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也可重彈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揣支毛筆漂四海.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汲古修今 東西融匯(多圖)

(2008-02-20 16:07:30) 下一個

                                                               汲古修今 東西融匯

                                                   ——記著名油畫藝術家白敬周

        初識白先生的畫,是他在 1980 年獲獎的連環畫作品《最後一課》。他把法國著名小說家都德筆下的法語教師韓麥爾、經常逃學的小弗朗茨以及鐵匠霍瑟老人、村長等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尤其是那個湊在老花鏡下看書的霍瑟老人給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畫家以純熟的繪畫語言,把淪為普魯士殖民地的法國阿爾薩斯省某一小鎮的居民被禁止學習母語前的最後一堂法語課敘述得層次分明,使讀者從韓麥爾用盡全身力量在黑板上寫下的“法蘭西萬歲”中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係統地看到他的作品,是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當代肖像畫家作品精選》、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央美院 1978 級研究生版畫係分卷》以及《白敬周近作選》中。他那極其鮮明的歐洲經典繪畫風格和現代藝術的時風流韻,再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美國的華人美術界,提起白敬周先生,也是鮮有人不識他。這是因為他的眾多作品曾高懸在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波士頓市政廳、紐約州布朗士維市市政廳、伊利諾伊州卡特畫廊、哈佛大學劍橋藝術館、加州“新文藝複興”畫廊、紐約市公園大道天主教會、台北《中華藝廊》展出並多次獲獎,多幅作品被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紐約肖像畫廊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等諸多藝術機構永久收藏。他為伊朗公主以及好萊塢奧斯卡獲獎影片《潮汐王子》男主角夫人繪製的肖像,以其栩栩如生的神韻傳為佳話。蔣緯國先生、李賢文先生及眾多國際名流均以擁有白敬周先生繪製的肖像為榮。他為著名影星陳衝繪製的一幅少女時代的肖像,引起了海內外收藏界的濃厚興趣,其它如《小提琴手》、《叛逆時代》、《燈光下》、《攝影師》等一係列作品成為收藏家競相追逐的熱點。他那精湛的藝術造詣和累累碩果為中國藝術家贏得了卓著聲譽,被廣大海外華人引為驕傲和自豪。

        凡此種種,使我極想結識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油畫藝術家。

        戊子歲首,在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文藝委員會委員 高存今 女士的引薦下,在 白 先生的寓所,我見到了這位心儀已久的藝術家。年逾花甲的 白 先生身體健朗,一雙閱盡人間萬象的眼睛放射出睿智的光芒,舉手投足展現出藝術家的氣質和修養。客廳裏懸掛著出自他自己手筆的油畫《達瑪少女》和國畫《曲韻》,溫馨的房間裏彌漫著濃鬱的藝術氣息。在他溫文爾雅的敘述中,我看到了他一路走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

        1946 年 1 月 6 日 白敬周先生出生在甘肅省蘭州市,從小酷愛繪畫藝術,並顯示出超凡的美術天賦。 l956 年年僅 10 歲的白敬周在國際兒童畫比賽中以一幅水彩畫獲獎,被譽為“少年畫家”。 1962 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 4 年的專業訓練為他日後踏入藝術殿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l966 年已然通過北京電影學院麵試的他,被突如其來的“文革”狂潮淹沒了畫家夢。 l969 年被下放到農場勞動鍛煉,在廣闊天地裏摔打了 4 年。 l973 年憑借紮實的繪畫功底調入中央廣播電視劇團,從事舞美和服裝設計。 1978 年考入“文革”後的首屆中央美院版畫係研究生班。 1980 年參加北京 “ 同代人 ” 畫會,以連環畫《最後一課》獲獎聲名鵲起,《最後一課》和作品《藤野先生》被中國美術館相繼收藏。 1982 年又以優異的成績成為中國建國後第一批被政府選送到國外的訪問學者,赴美國留學深造,在南伊利諾伊州立大學藝術係專攻油畫專業。 l985 年獲藝術碩士學位,成為專業油畫藝術家。豐富的經曆和學曆,錘煉了他寵辱不驚、淡泊名利的品格,多年的專業學習、修養以及繪畫實踐,形成了他沉穩細膩、靜中寓動的繪畫風格。

