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次在挪威旅行,沒有去首都,而是選了一個當地非常知名的鄉村民宿,地處偏僻的中南部山區,到挪威最大的城市奧斯陸,開車要4個小時。
草皮屋頂
北歐各國有一種獨特的「草皮屋頂」(sod roof ),始於維京時代,發源地就是挪威,在18世紀以前,鄉村地區的屋頂上幾乎都種有草皮,但隨著工業化瓦片房頂的出現,這種建築風格逐漸消失。如今,要看正宗的「草皮屋頂」就要去比較偏僻的鄉村。我住的這個民宿,最大的特點就是草皮屋頂。
因為這裏有著大片的森林與寒冷漫長的冬季,人們用木頭造小屋,在屋頂上鋪上土壤種上草,這些草皮可以吸收雨水,冬天時可以隔絕寒氣,夏天時又可以阻擋暑熱,既環保又實用。另外,草皮屋頂每平方米重250公斤,沉重的屋頂可以壓實木頭牆,增加房屋的重量,抵禦強勁的北歐狂風。
我去的時候,是5月份,還是北歐的初春,冰雪融化不久,草皮還沒有完全變綠。但到了盛夏,屋頂的草非常濃密,遠遠望去,木頭房子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
民宿內部最大的亮點是壁爐。
當天,一個來自奧斯陸的大家族,在這裏舉辦家族聚會,大家都穿著當地的民族服裝。看我拿著一個長焦鏡頭,就請我替他們拍照,於是我們一拍即合,他們給我當免費的模特,我提供他們免費的照片。
家族合影
我和家族裏的長子,也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
樂極生悲
這個大家族的聚會,每個人看上去都很高興。伴隨著歡快的音樂,成年人拿著酒杯,載歌載舞,孩子們在院子裏嬉鬧,老人們看著自己的晚輩,臉上掛著幸福的微笑。
然而,樂極生悲,霎那間,所有的聲音都消失了, 周圍一片寂靜。當時,我正在二樓的房間裏休息,好奇地探出頭,院子裏,一群人交頭接耳,歡快的氣氛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焦慮和不安。
大約15分鍾後,一輛救護車開進院子,車上下來5個醫護人員,這一帶是偏僻的山區,但這急救的效率,還是讓我很意外。
又過了15分鍾,讓我吃驚的一幕發生了,一輛黃色的直升機從天而降,醫護人員用擔架把一個老人抬進飛機。
後來房東告訴我,大家族裏的一個老人突然生病了,他們叫了救護車,但依然沒解決問題,隻能聯係當地的直升飛機,把老人送到直線距離200公裏之外的首都奧斯陸,那裏的大醫院可能水平更高。
我問她,這種直升飛機救護,費用應該很高吧?
房東搖搖頭,說,在挪威這是免費的。
我又問,每個挪威人都可以享受嗎?
房東點點頭,說,是的。
我自認為也是見多識廣,但活了四十多年,還是第一次看到直升機救護。以前,我對北歐的福利製度有所耳聞,但這一次親眼所見空中120急救,還是被這豪氣的「免費醫療」深深震撼。
根據《海峽都市報》報導,2016年,福建省組建了第一支直升機救護隊,單次費用在3萬到4萬元每小時。這種服務,在國內的消費對象,應該非富即貴,普通人很難有機會享受。
說實話,最近幾年我國的醫療體係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大病、重病、急病」的救治,依然是我們的軟肋。因病致貧,全家破產的新聞也經常聽說。很多人應該還記得,在2018年,一篇公眾號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在朋友圈刷屏。
這篇文章是作者的親身經曆,那年12月的某一天,作者的嶽母把窗戶打開通風,嶽父光著胳膊在窗跟前吹了會冷風,第二天就開始感冒了。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場小小的感冒,竟然會引發未知的病毒,最後發展到肺炎,在北京輾轉5家醫院,最終進入ICU甚至使用了人工肺「葉克膜」,29天與流感的殊死搏鬥以後,家底掏空,最終還是陰陽兩隔。
這篇文章最讓我觸目驚心的是,整個醫療過程的費用。
作者算了一筆賬:ICU每天的費用8000至20000元,葉克膜開機費6萬,隨後每天2萬元起。
