世界第六位。

現在五年過去了,這幾年客觀的說印度汽車製造產量出現了停滯,2021年超過30%的高增速也是因為2020年受疫情影響基數低,2021年的印度汽車產量還沒有2016年高,但是這並沒有妨礙印度的汽車產量逐漸上升到全球第四。

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全球汽車產量在2019-2021年因為各種原因出現了大幅下滑,2021年全球產量僅8000萬輛左右,而2016年則高達約9500萬輛,不隻是印度,2021年產量排在印度前麵的中國,美國,日本的汽車產量相比2016年都是下滑的,像中國2021年的汽車產量就比2016年下滑了大約200萬輛。

我算了下產量份額,印度汽車產量的全球份額從2016年的4.7%上升到2021年的5.5%左右。

一般我們認為印度通過提高關稅的形式逼迫外資在印度設廠,主要結果是實現印度市場銷售的產品本地生產,但實際上不管是智能手機還是汽車產品,都可以看出印度的野心和能力都不僅限於滿足本國市場需要,而是要持續的擴大出口,實現對他國的替代。

下圖是EMIS Insights統計的2020財年(2020年4月-2021年3月)印度汽車產量和出口,印度機動車(包括摩托車,三輪車之類)整車出口194億美元,而2019年財年的零部件出口也達到了152億美元,可見印度製造是有能力出口的,是可以對他國的出口形成替代的。

相比於越南的製造能力集中在電子產品組裝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印度製造的門類,產能以及技術能力顯然總體上要強不少,下圖是2021年的全球粗鋼產量,中國當然是全球老大,而印度的粗鋼產量也達到了1.181億噸,位居世界第二位,同比增長17.8%,增速在前十名中僅次於美國。

而和越南清楚的知道自己無法承載全產業鏈不同,印度是非常清晰的以替代中國製造為目標,以國家政策推動,試圖形成經濟上印度製造+美國市場和技術替代中國製造+美國市場和技術的態勢。

而在非製造業領域,印度已經在互聯網領域對中國APP實現了全線清退出了印度市場,使得我國互聯網公司無法在印度獲取利潤,而來自美國和印度本土的APP則占領了市場。

總之對於印度,我們既要兩國合作共贏,但也要關注其競爭屬性,有時候求團結不隻是顧全大局的忍讓,也要通過鬥爭來實現。

在製造業方麵,要防範國內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抱團到印度設廠,尤其是要嚴格限製關鍵技術和產業到印度設廠,要學習台灣半導體產業對大陸的戒急用忍政策,非常有效的把台積電等先進產能留在了台灣,保持了巨大的競爭優勢,要在關鍵零部件,原材料,生產設備,軟件和技術上讓印度持續對我形成依賴。

二是謹慎參與印度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不參與具有較高軍事用途的基礎設施項目,不參與建成後能對中國製造出口印度有較大進口替代作用的工廠基建,對國企央企參與印度基建項目考核使用利潤考核製。

總之,對於不同的對象,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是說都是挑戰者所以歸為一類,都是“邪惡國家”所以歸為一類,都是中低端產業轉移目的國所以歸為一類,而是要根據實際的情況來分類,這樣才會減少對做出正確判斷的幹擾。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