        在寬敞的客廳裏, 白 先生向我展示了他自藏的一係列作品。可以說 白 先生的人物肖像畫,它的全部魅力完美地體現在人物的眼神之中。《小提琴手》的目光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藍衣紳士》的目光湧動著沉穩的剛毅;《達瑪少女》的目光充滿了對未來的向往,《芬芳》中女士的目光飽含著慈愛和溫情;《脈脈》中少婦的目光嫻雅恬靜,《鋼琴旁的女人》目光成熟自信。我最為欣賞的是那幅《叛逆時代》,那是一種冷傲的、漠視的、甚至帶有一絲敵意的目光,他把處在青春逆反時期的青少年漠視一切的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這一雙雙形神畢肖的眼睛中,我看到 白 先生對人物外部神態的精細捕捉和內心世界的準確開掘,從而賦予作品鮮活的藝術生命。

        “靜而遠,遠而歸”,是 白敬周 先生的藝術理念之一。他認為有控製的激情比歇斯底裏的宣泄更有力量,由此寓動於靜是他的作品最為鮮明的特點,並且集中地體現在他的銅版畫《餘暉》、《薄暮》、《古牆》和《濤聲》等作品中。這種寓動於靜的表現手法使作品更具張力,猶如冰封雪鎖的大地,雖然靜謐而又沉寂,卻潛伏著運行的地火,奔突的岩漿,湧動的春潮;萌發著盎然的生機,希望的火花,生命的活力。從而引動讀者生發豐富的想象,心在畫上馳騁,神在畫外飛揚。

        繼承和發揚,學習和借鑒,是所有美術家的共識,白敬周先生同樣在汲古修今、東西融會的道路上不斷地進行探索。他不僅從中國曆朝曆代帝王將相的肖像畫中探微析幽,博采眾長;而且從法國、意大利、俄羅斯的大量經典名畫中淘金采玉,取精用弘。他的《小提琴手》、《藍衣紳士》、《芬芳》、《燈光下》、《脈脈》等作品,從人物的發型、服飾,乃至領帶,既有鮮明的歐洲經典名畫的印記,又有濃鬱的中國工筆繪畫的流韻,每一幅作品都流露出他對古今中外傳統藝術的深刻理解和創造性傳承,凸現出傳統的神韻和現代的光芒。

        說實話,在此以前我僅是在畫冊上看到 白 先生的作品,當我看到真實的作品後,感到了一股強烈的震撼力。畫上的人物呼之欲出,仿佛可以清晰地聞到人物的脈動,我們的目光可以無聲地交流和碰撞。我問 白 先生,何以能達到如此神奇效果? 白 先生略一沉思說道:如果說芭蕾舞是形體藝術王冠上的明珠,那麽肖像畫就是油畫藝術王冠上的鑽石。中外曆史上任何流傳下來的膾炙人口的肖像畫作品,一定是藝術家用靈魂與對象的靈魂交融、碰撞後,產生的創作靈感,作為一個肖像畫家,不僅要有敏銳的洞察力;熟練掌握繪畫技巧,比如光線、投影、色彩、張弛、疏密、濃淡、開合、轉承之外,必須有深厚的生活積累和文化底蘊。在進入油畫創作狀態時,藝術家就是這幅作品的戰略家、指揮家、導演、演員、作曲、配器、剪輯合成諸多角色。因為你繪畫的對象是個活生生的人,你對他的解讀是無限的。而每個人物由於思維定勢、行為方式、生活環境、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各不相同,所展示的精神氣質也就完全不同。這就要求畫家用靈魂去體察和捕捉最能揭示人物本質的特性,並把這種特性通過眼神傳遞給讀者,也就是藝術家除了要具備以上能力外,還要擁有駕輕就熟的繪畫技巧和自己的繪畫語言。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之所以魅力四射,成為膾炙人口的不朽之作,全在於那雙攝人心魄、永恒微笑的眼神。隻有這種蘊涵豐富複雜內心世界的眼神,才能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才能牢牢地抓住讀者的目光,並感動讀者,引起共鳴。