作者在北京算得上是中產家庭,有房有車收入不菲,「家裏所有的理財、股票賣掉,再加上嶽父嶽母留下來養老的錢,理想情況下能撐30-40天」。40天之後的打算,是賣掉老家的房子,可以再撐十幾天。然後,如果再在ICU呆下去,就隻能賣北京的房子了。
以我在歐洲各國多年行走的經曆,所謂「發達國家的免費醫療」,最大的優點是,在大病急病的關鍵時刻,普通人可以不用那麽擔心因病破產的問題。
據我民宿的房東說,離他們最近的小鎮Vågåmo,人口隻有一千多,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圖書館、醫院、救護車、直升機,樣樣具備。而且,據她說,挪威幾乎每個小鎮,都是這樣的配置。挪威的農村,基本上享受和大城市一樣的公共資源。所以,雖然他們老年人住在山區,也能得到醫療服務。
而在我國,目前,隻有56家醫院提供直升機救援服務,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很多幾千萬人口的省份,也就一個急救機隊,說來說去還是成本問題,一個急救直升機隊,成本可能要上億人民幣,每年的維護成本很高,人員成本也不低,沒有雄厚的財力,根本玩不起。
挪威的家底
挪威的免費醫療,背後的底氣是雄厚的財力,別說普通國家力不從心,就連其它發達國家,也望塵莫及!挪威的麵積38萬平方公裏,相當於4個浙江省。但全國人口隻有500萬,大約是寧波常住人口950萬的一半。所謂的大城市奧斯陸,其實人口也隻有70萬,遠不如寧波市鄞州區人口的125萬。一句話形容挪威,就是「地廣人稀,家裏有礦,錢多任性。」
主權基金
挪威人口隻有500萬,但卻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主權基金,名字叫“全球政府養老基金”,資金來源是挪威石油出口收入產生的剩餘財富。
2019年的時候,市值就高達10720億美元,而中國人口14億,主權基金隻有9410億美元。與此同時,那些「頭頂一塊布,天下我最富」的中東產油國,主權基金規模卻遠不如挪威,阿布紮比投資局6960億美元,科威特投資局5920億美元。
挪威主權基金的規模是挪威GDP的3倍之多,也就是每個挪威人,無論老幼,都擁有20萬美元的養老金,每年的投資收益也非常驚人,相當於每個挪威人獲得了近3.4萬美元的投資回報。
挪威財大氣粗,環境優美,生活安逸,食物安全,醫療體係完善,按道理,這樣的國家人均壽命應該很長。的確不錯,挪威的預期壽命81.8歲,全世界排第16名。但和挪威世界前三的人均財富相比,這壽命又顯得不那麽好看。
2021年《柳葉刀-公共衛生》刊文提到,自2013年以來,中國香港地區的預期壽命85.3歲,連續多年位列全球第一。2021年,根據上海市統計局數據,上海戶籍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4.11歲。
在大多數人的眼裏,上海和香港,都是生活壓力大,環境汙染的大都市,生活條件應該不如世外桃源般的挪威,但實際上,這兩個城市的人均壽命都超過挪威。
那麽問題來了,所謂的免費醫療,到底香不香?
北歐免費醫療隻能滿足你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說,不讓你直接掛掉。但是你要隻是疼,死不了人,吃止痛片就得了。如果你要求好的醫療,對不起,所有好的資源都需要內卷的,沒錢你不可能得到最好的醫療資源。北歐醫療資源不差,設備先進,但人力緊缺,公立醫院病人多,所以按照病情緊急程度排隊,但是有保險去私立就很快樂,關鍵還是要有錢,沒錢在哪裏都一樣。
挪威人均壽命高,並不是因為免費的醫療製度,他們壽命長主要是心態健康、生活壓力小、注重運動,而並不是得病後靠醫學續命。
舉個例子,國內推薦45歲以上的人應該做腸鏡排查腸道腫瘤,而在挪威,如果你不到消化道症狀非常嚴重,家庭醫生不可能給你開單子去醫院做胃鏡腸鏡。如果去私立醫院自費做,當然可以,隻腸鏡一項的費用就要大約5000人民幣。
我認識一些挪威的華人,一般回國都要做全麵的體檢,有什麽手術也盡量在國內做,雖然國內要收費,但價格便宜,效率高。挪威公立醫院雖然免費,但非常低效,等不起。如果去私立醫院,又負擔不起。
2021年,挪威的人均GDP為8.9萬美元,世界第三,比美國還高。但即便像挪威這樣富裕,依然做不到公共醫療雨露均沾,麵麵俱到。
稍微差一點的發達國家,比如法國,也就是傳說中的免費醫療。
