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經濟情況現在有多糟糕?
有分析說,和當下的嚴峻情況相比,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歐洲來說簡直就像是好到在公園裏散步一樣。
不僅歐洲的冶煉廠因能源價格飆升而關閉,在德國,更多的製造業企業也已經停產或者準備停產。而高盛預測,今年下半年,歐元區將陷入衰退,如果天然氣供應依然吃緊,歐洲衰退的時間將更久,衰退程度也將加深。
據媒體8月31日周三報道,德國製造商正在停止生產以應對能源價格的飆升,德國政府將這一趨勢描述為“令人擔憂”。德國經濟部長Robert Habeck表示,近幾個月來,工業界一直在努力減少天然氣消耗,部分是通過改用石油等替代燃料,提高流程效率並減少產量。但他也澄清說,一些公司已經“完全停產”——他說這一發展“令人震驚”:這不是好消息,因為這可能意味著相關行業不僅在重組,而且正在經曆破裂——一種結構性破裂,一種在巨大壓力下發生的破裂。
Habeck說,天然氣價格上漲帶來的負麵影響波及全德國的企業:隻要能源是商業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企業就會感到極度焦慮。由於能源是幾乎所有德國製造業公司都必須考慮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隻能想象目前正在衝擊歐洲最大經濟體的混亂和恐懼。德國製造業的大部分商業模式是基於俄羅斯豐富且廉價的天然氣。但是,基於此的競爭優勢不會很快恢複。
上周末,瑞信集團全球短期利率策略分析師Zoltan Pozsar說,當前歐洲正麵臨由過度金融杠杆引發的明斯基時刻: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當前歐洲正暴露在過度的經營杠杆之中:在德國,2萬億美元的經濟附加值取決於來自價值200億美元的俄羅斯天然氣……這是100倍的杠杆——比雷曼兄弟破產時的杠杆水平要高得多。
當前,歐洲正在經曆被俄羅斯“斷氣”的三天。由於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減少,歐洲一些國家已經在能源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下出現停電。
德國主要商業遊說團體BDI負責人Siegfried Russwurm在本月早些時候表示,許多公司不得不停產,因為“成本和收入不再匹配”。他說,德國公司不僅在能源價格上漲的情況下苦苦掙紮,而且還要承受美聯儲激進加息以及出口市場需求急速放緩的壓力。
美國財經博客Zero Hedge稱,簡而言之:德國企業正麵臨一場完美風暴。
這種悲觀情緒反映在最近位於慕尼黑的Ifo Institute發布的調查結果中,該機構的調查顯示德國商業信心連續第三個月下降。這項調查是基於9000家公司的月度調查,信心指數從上個月的88.7跌至兩年多以來的低點88.5。
德國財政部長Christian Lindner近期表示,德國聯邦政府正在製定“大規模”一攬子救助措施,以幫助因通脹飆升和能源價格上漲而受到打擊的壓力重重的消費者。
Lindner表示,今年的的救助將達數十億歐元,明年則將突破百億。
但與此同時,歐洲央行可能在通脹高燒不退的當下繼續大幅加息,市場預期歐洲央行下周可能加息75個基點。
這意味著,這兩項政策可能發生衝突。
在高盛看來,持續的能源危機進一步削弱了整個歐洲的增長前景,該行預計,英國和歐元區將出現衰退。8月份整個歐元區的綜合PMI初值進一步小幅下降——連續第二個月低於榮枯線50——其他關鍵數據也仍然明顯處於收縮區域。不過,從經濟活動上來說,二季度歐元區內出現明顯差異,例如德國的表現難盡人意,但西班牙則相對強勁。
高盛預計,如果能源尤其是天然氣價格維持當前水平,四季度歐元區的通脹率將進一步飆升至10.3%。高盛預測,歐元區將陷入衰退,三季度經濟增速為-0.1%,四季度為-0.2%。如果天然氣和能源供應未來依然吃緊,歐元區的衰退可能會持續更久、並越陷越深。具體來看,受衝擊最嚴重的可能是德國和意大利,而法國和西班牙受影響則較輕。
"德國模式”崩了,“關廠潮”席卷而來
夏雨辰 來源:華爾街見聞 時間:2022-09-01 16:51:15
http://www.3qit.com/redian/2022/0901/200035517.html
隨著歐洲能源危機愈演愈烈,電價走勢開始失控,此前德國的高杠杆經營模式也逐漸崩潰,德國的工廠不得不停止生產,以應對不斷上漲的天然氣價格。
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瑞信明星分析師Zoltan將德國電價的高杠杆模式類比成雷曼危機時期的高金融杠杆:
過度的金融杠杆會觸發“明斯基時刻”,對於供應鏈而言,即過度的經營杠杆:在德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價值200億美元的天然氣可以產生2萬億美元的經濟附加值,這是100倍的杠杆,比雷曼兄弟破產時的杠杆水平還要高。
歐洲電價飆升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家庭成本壓力加大、企業生產不堪重負、經濟衰退風險加劇,尤其是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德國的工業正在遭遇滅頂之災。
正如華爾街見聞此前分析稱,緊缺的天然氣和飆升的電價正在給德國工廠造成致命打擊。
隨著德國這種高杠杆模式的崩潰,“關廠潮”緊跟而來,鋼鐵、汽車、化工等幾乎每個領域都難以獨善其身,最終這些工廠可能會選擇逃離德國以求自保。
在德國,由於能源成本過高,部分製造廠和冶煉廠等工業企業正麵臨著不得不停止生產的局麵,德國政府將這一情況描述為“令人擔憂”。
德國經濟部長Robert Habeck表示,近幾個月來,德國製造商一直在努力減少天然氣消耗,部分是通過改用石油等替代燃料,提高流程效率並減少產量,然而目前的情況卻是一些工廠已經完全停產了,他表示:
這一發展過程是令人震驚的,這不是什麽好消息,因為這可能意味著相關行業不僅在重組,而且正在經曆破裂——一種結構性破裂,一種在巨大壓力下發生的破裂。
此前,德國製造業的大部分商業模式是基於俄羅斯豐富且廉價的天然氣,而如今,這種競爭優勢將很快不再。
德國主要商業遊說團體BDI的負責人Siegfried Russwurm在本月早些時候表示,由於“成本和收入不再匹配”,許多工廠不得不停止生產。
他還指出,德國工廠不僅在能源價格上漲的情況下苦苦掙紮,而且還要承受美聯儲激進加息以及出口市場需求急速放緩的壓力。
總而言之,麵對飆升的能源成本和席卷而來的“關廠潮”,德國經濟正在麵臨著一場完美風暴。