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繼法國總統埋怨美國天然氣漫天要價“傷朋友感情”後,據法媒LCP、BFMTV等10日報道,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部長布魯諾·勒梅爾(Bruno LeMaire)近日也表示,不能接受美國賣給歐盟的液化天然氣價格是其國內的4倍,不能讓美國利用俄烏衝突主導全球能源市場,BFMTV將這一畫麵形容為“勒梅爾的咆哮”。
美國借俄烏衝突在歐洲能源危機之時“大發橫財”,讓越來越多的歐盟國家直言不滿這種“趁火打劫”。德國《慕尼黑信使報》網站7日報道稱,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也點名美國,尖銳批評道:“一些國家,甚至是友好國家,有時也哄抬價格。”
據法媒LCP等10日報道,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周一在國民議會發表講話時,指責美國借俄烏衝突高價向歐洲出售天然氣攫取暴利,損害盟友利益。
他表示,不能接受美國作為合作夥伴,賣給歐盟的液化天然氣價格卻是其國內的4倍,不能讓美國利用俄烏衝突主導全球能源市場,“烏克蘭衝突絕對不能以美國的經濟統治和歐盟的削弱而告終。”
勒梅爾還說,歐洲經濟的衰弱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美國和歐洲必須在能源問題上達成更平衡的經濟關係。BFMTV在報道中,將這一發言現場稱為“勒梅爾的咆哮”。
就在不久前(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在巴黎一場活動上向美國和挪威隔空喊話,指其在盟友能源緊張時高價出售能源的行為並不是歐美“友誼的真諦”。
他表示,歐洲國家應該與亞洲經濟體一起,要求美國和挪威以更低的價格出售天然氣,以顯示彼此之間更深厚的友誼。
不光是法國,隨著歐洲能源危機的不斷升級,越來越多歐洲國家對美國借機高價出售天然氣的行徑感到不滿,滿腹牢騷的他們都不藏著掖著了,開始直接點名批評。
據德國《慕尼黑信使報》網站7日報道,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對一些天然氣供應商提出了異常尖銳的批評。這位綠黨政治家就提到了美國的大名:“甚至是友好國家,有時也哄抬價格。”
德國聯邦議院議員克勞斯·恩斯特也在采訪中表示,德國經濟在與美國的競爭中可能成為輸家,歐洲的能源高價是德國公司的一大競爭劣勢。
他指出,早在俄烏衝突爆發前,美國就對德國受益於俄羅斯的廉價天然氣感到不悅。現在德國加大從美國進口昂貴的液化天然氣,主要是美國公司從中賺取利潤,“美國每向我們運來一油輪液化天然氣,就能賺2億歐元。”
如其所言,在能源問題不斷製約世界多國經濟發展和民生問題時,美國能源巨頭卻借著俄烏衝突在能源市場上大發“戰爭財”,美國從其歐洲盟友手中獲得的利潤始終處於“飆升狀態”。
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美國出口液化天然氣的價格在今年6月一度達到每千立方英尺14.37美元,同比增長119%。
路透社還援引相關數據表示,2021年美國出口至歐洲的液化天然氣為340億立方米,占美國出口的液化天然氣總量的35%。而2022年上半年,美國已經向歐洲出口了390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占到美國出口總量的68%。若按這樣的趨勢繼續增長,今年美國出口到歐洲的液化天然氣總量可能將達到890億立方米。
早前(7月),美國能源巨頭埃克森美孚公司稱,該公司今年二季度淨收入為179億美元,創下了該公司有史以來的最高單季利潤,遠超去年同期的46.9億美元。差不多同一時間,諸如雪佛龍等能源巨頭公布的數據顯示,它們在第二季度中都獲得了驚人的收益。
加之近期“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歐洲國家不得不增加美國高價能源的進口量,美國攫取暴利的速度可能還將進一步加快。
據俄新社9日報道,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對此在節目中稱,美國在不斷慫恿歐洲人加碼對俄能源實施製裁、以擺脫對其依賴的同時,以市場價3倍到4倍的價格出售天然氣,“美國人現在發橫財,他們大發橫財,歐洲人給他們付款的同時也讓自己國家的經濟失去競爭力。”
佩斯科夫認為,這導致歐洲國家生產生活受到影響,甚至開始出現“去工業化”現象,而這種不公平的交易或將“在接下來的10至20年間給歐洲大陸帶來惡果”。
不過,雖然諸多歐盟成員國都對美國開出的高昂天然氣價格頗有怨言,但在上周進行的歐盟非正式峰會上,各國就天然氣價格設置上限卻存在“嚴重分歧”,耗時一天討論也沒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綜合美聯社、路透社報道,歐盟成員國中有15個國家希望對天然氣價格設置上限,但就如何落實具體措施並未達成一致。而持反對意見的德國、丹麥和荷蘭等國認為,限價可能導致歐洲采購天然氣變得更加困難。
馬克龍在峰會閉幕後的記者會上表示,他們希望能夠在10月20日至21日歐盟領導人正式峰會舉辦前敲定天然氣價格上限。
明知自己最吃虧,歐洲怎麽還與美國保持一致?
