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胡福明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023-01-02 18:49:03) 下一個

今天,那位曾震動全中國的鬥士走了…

發布:2023年01月02日 18:01來源:環球人物雜誌
 

環球人物雜誌

2023年1月2日23:11北京《環球人物》雜誌官方賬號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刊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華社當天通稿轉發;12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全文轉載。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以不可阻擋之勢在全國展開。這個時間,離胡福明最初醞釀稿子已經過去了一年多。這一年多的輾轉難眠、矛盾擔憂終於隨著稿子的付印,融進了推動時代前行的洪流。

 

他的人生,不負時代。

作者:張丹丹

編輯:付玉梅

胡福明這個名字,與一篇文章緊緊地捆綁在一起。他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主要作者,也是“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

2023年1月2日,胡福明去世,享年87歲。

時間回到2018年初夏。陽光灑在胡福明居住的江南小院裏,這位“點燃解放思想導火索”的老人很快沉浸在回憶中。

“那年回南京前,《光明日報》總編輯楊西光來看我,說文章的署名要用‘特約評論員’,就邀請我做他們的評論員了。”

彼時《環球人物》記者眼前的他,說起話來還有江浙口音,激動時會身體前傾,抬起手來指向前方,一下又一下,像在敲黑板。

轉眼間,一位顫巍巍走在小院裏的老人不見了,變回當年那個在嘈雜的筒子樓裏提筆戰鬥的學者,在特殊年代裏熱血沸騰、敢說真話的鬥士。

 

“自我鬥爭了一個多月”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刊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華社當天通稿轉發;12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全文轉載;13日,又有多家省報轉載。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重要位置刊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以不可阻擋之勢在全國展開。

這個時間,離胡福明最初醞釀稿子已經過去了一年多。

這一年多的輾轉難眠、矛盾擔憂終於隨著稿子的付印,融進了推動時代前行的洪流。

“1977年3月的時候,我下定決心要寫這篇文章。這是自我鬥爭了一個多月的結果。”

曆史在胡福明的講述裏鋪陳開來——當年2月,“兩報一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同時發表社論《學好文件抓住綱》,提出“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正在南京大學哲學係任教的胡福明敏銳地讀出了問題:“我感覺不對,我們要高舉毛主席理論旗幟,但不能這麽教條。”

剛剛經曆了“文革”的胡福明擔心社會退回那個年代,他想寫文章反駁 “兩個凡是”,但又不太敢,“當時思想鬥爭很激烈”。

這種“不敢”,在胡福明身上其實很少見,他在南京大學是出了名的敢說敢寫。1976年10月,南京大學召開揭批“四人幫”的大會,他第一個站起來發言 ;在那年創辦的南大學報上,他一期接一期地發表文章。

隻是他有顧慮。“我被打成過一次 ‘反革命’了,勞改了好幾年,這次要是寫文章, 可能更嚴重。我怕連累別人’。”

胡福明自己和自己一次次爭辯。他既不敢和同事討論,更不敢告訴家人。掙紮了一個多月,“寫”的一方總算是占了上風。

“我是一個理論工作者,如果沒發現‘兩個凡是’的唯心主義問題,那還情有可原;但是發現了卻不說,那不是跟我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相悖了? ”這也像一個真理越辯越明的過程,他逐漸堅定起來,最後決心“坐牢也要寫”。

 

“我要是坐牢了,你們給我送牢飯”

胡福明定了文章標題,就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大綱是在醫院走廊裏寫的。

當時妻子生病住院,他每晚都在醫院陪護,帶來一摞書和資料,在走廊上搬一條長凳當書桌,借著昏暗的燈光查理論依據。

到妻子出院時,他已經查到了上百條理論論述,寫出2000多字的提綱。

“你看,這就是當時用到的資料。”胡家的客廳裏,進門處是一張老書桌,擺滿了各種理論書籍,他指著顏色發黃、紙張變脆的那一套《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告訴記者,那是當年用得最多的資料。

寫稿是在酷熱的7月。筒子樓裏一層住了七八戶人家,加上放暑假了,孩子們在樓道裏打鬧,環境擁擠嘈雜。但胡福明越寫越清醒,8000多字的初稿十來天就寫完了。

8月,他把稿子修改了一遍,“感覺自己在戰鬥,特別有幹勁”。9月,稿子寄給《光明日報》編輯部哲學組組長王強華。

認識王強華是在年初一次理論研討會上,兩人很多觀點不謀而合,王強華當時就向胡福明約稿。因此,胡福明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寄給他。

