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2023-12-23 00:59:01) 下一個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TEL:(8610) 62780582  FAX:(8610) 62780592

Email:skxy@tsinghua.edu.cn

http://www.sss.tsinghua.edu.cn

彭凱平

https://www.psych.tsinghua.edu.cn/info/1179/1373.htm 18D85

      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院長

  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國際積極心理聯合會(IPPA)以及國際積極教育聯盟 (lPEN)中國理事

  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執行主席

論文引用量兩萬三千餘次

自2015年連續9年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心理學家榜單”

 彭凱平,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係後留校任教。1997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後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係。曾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及東亞研究終身教職,曾任加州大學社會及人格心理學專業主任和美國心理學會科學領導委員會成員等國際職務。2008年5月起受聘清華大學心理學係教授和首任係主任。

現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產業研究院院長。國際積極心理聯合會(IPPA)以及國際積極教育聯盟(lPEN)中國理事,並擔任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執行主席(2009年至今)。曾連續兩年代表中國在“聯合國國際幸福日”紀念大會上作報告。

至今發表450多篇學術期刊論文,在《中國社會科學》、《心理學報》、《Psychological Review》、《American Psychologis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Scienc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Emotion》等學術期刊有重要成果發表。 論文引用量兩萬三千餘次,自2015年起,連續9年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心理學家榜單”。

研究領域:

文化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積極心理學。  

出版圖書:

《心理測驗:原理與實踐》、《New Readings in Cultural Psychology》、《跨文化溝通》、《吾心可鑒—澎湃的福流》、《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孩子的品格》、《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East Asian Cognition》等中英文著作12部。

跨文化的實證法學研究:文化心理學的挑戰與貢獻
https://journal.psych.ac.cn/xlxb/CN/Y2012/V44/I3/413
劉邦惠;彭凱平    
摘要: 跨文化的實證法學研究把文化心理學的理論突破和心理學的實證方法引入到對法學基本原理的研究之中。文化心理學研究中發現的東西方文化在價值定向、道德判斷和思維方式等方麵的差異能夠給跨文化實證法學研究帶來重要的啟示。在對一些重要法律問題的認識上, 例如法律中的因果關係和責任的判定、合同形成以及糾紛調解等方麵, 跨文化心理學研究已經發現了顯著的跨文化差異, 這些差異可能會影響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法的認識、法的建設以及法律的應用。我們認為跨文化的實證法學研究不僅可以為法學研究提供一條新的研究路徑, 更主要的是還可以為中國法學研究的國際化和國際法律糾紛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 實證法學, 文化心理學, 價值定向, 道德判斷, 認知方式

北京地區兒童內外傾向人格特征的研究 
https://ir.pku.edu.cn/handle/20.500.11897/15852
陳仲庚 武國城 彭凱平 心理學報.1985,(03),250-256.
本研究使用艾森克人格問卷(少年),測試在校兒童370人,發現:男孩的外傾性和倔強性高於女孩,而女孩的情緒性和掩飾高於男孩;兒童的情緒性、外傾性和倔強性都有隨年齡而增加的趨勢,自身隱蔽和掩飾則隨年齡減少;從量表統一關係分析:精神質低的兒童較多,精神質和神經質都低的也多;與前人文獻相比,現在男孩的冒險性和女孩的社會活躍性較為明顯。

算法歧視比人類歧視引起更少道德懲罰欲
https://lcg.tsinghua.edu.cn/info/1026/1395.htm

許麗穎、喻豐、彭凱平  時間:2023年03月24日
算法歧視屢見不鮮,人們對其有何反應值得關注。6個遞進實驗比較了不同類型歧視情境下人們對算法歧視和人類歧視的道德懲罰欲,並探討其潛在機製和邊界條件。結果發現:相對於人類歧視,人們對算法歧視的道德懲罰欲更少(實驗1~6),潛在機製是人們認為算法(與人類相比)更缺乏自由意誌(實驗2~4),且個體擬人化傾向越強或者算法越擬人化,人們對算法的道德懲罰欲越強(實驗5~6)。研究結果有助於更好地理解人們對算法歧視的反應,並為算法犯錯後的道德懲罰提供啟示。 

https://www.psych.tsinghua.edu.cn/info/1179/1373.htm

吳大輝 教授

男,1967年生於吉林市,現任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係教授。
主要著作包括:

編著:《潛流》(1998);獨著:《防範與合作:蘇聯解體後的俄美核安全關係(1991-2005)》(2005);主要合著:《既非盟友也非敵人:蘇聯解體後的俄美關係(1991-2005)》(2006)、《中俄美在中亞:合作與競爭》(2007)、《普京八年(外交卷)》(2008);副主編:《俄羅斯東歐中亞發展報告》(2006卷)、(2007卷)、(2008卷)、(2009卷)。

在清華開設的課程:
  本科:原蘇聯東歐中亞地區研究
  研究生課程:俄羅斯外交思想與實踐。
聯係方式:
  地址: 100084 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係,明齋323室
  電話: 62798567 ,傳真: 62773173
  電子郵件:wudahui@tsinghua.edu.cn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