文化縱橫 |2022-10-10
【導讀】“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引發的爭議仍在繼續,而美歐之間的關係似乎正發生微妙變化。本文認為,通過烏克蘭戰爭,美國有意分化俄歐之間達成的合作,以防美國失去控製歐洲的杠杆。一方麵,近年來美國對歐洲著力推進的戰略自主憂心忡忡。而俄歐能源合作對歐洲的再工業化和歐元影響力的上升,均有助力作用。另一方麵,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為了重振股市,將頁岩氣和頁岩油打造成“新能源技術”,大量資金的流入使得美國成了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大國,這也促使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尋找買家。而要打開歐洲的能源市場,須先降低歐洲從俄進口能源的慣性。因此,製造一個將俄歐同時卷入其中的地緣政治危機,就成為美國最佳的選擇。
點 擊 圖 片 看 原 圖 |
作者指出,危機之初,美國基本達到目的,成功分裂了俄歐之間的能源與經濟合作,並從向歐洲出口能源中獲利頗豐。俄烏衝突走向長期化,讓歐洲成為了最大受害者。但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後,形勢有了新變化,歐洲輿論的矛頭開始轉向美國。德國副總理開始抱怨美國將售德的天然氣價抬成“天價”;德國、瑞典媒體出現了揭露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內部報告的消息,報告認為俄烏衝突將給德國工業和歐洲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美國則從中收益;歐洲輿論場上還開始披露歐委會與美國白宮拋開法、德等歐盟重要成員國,在對俄製裁問題上持續密切溝通。作者指出,盡管美國政府百般抵賴,蘭德公司也不斷“辟謠”,歐洲輿論仍開始轉向。在這個“後真相”時代,民眾相信什麽,比事實真相更有實際影響力。因此,美國若還想靠操縱歐洲傳統媒體來控製輿論,似乎越來越困難了。
寒冬將至,俄烏衝突帶來的歐洲能源危機,讓反對歐洲一體化的右翼民粹主義影響力上升。作者認為,歐洲若想避免出現整個社會的政治極右傾化發展趨勢,若想維持既有的歐洲一體化成果,就必須重新做出選擇,絕不能像烏克蘭危機剛爆發時那樣對美國亦步亦趨。
俄烏危機引發美歐之間的情仇反轉
烏克蘭戰爭很可能是美國故意引發的一場危機,目的就是要分化俄歐之間達成的合作,以防美國失去控製歐洲的杠杆。危機之初,美國基本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不僅分裂了俄歐之間多年建成的能源與經濟合作,控製歐洲輿論造成一片反俄氣氛;並讓歐洲失去了戰略自主的本錢,從安全到能源供給上全麵依賴美國,隻能淪為幫助美國在全球繼續稱霸的小卒子。然而,物極必反。正當人們以為歐洲會被各種危機困擾,就此沉淪時,北溪輸氣管道被炸一事突然調動起了歐洲民眾的警惕。隨著事件的發展,調查的深入,歐洲各國的輿論轉向成為大概率事件。
歐洲的經濟與社會形勢在惡化,歐洲自由派在政治舞台上被淘汰出局的可能性也在增加。而這些自由派無論從思想意識上還是政治立場上都完全聽命於美國的。歐洲若在俄烏衝突中繼續被美國當槍使,將會進一步走向分裂。而了防止讓整個歐洲都被極右翼政治勢力掌控,歐洲恐怕也必須重新思考自己在俄烏危機中的立場。與美國拉開距離起碼是最保險的做法。
▍烏克蘭危機初起時歐洲完全成了美國的人質
2月底烏克蘭危機初起時,人們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特別軍事行動上。美歐的輿論不斷渲染俄羅斯的侵略,社交媒體上不斷有自媒體的播主在播放各種戰場上的短視頻,真假難辨。很少有人去問這一切是怎麽造成的。