眾所周知,在法國配眼鏡是免費的。但我的法國朋友來中國,每次都要配眼鏡,不僅給他自己,還要給他的三姑六婆配好各種備用的眼鏡。
原因是,在法國驗光,必須去找眼科醫生,而眼科醫生非常難預約,通常需要提前幾個月打電話。拿到驗光數據後,再去配眼鏡,到時候還要預約,整個過程,非常複雜漫長,名義上是免費的,但時間成本非常高。而在中國配眼鏡,幾乎就是立等可取,半小時搞定,價格也不貴。所以,法國人寧願在中國配眼鏡。
英國的醫保製度叫NHS,是全球最知名的醫保製度,設立之初可以說是非常公平,完全是按需分配,全部免費。醫療機構國有化,醫生固定工資,患者有病沒病隨時都可以去全科醫生那裏報到,隻要覺得有必要,隨時可以轉診專科醫院。而結果就是醫院爆滿,醫生不想幹活。後來NHS經曆了多次改革,目的就是為了控製爆炸式增長的醫療費用,讓它處於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但改革的唯一結果就是候診時間越改越長。
醫生不得拒診患者,那會涉及違法,隻能讓患者候診,為了防止候診時間太長,NHS憲章裏增設了兩個條款,第一條,90%的患者應該在13周內獲得專科醫生診治,其餘26周內必須診治。第二條,手術的等待時間不應超過18個月。你沒看錯,預約一年半!
我一個朋友曾經在英國留學,他得了感冒,咳嗽嚴重,整夜睡不好,咳了幾天後,就跑到醫院,說要預約,一個星期以後再來,願意加錢也不行,NHS醫院沒這個製度,後來找朋友托關係聯係到了一個正好在當地的華人醫生,才拿到了藥。
我在網上看過一個帖子,一個留學生說他的一個英國同學摔斷過一次手,骨刺都破出皮膚了,跑到醫院急診,結果等了六個小時才輪到他。大家以前看過《憨豆先生 》,憨豆排隊去看病,排在前麵的人,胳膊掉了,另一隻手拿著斷臂在等著,喜劇源於生活,這就是英國的一種藝術諷刺。
中國的醫療雖然不免費,但優點是高效。高效的結果就是,小病得到及時救治。
舉個例子,上次我在文章裏說,我做了4個檢驗,分別是:「生化常規」和「心肌鈣蛋白」,還有「常規心電圖」和「心髒彩色多普勒超聲」。醫生開單的時候,已經是下午3點了,結果,馬上就做,4點多就出結果,一共1個多小時。
後台有讀者留言:在國外等一周約到家庭醫生,看完去約B超,最早5個星期以後..約的時候我都以為我聽錯了服務是真的好,醫生一早上隻看三個病人,還問我燈光需不需要調暗之類的貼心服務。但急病的話還是國內看吧,效率高多了!
寫在最後
這個世界上的醫療製度分為成功的和不成功的。
不成功的,比如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那些國家,根本就沒醫療製度。
成功的又分為兩種。第一種就是有錢才看得起病,比如中美,美國醫保僅覆蓋少部分人,大部分都是要靠自己買的商業險解決,中國看病不貴,但是人均收入不高,所以顯得貴,現階段,國家依然處於建設追趕階段,這也是沒辦法的。
另外一種就是醫療全免費。富裕的國家還勉強支撐,比如說挪威。貧窮的國家,完全裝個樣子,比如印度的免費醫療,嚴格地說,應該是「免費沒有醫療」。
免費,其實是一個障眼法,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免費的東西,任何財富都是納稅人創造的,國庫的錢,用來免費醫療,還是用來建設高鐵,隻不過是一個分配問題。
2021年,中國的人均醫療費用5348元,醫療總費用占GDP的6.5%。
2020年,美國的人均醫療開支達到12530美元。總衛生支出達到4.1萬億美元,占GDP的19.7%, 美國的衛生開支幾乎占到了全球總開支的50%!
然而,美國的高支出,並沒有換來高壽命。2021年,中國的預期人均壽命是78.2歲,已經超過美國的76.1歲。
總之,免費醫療看起來美,其實並不完美,免費的東西,往往是最貴的!中國醫療,看起來有很多問題,但其實並不差。中國的人均壽命,超過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而歐美發達國家的人均壽命,卻不如他們的經濟發展水平。
今天就先聊到這裏,喜歡的話,請在右下角點一下“在看”,謝謝!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