        白先生的回答使我理解到,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夠達到唯美的境界;之所以極具觀賞性和收藏價值,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使人們感到不解的是,就在 白敬周 先生技藝日精、聲譽日隆、事業騰飛的時候,他卻離開居住了 20 多年的美國,回到祖國,一頭紮到北京的郊區潛心作畫。麵對人們的疑問,他作出了這樣的回答:肖像畫藝術在歐美國家非常普及,它早已走出豪門府第,進入尋常百姓之家。上至達官顯貴、名門望族,下至庶民百姓、芸芸眾生,都可以有自己中意的肖像畫。而在中國由於曆史的客觀原因,肖像畫發展緩慢。令人欣喜的是 30 年的改革開放,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人們已經不再滿足於溫飽,而有著更多更高的追求。這種人文精神層麵的顯著變化,為肖像畫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曆史機遇。我作為一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專業畫家,應該把自己的藝術奉獻給祖國和人民,讓廣大的讀者通過肖像畫藝術去解讀人生的意義,生活的價值,精神的傳遞和生命的延續。

        坐在一旁的 高存今 女士告訴我, 白 先生回國以來的三年中,已經繪製了許多人物肖像,其中有雄視古今的革命前輩,統帥千軍萬馬的共和國將軍,默默奉獻的工人農民和士兵,伸張正義的律師和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傳神的作品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讚揚,白大師的名字也不脛而走。令人敬佩的是,盡 管白 先生在人物肖像畫上有著很高的藝術造詣,頗有建樹,是當代中國人物肖像畫的領軍人物之一;特別是他在客居美國期間,各種在全美有影響的新聞媒體都對他作了全方位的報道,予以高度評價,然而他從不提及過去,處事低調,毫不張揚。這種身在鬧市,心在寧境的品格,在普遍浮躁、拜金主義盛行的時下,殊為難得。

        不知不覺,窗外已是華燈初放,萬家燈火,在我起身握別的時候,從白敬周先生那雙深邃的眼睛裏,我深信,作為一個有著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藝術家,以他的學養、才情、心性和執著,一定會給盛世中國萬象畫壇留下一筆濃墨重彩。