然而,有一位德國地緣政治分析家發了一條博文說,大家別弄錯了,烏克蘭戰爭既不是衝著烏克蘭去的,也不是俄羅斯的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針對德國的行動。在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開通之際,美國擔心俄德的能源合作會讓歐洲真正擺脫美國的控製,美國決心利用烏克蘭這枚定時炸彈引爆一場危機,中止俄歐之間的能源合作。在俄羅斯展開軍事行動之前,美國慫恿烏克蘭軍隊對烏東地區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俄羅斯媒體說,這是對講俄語的烏東地區居民展開的“種族清洗”。因此,俄羅斯在展開這次軍事行動前,是把自己的行動形容成“反擊戰”的。然而,隨著烏克蘭戰爭的發展,人們的注意力似乎都被戰場上的變化所吸引,沒有人再去關心戰爭爆發的背景。
的確,最近一些年來,美國對歐洲搞的戰略自主憂心忡忡:首先,德國在加深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建成就是標誌,這會大大降低歐洲對中東等地的能源依賴;其次,歐洲在搞再工業化,有了廉價能源供給,歐洲恢複製造業如虎添翼;再次,歐洲在搞防務戰略自主,法德在搞歐洲軍工分工合作,企圖用歐洲防務一體化的標準減弱美國軍火在歐洲的統治地位;最後,歐洲還在大力推進歐元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歐元債券發行一度追平美元債券,而歐洲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正在推動歐元結算以代替美元結算,這會給那些能源出口國做出一個“壞榜樣”,最終引起人們對美元作為能源唯一結算貨幣的質疑。美國是有理由對歐洲的這種發展趨勢感到擔憂的,美國也有動機中斷歐洲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
讚助信息 |
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美國就一直在尋找另一個能造成股市繁榮的新技術,結果就把20世紀70年代已經被放棄的開發頁岩氣與頁岩油的技術重新翻了出來,打造成了一種“新能源技術”。頁岩氣與頁岩油的開采比普通的大氣田和大油田的開采成本更高,需要注入水與化學產品,把天然氣和石油“擠”出來。過去,美國的能源大公司有許多大油田與氣田可開采,又可以從國外廉價購買石油與天然氣,因此沒有公司願意費力氣去開采這些頁岩油與頁岩氣。但金融危機後,美聯儲把指導利率降到了零,又實施了幾輪量化寬鬆政策,金融市場上如饑似渴的投資者們可以借到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廉價資金,搶購開發頁岩氣與頁岩油的各種小公司的債券與股票就成了投資商的“香餑餑”。而這些小公司又因獲得了大批廉價的資金而迅速改善了開采技術,一時間開發頁岩氣與頁岩油的小企業如雨後春筍,美國也由能源進口國迅速轉變成了石油與天然氣的出口國。然而,美國開采了更多的石油與天然氣需要找到新的買主,美國便在全球到處尋找買家。中美貿易談判中,美國屢屢提出要中國承諾購買大量美國的石油與天然氣就是證明。當然,打開歐洲市場也是美國夢寐以求的。但歐洲與俄羅斯之間有長年的能源合作,俄是歐最大的能源供給商。根據歐盟官方數據,歐盟約45%的煤炭進口、45%的天然氣進口以及25%的石油進口都依賴俄羅斯。德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占了50%以上,而奧地利從俄進口的天然氣則占了80%。