“我當時對這篇文章其實不是很有信心。”稿子投出去, 4個月沒有回音。胡福明一直忐忑不安,直到 1978年1月20日,王強華回信寄來一份清樣,提出修改意見,大意是要改得更溫和。

通過往來信件,胡福明又對稿子作了兩三次修改,到了4月,仍然沒有發表。王強華在信裏的口風卻轉向了,“說要改得更有戰鬥力,這我就摸不著頭腦了!怎麽定這個調子? ”

胡福明於是回信告訴王強華,月底要去北京參加研討會,到時再討論。最終,討論定下兩點,一是文章要更有戰鬥性,二是在語言上要更穩妥。胡福明又開始修改稿子。

那段時間,光明日報社上午派人送來清樣,晚上改完拿回去,第二天又送來新的清樣和修改意見……

同住一間房的另外3位理論工作者也都知道了胡福明的這篇稿子。“他們看後都表示支持,但是也都知道這個稿子是有風險的。我當時跟他們說:‘我要是坐牢了,你們給我送牢飯。’他們說‘一定送’。”

楊西光兩次前去看望。第一次,楊西光表明自己的立場,堅定支持撥亂反正;第二次,楊西光告訴他,文章要請中央黨校的同誌幫助修改,由胡耀邦同誌審定。

“五一”前夕,胡福明把自己改的最後一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交給《光明日報》,然後就回南京了,他已經歸心似箭。

十幾天後,他收到了光明日報社寄來的10份報紙,文章刊發在11日的報紙頭版重要位置,在自己交去的版本上作了一些修改,標題加上了“唯一”二字。他不敢張揚,把報紙放好,繼續工作。

但春雷已響徹大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猶如一枚重磅炸彈,引爆了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

在討論初期,很多人還沒有從思想禁錮中走出來,對這篇明顯反對“兩個凡是”的文章大為惱火。但身在南京的胡福明沒有感覺到:“我當時沒有聽到什麽消息,都是後來聽說的。”

“不過,小平同誌在6月份就公開支持這篇文章了。”6月2日,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召開,鄧小平在講話中著重闡述了毛澤東關於實事求是的觀點,並且號召大家:“我們一定要肅清林彪、‘四人幫’的流毒,撥亂反正,打破精神枷鎖,使我們的思想來個大解放。”

改革開放的春風即將吹遍大江南北。

 

“一定要改弦易轍”

采訪中,胡福明一再說:“這篇文章不是我個人的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時代的產物。”

1935年,胡福明出生在江蘇無錫的一個貧苦農家。因為戰亂和家境貧寒,他小學幾次中斷學業。

1955年,胡福明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新聞係,又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班學習。1962年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南京大學任教。“先幹了一年輔導工作,1963年開始給學生上課,講毛澤東思想。”

1966年,學校決定在溧陽建新校區。胡福明和其他300多名師生一起,拉著10輛板車,帶上全部家當,往200多公裏外的溧陽出發。

師生們走了3天,到了雜草叢生、荒蕪一片的新校區,邊建校邊上課。

沒通電,胡福明就帶著學生去20公裏外的鎮上拉電線杆,小板車一次最多拉回兩根。“每去一趟,就渾身濕透。” 那是1月,天還很冷。拉完電線杆,又繼續拉磚頭、木頭,把校舍一點一點蓋了起來。

此後,在那段特殊時期,他被打成了站隊校長匡亞明的“黑幫”,南京和溧陽的校園裏都有“打倒胡福明反革命分子”的大字報。

回憶起來,胡福明自認為不是受迫害很嚴重的人,“我是貧下中農出身,被批得少”。待這一切結束,他認為是改弦易轍的時候了。

“我經曆過動亂,知道一定要改弦易轍。”“作為知識分子,我可以拿什麽戰鬥?隻能拿手中這支筆!”從1976年開始,他就不停撰寫理論文章,向各大報刊投稿。

 

·1979年,胡福明在南京大學講課。

而後,他的人生也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影響,組織部多次找他談話,要調他到黨委政府工作,都被他拒絕了。

直到1982年,調令下來,他才戀戀不舍地離開南京大學,走進黨政機關,曾任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等職。

這些年,他親曆改革開放,見證了神州大地煥發生機的過程,“社會各個層麵都充滿活力,這是前所未有的。”這些變化,讓他常常有一種幸福感。

再回顧當年那個節點,一切好像都暗含危險,一切又都順理成章。他在關鍵時刻寫下了一篇關鍵文章,點燃了思想解放的導火索,給蓄勢前行的時代加了一把力。

他的人生,不負時代。一路走好!

總監製: 呂 鴻

監 製: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蘇 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