Click for Full Size View



Click for Full Size View 
燈光下


Click for Full Size View 
小提琴手


Click for Full Size View

叛逆者


Click for Full Size View 




最後一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群思 回複 悄悄話 我喜歡肖像畫和中國的功筆畫。至今為歐洲文藝複興時代的作品所折服。很想知道,那時的畫家們是怎樣把女人頭麵部的麵紗,表現的那麽富有質感和柔性,是如何做到的。請閣老下次見到白先生是給問一下。謝謝
娓娓 回複 悄悄話 喜歡油畫,它比中國畫好理解一些。謝謝圖文並茂。
海上無名 回複 悄悄話 “沒骨圖”是中國畫的一種體裁。沒骨畫法是中國畫技法的一個組成部分。“沒骨圖”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北宋郭若虛所著《圖畫見聞誌》。書中記載,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藥五本,其畫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畫旁題“翰林待詔臣黃居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畫沒骨圖”。與郭若虛同時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徐崇嗣“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筆墨,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稍後,文學家蘇轍也在《欒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畫“以五色染就,不見筆跡,謂之沒骨”。由此可見,“沒骨圖”就是不用墨線勾勒,直接用色點、色線和暈染去塑造畫麵形象。根據記載,沒骨畫法在徐崇嗣之前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張僧繇。張僧繇在建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綠畫凹凸花,傳其作《觀碑圖》亦俱用色彩畫成,故曆來被視為沒骨法的開創者。宋人樓觀在一幅山水畫題識中說:“梁天監中張僧繇每於縑素上不用筆墨獨以青綠重色圖成峰嵐泉石謂之抹(沒)骨法,馳譽一時,後唯楊 學之,能得其秘”。唐代畫家楊 的作品也已失傳,我們可以從明董其昌的《仿唐楊 峒關蒲雪圖》想見其麵貌。宋代既有像《雪山行騎圖》這樣的沒骨山水,也有以徐崇嗣、趙昌為代表的沒骨花卉。徐崇嗣的畫,一方麵繼承了徐熙的用筆方法,一方麵吸取了黃氏父子的用色技巧,但他的畫也僅見於記載。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是傳為模仿徐崇嗣沒骨法的北宋花鳥畫家趙昌的《杏花圖》。到了明代,沒骨畫技法有了新的發展,從接近雙勾填彩的渲染畫法發展為放筆點染的畫法。花鳥畫家孫隆的《花鳥草蟲圖冊》,郭詡的《青蛙草蝶圖》十分講究用色的幹濕濃淡,水色交融,色彩有冷暖變化,形象生動,用筆揮灑自如,是沒骨畫技法臻於成熟的標誌。清代畫家惲壽平、高其佩、李、羅聘、虛穀、居廉、任伯年、吳昌碩都有沒骨花卉作品。齊白石以及現代許多花鳥畫家也都用沒骨法作畫。而沒骨山水,自唐代以來的一千多年間流傳甚少,我們尚能見到的有明董其昌的《仿唐楊 峒關蒲雪圖》,藍瑛的《白雲紅樹圖》,清查士標的《張僧繇沒骨法》冊頁,惲壽平的《春山暖翠》,王時敏的《青溪泛艇》,王 的《柳岸曉風》,王原祁的《青山白雲》,張賜寧的《清溪放牧》,王宸的《秋山紅樹》等。現代畫家也有以沒骨法作山水人物的,但難以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從曆代關於沒骨畫的論述及流傳的作品可以看出,沒骨畫最根本的特點是“直以彩色圖之”。宋郭若虛在論述沒骨畫時曾說徐崇嗣的畫“無筆墨骨氣”,趙昌的畫“筆氣羸懦”,可見當時的沒骨圖確有重渲染、尚傅彩、輕用筆的情況,但從明董其昌以來的沒骨畫看,崇尚用筆與水墨並無二致。許多沒骨畫上均題“仿張僧繇沒骨法”而張僧繇的畫被李嗣真評為“骨氣奇偉”,可見也是十分講究用筆的。
沒骨畫是中國畫發展過程中的一股涓涓細流,時至今日,應該得到更大的發展,與水墨、工筆重彩並列成為中國畫的三大表現技法體係之一。
今日的沒骨畫應該在傳統的基礎上高舉“講究筆色”的旗幟,以色代墨,在保持對筆墨的審美要求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容量,增強表現力。水墨畫講究筆墨的幹濕、焦濃重淡清的變化,沒骨畫在用筆用色保持這些要求的同時還應具有色彩的冷暖和純度的變化,每幅畫具有不同的色調。講究畫麵的色調,是中國畫迫切需要重視解決的問題。沒骨畫由於不以墨色為基調,所以它更易於拉開每幅畫色調的距離,形成具有鮮明
個性的色調。
有誌於沒骨畫的作者,首先應具有中國畫的傳統功力,同時也應具備色彩的科學知識,學一點西方繪畫(油畫、水彩)技法,在繼承、交融中發展。沒骨畫既然是中國畫的一部分,因此它必須保持中國畫的鮮明特色,同時,由於中西繪畫的交融具有比過去任何時代更有利的條件,因而它必將呈現出與傳統沒骨畫不同的麵貌。沒骨畫這個古老的畫種必將煥發出誘人的青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