要打開歐洲的能源市場,首先就要降低歐洲從俄進口能源的慣性。製造一個地緣政治危機當然是最佳的選擇。俄羅斯對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後,美國似乎就解決了這一問題。歐洲輿論一邊倒地指責俄羅斯,並堅持支持歐盟製裁俄羅斯,歐盟委員會甚至出台了細致的與俄羅斯能源供給切割的日程表,製定了從2027年到2030年徹底斷絕從俄進口任何能源的計劃。歐洲減少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就隻能從其他地方進口。歐洲雖然擴大了從中東、北非國家進口的天然氣,但這些地區的供給能力與歐洲的天然氣缺口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美國這時候出麵承諾解決歐洲麵臨的能源危機,不僅當了一回“好人”,還解決了擴大美國的頁岩氣出口市場的問題。德國等歐洲國家已經開始計劃建立新的液化天然氣碼頭,準備擴大從美國進口液化氣的能力。
即使美國準備給歐洲提供“無限”的能源供給,那也成了“遠水解不了近渴”的故事。全球能運輸液化氣的船就那麽多,歐洲能卸載液化氣的碼頭也有限。寒冬即臨,在俄羅斯天然氣供給失常的情況下,歐洲人準備如何度過這一冬天呢?然而,歐洲國家的某些領導人卻信誓旦旦,即使歐洲的民眾挨餓受凍,也不絕吃嗟來之食,不會向俄羅斯低頭,一定要與西方民主國家站在一起,堅定支持烏克蘭反擊俄羅斯的侵略。
歐洲的輿論與政治家為何在一場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的國際衝突中變得如此執著,如此跟美國意見一致呢?也許德國記者烏多·烏爾夫科特(Udo Ulfkotte)寫的《被收買的記者》一書,可以告訴我們一些道理。烏爾夫科特正是在2014年受了烏克蘭街頭政變危機的刺激,決定從自己的親身經曆出發,寫書揭露美國是如何通過誘導、腐化歐洲的媒體從業人員,從而控製歐洲公眾輿論的。歐洲是個老齡化嚴重的社會,大部分居民獲得信息還是通過傳統的媒體: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隻要控製了歐洲的傳統媒體,就控製了歐洲的公眾輿論。互聯網誕生以來,傳統媒體遇到了巨大的商業競爭。許多媒體在市場上混不下去,紛紛把自己“賣”給了資本集團。而美國資本對歐洲資本市場的滲透是最深的,往往神不知鬼不覺地就控製住了一些資本集團,從而也就控製住了歐洲的輿論。在這種背景下,盡管歐洲機構做出的決定對歐洲利益極其不利,也沒見到歐洲輿論提出嚴重質疑。
▍烏克蘭危機的演化讓歐洲險象環生
俄烏軍事衝突已經進入了膠著階段,相互攻防不斷換位,一年半載戰爭似停不下來。盡管歐洲一些國家的領導人不斷表示,希望俄烏能重新回到談判桌上來;希望俄烏能放下武器,通過談判解決它們之間的爭執;但美國方麵卻似乎不想讓戰爭停下來。曆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弗格森在一篇文章中說,白宮的官員向他透露,烏克蘭戰爭是對美國最有利的形勢。美國希望借烏克蘭戰爭拖住俄羅斯,像當年阿富汗戰爭拖垮了蘇聯一樣,最終讓烏克蘭耗盡俄羅斯的能量,拖垮俄羅斯。
然而,歐洲如果任憑俄烏衝突長期化,歐洲卻可能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1.歐洲的能源安全變得十分脆弱。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能源合作關係可以追溯到蘇聯時期,蘇聯解體後俄歐的能源合作更加緊密。俄羅斯給歐洲供給的天然氣和石油,價格便宜,供給穩定,為歐盟經濟保持其在全球的競爭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因為歐洲的化石能源價格比亞洲還要便宜,才使歐洲還能保持一些製造業的競爭力和優勢。如果未來歐盟用從美國海運來的液化天然氣替代從俄羅斯的管道輸送過來的天然氣,未來歐盟就會因能源成本上升而失去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有人做過計算,歐盟從美國進口天然氣,需要投資建設新的液化氣缷載碼頭,新建管道,新建或租用大量的液化氣運輸船。這些成本加在一起,會使歐洲未來天然氣的價格暴漲,會比美國本地的天然氣價格貴上3~5倍。且不說,歐洲的天然氣供給未來要看美國人的臉色,而美國人的信譽並不比俄羅斯更好。美歐都在搞“再工業化”,相互有一定的競爭關係。若歐洲的能源供給取決於美國,而能源價格又比美國貴若幹倍,歐洲的製造業成本一定會比美國高許多,歐洲製成品在國際市場上與美國製成品競爭時會沒有競爭力,歐洲會輸得一敗塗地。
2.國際資本將離開歐洲。歐俄能源合作中斷,美國與歐洲國家又不斷給烏克蘭輸送武器,要製造出一堵大牆擋住俄羅斯。歐洲新冷戰的帷幕再度落下,各種“邊緣政策”會層出不窮,新冷戰會使歐洲變得不穩定。軍備競賽加上各種小摩擦,會讓歐洲成為一個不安全的投資場所,國際投資者會遠離歐洲。其實,從俄烏戰爭一開打,歐洲資本就開始外流,主要流向美國。觀察美元與歐元的匯率變化,大概就能看到資本流向的趨勢。歐洲本來投資環境不錯,吸引了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投資。但是,這一次對俄製裁中,歐盟的機構與歐洲議會要求沒收俄資產的聲音不斷擴大,讓外國投資者、特別讓中國投資者滿腹狐疑。美國正在聯手歐洲,想把俄中打造成所謂的“邪惡軸心”。那麽,歐盟未來在歐中關係中會不會放大製度性對手的因素,中國在歐洲的投資未來還安全嗎?如果歐洲的安全形勢惡化,能源成本大幅上漲,歐盟努力要搞“再工業化”,有多少成功幾率?
3.歐洲的社會矛盾會越來越多。從2010年“阿拉伯之春”起,難民潮就一直折磨著歐洲。英國公投決定脫歐,也是因為擔心要受歐盟接受難民的強製規定牽連。這次俄烏戰爭又造成幾百萬烏克蘭難民滯留歐洲,歐洲如何才能“消化”掉這些難民?歐洲近些年經濟增長基本停滯,青年失業嚴重,而外來移民與難民總會成為“替罪羊”,被認為是就業困難的根源,因為他們願意接受條件更苛刻、收入更低廉的工作。歐盟國家的財政開支因安置難民又增加了許多。未來,歐盟成員國內部對如何安置難民的分歧隻可能越來越大。
4.歐盟從上一次主權債務危機以來,財政問題一直是個難題。疫情使原來的債務危機國雪上加霜。本來它們要緊縮財政擠出來錢來還償,卻偏偏又是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國家,需要國家增加財政開支來解決一切難題。好在歐盟2020年發了一筆特殊債券,推動了歐盟財政的一體化,第一次用歐盟的錢來解救成員國的困難。然而,歐盟許多成員國的債務仍岌岌可危。隨著美聯儲改變了貨幣政策,開始大幅加息,歐元與美元的匯率差距迅速拉大,給歐洲的經濟複蘇造成新的困難。歐洲央行若因通脹率迅速上揚轉而像美聯儲那樣收緊貨幣政策,許多國家的債務利息上漲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讚助信息 |
5.歐洲恐怕要進入新一輪經濟滯脹。俄羅斯是重要的能源出口國,俄羅斯與烏克蘭又都是世界糧食重要輸出國,俄烏危機促成了能源危機與糧食危機。戰爭若不停下來,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製裁會繼續,各國因地緣政治考量而中止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增長。全球產業鏈重組,製造業成本上漲,這些發展趨勢一定會導致經濟滯脹,歐洲一定會成為經濟滯脹的前沿陣地。
▍北溪輸氣管道被炸似乎讓歐洲人開始警覺
正當人們以為歐洲可能從此沉淪下去時,事情似乎悄悄起了變化。
2022年9月26日,北溪1號管道與北溪2號管道均發生了爆炸,出現天然氣泄漏。隨即,輿論立即把矛頭對準了美國。雖然美國政府百般抵賴,不斷聲明破壞北溪天然氣管道絕不是美國幹的,但無論是美國記者、學者還是歐洲輿論,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拜登政府身上。因為排除了各種動機和能力,能幹出這種事並不留痕跡的國家著實不多。
9月30日,德國聯邦議會以179票讚成、476票反對、1票棄權的結果,拒絕了向烏克蘭增加武器供應的議案。這是俄烏軍事衝突開始後,歐洲國家議會首次拒絕了要求增加援助烏克蘭的議案。10月5日,德國副總理哈貝克公開抱怨,以美國為首的“友好”國家,趁著德國急需天然氣的當口,將售德的天然氣價抬成了“天價”。據報道,美國賣給德國液化天然氣價格,是俄羅斯管道天然氣價格的3倍,更是美國國內氣價的7倍。
隨後,德國與瑞典都出現了揭露美國蘭德公司內部報告的消息,這大概並非偶然。
所謂的蘭德公司報告對歐洲的幾點分析很有意思,起碼揭示出美歐俄幾方在這場危機中的不同利益。
蘭德報告認為,美國經濟形勢惡化很可能導致民主黨在2022年11月舉行的中期選舉中失去國會,而共和黨掌握了國會多數後,會發起彈劾總統的議案。因此,民主黨政府必須不惜代價避免這一結果。報告認為,美國迫切需要外國資本流入美國,充實銀行係統。而能夠提供這些資本服務的,是受到北約約束的歐洲各國。然而,報告指出,德國成為美國獲得歐洲各國資本服務的最大阻礙。從統一後幾十年來,德國一直在努力解除美國對它的限製,爭取變成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現在,美國內部社會和經濟問題在升級,這對德國加快獨立有利。
報告進一步分析,英國脫歐讓美國失去了影響歐盟跨政府決策談判的杠杆。而假如美國被迫退出歐洲,歐洲很可能在德法全麵達成政治共識的框架下變成獨立的歐洲,屆時光靠英國根本無法抵抗德法的組合。獨立的歐洲,不僅會成為美國的經濟競爭對手,更是美國的政治競爭對手。報告的言外之意很明顯,美國就是不能讓歐洲完全獨立。
蘭德報告隨即分析了“德國和歐盟經濟的脆弱性”。報告認為,德國在歐洲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無可替代,因此德國垮掉,歐洲的經濟將嚴重受挫。而德國經濟靠兩大支柱:一是德國可以獲得法國廉價的電力,二是德國幾乎可以無限製地獲得俄羅斯的廉價天然氣。後者似乎更重要。停止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可以對德國經濟,乃至於整個歐洲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在小標題為“可控的危機”的那部分,報告指出,確保德國拒絕俄羅斯能源的唯一可行方法,就是讓雙方都參與到烏克蘭的軍事衝突之中。報告預言,美國在烏克蘭的進一步行動將不可避免地引起俄羅斯的軍事反應,“俄羅斯人顯然無法對烏克蘭軍隊對未被承認的頓巴斯共和國施加巨大壓力而置之不理,這將有可能讓美國宣布俄羅斯為侵略者,並對俄羅斯實施事先準備好的一攬子製裁措施”。
由此可見,俄烏衝突是美國將歐洲拖入泥潭的手段,目標是歐洲的經濟火車頭德國。美國利用烏克蘭刺激俄羅斯,逼迫俄羅斯采取軍事行動;待衝突爆發,美國再聯合歐洲對俄發起製裁,與德國和歐洲玩了一把“請君入甕”的遊戲。
蘭德報告預計,“俄羅斯能源供應的減少——理想情況下,是完全停止這種供應——將給德國工業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它可能導致連續循環的企業關閉,這可能意味著這些企業的毀滅”。這將給德國帶去200-3000億歐元的損失,這不僅會對德國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而且整個歐盟經濟將不可避免地崩潰。報告還特意強調,不是經濟衰退而是經濟崩潰。因此,歐元的匯率將大跌,導致全球拋售歐元。若歐元成為一種有毒貨幣,世界各國將迅速減少歐元在外儲中的份額。這個份額的缺口將由美元填補。歐洲經濟的崩潰將導致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和失業率飆升,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和具備熟練技能的勞動力將外流,而美國一定是他們最好的移民目的地。
歐洲移民會給美國帶去足夠的勞動力和資產,短期內它將扭轉美國迫在眉睫的經濟衰退。此外,俄烏衝突和歐洲的危機可以分散美國社會對當前經濟問題的注意力,可以鞏固美國社會,這反過來將降低民主黨選舉失利的風險。中期內,也就是在4~5年內,外來資本流入、物流重新定向和主要行業競爭的減少,將會讓美國的累計收益達到7~9萬億美元。
無獨有偶,在“蘭德報告”被透露後,10月9日,歐洲網站又透露,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早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前4個月訪問美國時,就在白宮與拜登及其國安團隊認真探討了製裁俄羅斯的各種措施,而且之後他們一直保持密切接觸,由拜登國安團隊的經濟專家與馮德萊恩的辦公廳主任塞伯特之間傳遞信息,保持溝通。重要的是,整個過程都是由歐委會與美國白宮在策劃,歐盟的重要成員法、德等都被蒙在鼓裏。該新聞把馮德萊恩稱為“美國的歐委會主席”。這個重磅的“新聞炸彈”爆炸後,一定會在歐洲輿論界引起重重波瀾,歐洲領導人再要保持鎮靜似乎已不可能了。
關鍵時刻,北溪管道被炸,俄歐恢複供氣無望。且不說,若修複北溪海底管道無望,海水滲透廢了這項工程,當年俄羅斯與歐洲花巨資修建的這個基礎設施啟不成了聾子的耳朵?如果任憑烏克蘭危機繼續發展,“蘭德報告”預測的那些後果都會逐一實現,歐洲不是要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了嗎?因此,盡管美國政府百般抵賴,蘭德公司也不斷“辟謠”,歐洲輿論仍開始轉向。在當今這個“後真相”時代,民眾相信什麽比事實真相更有實際影響力。美國若還想靠操縱歐洲傳統媒體來控製輿論,似乎越來越困難了。
歐洲的經濟衰退越來越重,通貨膨脹又如脫韁的野馬,民眾倒向民粹主義領導人的比例不斷攀升。前不久的意大利大選中,極右翼的民粹主義領導人當選,給其他的歐洲國家提了一個醒。歐洲各國的民粹主義領導人、特別是極右翼的民粹主義領導人都與普京關係不錯,都希望維持與俄羅斯的合作關係。若歐洲各國隻能靠這些極右翼的民粹主義領導人上台來解決歐洲的能源危機,調整與俄羅斯未來的關係,歐洲麵臨的是場更大的一體化危機,因為極右翼民粹主義領導人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都反對歐洲一體化,反對歐盟的超國家政策,激進者甚至反對歐元這個統一的歐洲貨幣。歐洲若想避免出現整個社會的政治極右傾化發展趨勢,若想維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一體化獲得的成果,必須重新做出選擇,絕不能像烏克蘭危機剛爆發時那樣對美國亦步亦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